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立秋以後,西安的雨再不像暑熱天那樣迅猛。相比於三伏天的那幾場猝不及防的暴雨,最近這兩天的雨要溫和了許多。我注意到朋友圈裡零星的有幾個朋友,發了街道已成“河道”的景象,點讚的人也寥寥。

這個夏天,媒體上對城市內澇的關注度也寂寥了許多,或許是前兩年透支太多了。輿論的關注度向來不以事件的輕重緩急為準,到也並不稀奇。

認真算起來,2016年7月28日,那場漫入小寨地鐵內的特大暴雨,在大多數西安人記憶裡印象深刻。大雨讓淹沒在忙碌生活裡的人們恍然覺察,連西安這樣的偏乾旱的內陸城市,似乎也要和水患聯繫在一起了。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2016年7月28日晚暴雨灌入小寨地鐵。圖 | 華商報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這樣的爆文,也是在這一時間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類似的傳播案例還有上世紀初,德國殖民青島期間修建下水道的一段簡史,儘管已經被證偽,殘存的通道不足今天的千分之一,但仍抵擋不住人們對發達國家城市排澇設計的欽羨。

今年夏天,出於好奇,我收集了西安下雨天時的一些排水系統現狀,隨手拍了下來:

1

這是在西安街頭日常最見到的雨水口,地表的降雨通常彙集到這裡,順勢流入排水管道。這樣大的口徑,即使特別大的強降雨來臨時,也能實現速排速放,不容易形成內澇,看起來沒什麼毛病。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實際上還有一些比較小的雨水入口。這種網狀的排水口有一個缺點,很容易進入雜物淤泥,時間久了就會堵塞下面的雨水口或是下面的排水管道。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有時候,為了儘快將雨水排放出去,這樣被墊高一角的排汙井口也不在少數。這些大大小小形式各異的雨水收集口,實際上承擔了地表幾乎全部的雨水徑流。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7月的一場雨後,我順著天壇路走,剛剛過去的那陣暴雨在地面匯成一股不小的河流。我注意到這條路上的雨水口只有一兩個。而走到長安路主幹道上時,像剛才的雨水口就比較多了,路面上沒有任何積水。只是多幾個排水口,兩條路上的積水狀況明顯不同。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這是下雨天時曲江創客大街附近的積水,很明顯這裡缺一個雨水排放口,雨水匯到這塊低窪地段時,很容易形成積水。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直到第二天早上再次經過的時候,它是這個樣子的。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但其實這裡的雨水口原來隔得並不遠,只是因為靠近遠處的那塊地勢更低一些,雨水並沒有順著路面流過來,只能形成積水。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雖然這裡的積水需要靠蒸發來吸收,看起來已經硬化的地面透水性也不大好,但總體來說,並沒有到特別影響出行的地步。

但是長安區的桃園路就不一樣了,暴雨已經淹沒了路面。這是我的朋友在下班路上拍的,拍攝時間是8月9日。這樣大面積的積水不僅是短時的強降雨水造成的,有時候還會因為雨水管道的承載量有限,形成倒灌。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這是8月10日西郊冶金社區天橋附近的拍到的,前後不到5分鐘時間裡,路面的積水情況。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夏日裡,酷熱和暴雨往往分佈在同一天的不同時間點上。每年夏季集中了全年的60%—70%的降雨量,短時性地強暴雨大多也集中在7-9月。

前些年媒體不厭其煩地普及過一些知識。比如短時強暴雨遠比連續性的降水危害更大,因為管道的徑流一下子承擔不了聚集起來的降雨量;比如低窪的區域更容易積水,蓄水的河道超過負載就會倒流,造成雨水汙水在街面橫流的景象。

一位從事給排水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城市的快速擴張,大面積硬化的地面,使得雨水依靠土壤吸收下滲的比例變小。在地面的吸收只能依靠分佈不均衡的雨水口,但實際上這些雨水口與地下的管道口徑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短時強降水越密集,內澇出現的概率也變高了,就會經常給人一種一下雨就看海的感覺。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2

因為觀察排水系統的緣故,讓我很容易想到西鹹新區的海綿城市。海綿城市在前幾年也是輿論上的熱詞。作為國內目前流行的最先進的城市排水系統,在全國各個城市開展試點,它是怎麼應對這些問題的,以及會管用嗎?為此我專門去了一趟西鹹新區。

自2013年開始,在西鹹新區灃西新城試點的海綿城市已經運轉了快5年了,灃西全域基本上已經實現“海綿化”。對於原本一片白紙的新興開發區來說,實踐一種新的規劃方式也許更便利一些,這也讓我有機會看到它的“療效”。

在西鹹新區的許多地方,自然地勢被運用起來。除了“會吸水”的路面外,這裡路邊的灌木是下沉式的,多餘的雨水會流入灌木叢中吸收。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在老城區的道路兩旁,灌木起到的作用大多是隔離,收集雨水的功用很小。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主幹道上的雨水口是這樣設計的。每個雨水收集口設置了攔汙筐,攔汙筐可以定期清理,這樣小小的改動實際上省下來很多功夫。在雨水花園的中心位置有一個溢流井,當降雨量特別大時,又通過這個溢流井匯入應急的排水管道中。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從側面看是這樣的,據說這樣的設計也是給一些小動物們留下生命通道。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雨水花園下墊面的土壤可以過濾雨水中的雜質,最終補充到地下水中,我找到了一張結構圖看起來更直觀些。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這是西鹹新區村民安置小區的一處雨水花園。相比於主幹道,住宅區採用的是過濾石籠來防汙,因為居民區的雜物相對主幹道要少很多。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在灃西新城的中心位置,原本是一條古河道,現在被改造成一條長約6公里的中央綠廊。這裡的地勢是新城最低的,城中各處收集的多餘雨水順著地勢或是排水管道抵達這裡。據說這條河道的承載標準,是根據全年的累計降雨量設計的,號稱一年的降水也裝得下。平日裡,這裡更多地充當了居民休閒娛樂的場所。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如果把目前最流行的海綿城市理念,與鬧市區的排水系統做一個對比,不難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一些以前農村沿用的自然排澇方法被引入其中,更為先進的國外雨洪管理方式也兼而有之。

小時候暑假在外婆家住,那是大荔縣的一個小村莊,家家戶戶面對面比鄰而居,中間是一條寬敞的青磚路。青磚路呈現出明顯的龜背形狀,中間高、兩邊寬,道路兩旁是溝渠,下雨的時候,雨水匯入水渠中,再流到村外的澇池裡。這大概是北方農村比較常用的排洪防澇系統了。

這樣的原理在灃西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是,雨水經過了一些防汙和過濾處置。這些規劃設計最終起到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改善生態以及因此造成的城市局部強降水狀態。

▲7月下旬的一場暴雨,灃西新城一處主幹道排水現狀。

3

海綿城市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低影響開發”理念,後來在德國、新加坡、日本演變成各種不同的城市雨水收集和防洪排澇理念。2015年4月,西鹹新區、貴安新區等經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批准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


西安一下雨就看海,不僅僅是下水道的問題



與國內原有的,僅依靠排水管道速排快排的理念不同,植被、灌木、土壤,各種利用自然環境吸納、蓄存雨水的方式都被採納進來。促成這一理念的形成也是源於城市化過程面臨的環境問題。新加坡在2010年和2011年期間,相繼發生過三次嚴重淹水實踐,導致城市交通癱瘓數小時,之後新加坡將降雨重現期的標準提高到10年一遇,並採取了綠色屋頂、雨水花園以及透水路面等多種工程措施防範極端降雨帶來的內澇風險。

去年7月4日,小寨區域海綿城市建設正式開工,這是國內首例在建城區運用海綿城市改造的項目。在“十三五”規劃中,西安已明確全市20%以上的面積將實現70%的降雨就地消納。在看過了西鹹新區的“樣本”之後,我覺得可以期待一下了。

貞觀作者

版式設計:霹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