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另有思考

公元前446年,魏文侯嗣位。這位雄才大略的魏國君主在思考魏國的擴張方向時,陷入了該往何處去的困擾!因為趙、魏、韓三家分晉後,三國的領土是犬牙交錯的,即便磨合到了戰國中期仍然可以看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痕跡。從整體來看,魏國好像一箇中間細,兩頭寬的啞鈴,中間的太行山像一副扁擔挑起了魏國東西兩地。於是,擺在魏國面前有兩個戰略。一則是擴大中間部分,向韓、趙進軍;二則是向東邊已經衰落的衛、魯和西邊陷入內亂的秦國奪地。

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另有思考

魏國

對此,魏文侯比較傾向於第二種。對比韓、趙兩國正處於擴張的發展期,衛、魯、秦等國相對弱小。但是問題又來了,第二種方案的西方是自周平王東遷以來遭受戎狄數百年蹂躪的關中,東方則是經濟發達、文化璀璨、商賈雲集的中原,魏文侯又該如何選擇呢?可能在魏文侯的眼中秦國是屬於“不與諸侯交通”的彪悍蠻族,且關中還屬於未開發的處女地。若對秦國施加滅國之戰,不僅會遭到秦人的殊死抵抗,而且對關中的再開發也必將耗費國力。最終,魏文侯將目光對準了中原,並定下了“西守、北聯、中和、東征、南擴”的戰略。但是,若要將精力用於中原,那麼魏國就必須確保河西在魏國的控制之下。於是,魏國率先發動了戰爭,旨在將秦人趕出河西。但是在此之前,魏文侯需要先團結韓、趙兩國以解除後顧之憂。

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另有思考

先前,韓國想聯魏攻趙,而趙國亦想聯魏攻韓。對韓趙兩國的請求,文侯都拒絕了。之後,魏文侯勸說韓趙兩國和好,並建議三家合力對外發展。他認為趙、魏、韓三國地處山脈縱橫且較為封閉的山西,且三家疆域太過犬牙交錯。若彼此內鬥,三家便會陷入內耗的泥潭裡。反之,若三家合力對外擴張,那麼便無後顧之憂。韓趙兩國聽後,深感魏文侯見識高遠。於是,終魏文侯之世,三晉聯盟牢不可破,魏國也得以專心對戰秦國。

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另有思考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派兵加固了少梁城,準備將少梁作為經營河西的基地。次年,秦軍對少梁城發動攻擊卻失利敗退。公元前417年,魏軍重新加固了少梁城,秦靈公亦命秦軍加固了繁龐城,並新築了籍姑城(韓城市龍門鎮南)與魏軍對峙。公元前413年,魏軍改變了出擊路線,轉而向南攻擊秦國鄭地(華縣),秦軍主力南下援救不及,鄭城失守,魏國勢力推進到華山腳下。這一年,秦國君主靈公病逝,秦國陷入內亂。秦靈公死後,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幼君公子連(秦獻公)年幼為藉口,在秦國貴族的支持下奪位自立,並將十歲的公子連流放到隴西河谷(後逃到魏國)。於是,駐守在繁龐和籍姑二城的秦軍便陷入了前臨魏軍,背有“篡位新君“的尷尬境地。公元前412年,魏文侯利用這一戰機,發兵奪取了繁龐、籍姑二城。從此,河西南部和北部的魏軍對河西中部的秦軍形成了夾擊之勢。公元前409年,戰爭天平完全地傾向了魏國,因為魏國出現了一個牛人——吳起。

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另有思考

吳起像

史載吳起拜將時,“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為大將,守西河。”同時,吳起又向魏文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人的致命弱點,”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此外,吳起還訓練了數萬名身披重甲,可以攜帶三日口糧,只用半日便可在山地中急行軍百里的重步兵——魏武卒。同時,吳起與士卒同甘共苦,甚至親自為士卒吮吸膿瘡,許多士卒為報吳起厚恩而“戰不旋踵”。從此,這支攻擊力與機動性兼備的“特種部隊”成了秦軍的剋星。從此,秦人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窘境。史載吳起“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均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

  • 公元前409年到公元前408年,吳起先後攻佔秦國臨晉、元裡、洛陰、頜陽。
  • 公元前393年,秦魏戰於汪(澄城境內)。
  • 公元前390年,秦魏戰於武城(陝西華縣)。
  • 公元前389年,吳起親率步兵5萬,戰車500輛,騎兵3000於陰晉擊敗了50萬秦軍。
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另有思考

陰晉之戰後,損失慘重的秦人完全退出了河西。為了防備魏國西進,秦人沿洛河修建了“塹洛”防線。同年,秦軍在“塹洛”中部築造了重泉城(蒲城縣境)作為主要據點,在渭水南岸又設置了鄭所之塞(華縣與華陰之間)對抗陰晉的魏軍。另外,秦簡公又令百姓帶劍以防備魏軍西進。與此同時,魏國也設置了以元裡為中心,北達繁龐,南達鄭地的南北防線,與秦國的塹洛防線對峙。另外,魏軍亦修築了頜陽城作為元裡的後盾,並用其掌控黃河東岸的吳王渡(黃河西岸便是夏陽渡)。為了保險起見,魏國還在少梁與頜陽之間構造了一道東西防線。

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另有思考

戰事發展到這個地步,秦人已無還手之力。於是,魏文侯繼任者魏武侯遂將矛頭對準了中原。對魏國的戰略轉變,受到猜忌且即將逃離魏國的吳起悲觀地預測道,“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雖然吳起的預言最終實現了,但是丟失河西的秦國卻暫時無力東出。除了受到魏軍的重創之外,秦國又一次面臨了內亂。自秦簡公敗退“塹洛”防線以來,秦國內部對秦簡公喪師失地十分不滿。於是,秦靈公的舊部與公子連開始蠢蠢欲動。為了壓制反對勢力,秦簡公只好對魏國採取守勢,一直到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公子連)即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