飛雪連天射白鹿,武俠越來越爛俗

前段時間,馬雲拍了一個武俠短片《功守道》。(是的,作者又沒及時蹭上熱點。)

翻看了網上評論,可以總結為四個字:惡評如潮。時光網上4.0的評分實在不知作何評判,畢竟,豆瓣上都搜索不到這個電影。

飛雪連天射白鹿,武俠越來越爛俗

老實地講,馬雲並不是武俠爛片第一人,縱觀近幾年的武俠電影,只能深深嘆口氣。

2016年暑假《封神傳奇》上映的時候,網友肯定地說到,三年之內一定不會再有比它更爛的了,沒曾想12月張藝謀導演的《長城》就讓網友打臉了。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用體操打怪獸的故事,整個故事可以一句話介紹完,景甜和她的明星小夥伴們一起打怪獸,最後長城內外只允許她一個人可以活下來。

時間前移,影響較深的還有《血滴子》,滿屏的慢鏡頭和特寫,導演可能是想拍MV吧。還有《白髮魔女傳》,整部電影唯一能看的就是張國榮所演唱的片尾曲。

飛雪連天射白鹿,武俠越來越爛俗

曾經被評為最爛沒有之一的《天機·富春山居圖》,實在也是沒什麼好說的了,如果你的朋友約你去看這部電影,一定要珍惜他,因為他只是想找個藉口和你呆兩個小時,絕不是對這部電影感興趣。

武俠電影發展史

1927年末,友誼影片公司推出影片《兒女英雄》,集武俠英雄與武功打鬥於一體,標誌著中國武俠電影的正式誕生,至今,已有九十年的歷史了。

上世紀40至50年代,以香港為主要生產基地的武俠片時期被稱為中國武俠電影的傳奇時代,也是中國武俠電影的成型時期。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等一批功夫武打演員出現以後,中國的武俠片進入了人肉功夫時期。

經過這兩個時期的沉澱以後,中國的武俠片進入繁榮時期,2000年,一部《臥虎藏龍》在大洋彼岸名聲大噪,一時間中國武俠電影在國際上風光無限,武俠電影如雨後春筍般爭相出現。

飛雪連天射白鹿,武俠越來越爛俗

《臥虎藏龍》劇照

飛雪連天射白鹿,武俠越來越爛俗

《新龍門客棧》劇照

《臥虎藏龍》成功之後,中國各路知名導演紛紛投入到古裝武俠大片的拍攝當中,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雖然在當時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口碑越來越差,談起近幾年的武俠電影,雖不乏《一代宗師》《葉問》這樣的佳作,但是更多的只是為觀影者更新吐槽的素材罷了。

千古文人俠客夢

中國武俠電影的形成並非憑空而生,它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淵源,這個源頭是已經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中國武俠文化。

《史記》的《遊俠列傳》較為精細地勾勒“俠”的基本特徵,後世談“俠”者大多如此: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但是,從《後漢書》起,史家不再為遊俠作傳,可這不等於社會上不存在遊俠。

魏晉南北朝詩篇、唐代傳奇,以至宋元話本,其中的俠客形象,不少帶有時代生活的印記。

飛雪連天射白鹿,武俠越來越爛俗

陳衍寧《風塵三俠》

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寫作《史記》,到唐懿宗鹹通年間裴鉶作《傳奇》、袁郊作《甘澤謠》,在這將近一千年的漫長曆程中,作為歷史人物的“遊俠”,經過史家、詩人、小說家的不斷加工,逐漸定型為後世武俠小說中叱吒風雲的俠客形象。

陳平原先生在《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將中國的武俠小說創作分為了三個階段:

1

唐宋豪俠小說

表現主題或則“仗義”,或則“報恩”,或則“比武”。其中出現了不少傳世佳作,如裴鉶《聶隱娘》、杜光庭《虯髯客傳》,更重要的是,後世武俠小說不少直接、間接地從這裡獲得靈感。有個有趣的現象,唐宋詩歌中“劍”往往是長劍,而唐宋豪俠小說中的“劍”則往往是短劍或匕首。

2

清代俠義小說

陳平原先生認為,清代的俠義小說是武俠小說類型真正成形的標誌,唐宋豪俠小說以及明代話本、章回小說中關於俠客的描寫則是武俠說類型的“前驅”。其中,以《水滸傳》為代表的英雄傳奇,在打鬥場面的描寫和俠義主題的表現上對俠義小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

20世紀武俠小說

19世紀下半葉因為“新小說”的衝擊,武俠小說一度一蹶不振,直到1923年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出版,以俠客為主要表現對象的小說再度走紅,此後數十年,武俠小說大量問世。

江湖何在?

談論武俠,無論如何都繞不開江湖。

“江湖”一詞最早出自《莊子》,《莊子》中多處使用了“江湖”一詞。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而無所容?(《內篇·逍遙遊》)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xǔ)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內篇·大宗師》(又見《外篇·天運》)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內篇·大宗師》)

“江湖”原指長江與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只是個普通的地理名詞。《史記·貨殖列傳》述范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的“江湖”即指五湖,後也逐漸代指長江水域的東南部地區。

飛雪連天射白鹿,武俠越來越爛俗

然而在文學作品中,“江湖”就不再是地理學意義上的三江五湖。

一方面,文人將“江湖”視為遠離繁華熱鬧的場所。他們將江與湖的景色寫入自己的詩文之中,“江湖”在他們筆下逐漸從長江、太湖等地名轉化為文人的精神家鄉,或用以表達自己遠離廟堂的處境,或體現追求自由和風雅的願望。

這一文化意義,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現得最為清楚——“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另一方面,在武俠作品中,“江湖”被引申為四方流浪,靠賣藝、賣藥、占卜等謀生者活動的空間。王學泰先生將此概括為“遊民的江湖”。

在這個江湖裡,懸崖山洞、大漠荒原、寺院道觀都是經常出現的場景:《笑傲江湖》中令狐沖於玉女峰上面壁思過,《碧血劍》中九兒孤寂的身影在大漠中漸行漸遠,《天龍八部》中虛竹和尚在少林寺中日復一日練功參佛。

飛雪連天射白鹿,武俠越來越爛俗

也許是“天下多有不平事,世上難遇有心人”,也許是“拔劍誰無義,揮金卻有仁”,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的流行或多或少承載著人們的寄託,縱然宛若夏日美夢,但能夠欣賞其斑斕的色彩和光圈倒也不錯。

飛雪連天射白鹿,武俠越來越爛俗

主編 |周立文 副主編 | 殷燕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