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巧五之选材:薄积厚发求创新

作文技巧五之选材:薄积厚发求创新

选材:薄积厚发求创新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需要鲜活的材料来充实。材料的质量决定着作文的质量。因此,从生活中文本中选择充实的材料至关重要。但中学生阅历浅、知识储备不足,在考场上难免会出现才思堵塞、文笔枯竭的现象。怎样才能积累材料,做到临考不慌,写作时有的放矢,有话可说呢?

1、吸收教材中的知识,把教材作为丰富的作文资料库。

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学生应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写出来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学生应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课标中要求背诵的篇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也要勤读勤摘抄,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时就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既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又可成为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2、从简单的生活中挖掘独特的体验。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中学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美的东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发现罢了。由此我们应勤于用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有一颗真诚善感的心,你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声问候体察到交际的重要;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宽容的魅力……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作家卡夫卡中午正需要休息,可从窗外传来一个农家女人吃饭的声音,粗粗的咀嚼声搅乱了作家的心情,但作家并没有恼火,相反,他感动了许久,因为他从这难听的咀嚼声中把握到了一个农妇真实的生命。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日日眼见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不就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吗?我们应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瞬间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应学会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心去细腻地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3、捕捉各种社会信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谁能及时获得社会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获得优先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如能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便会及时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写作中,就会因题创新,别出心裁。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广泛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地“教”,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社会信息,并去粗取精,获取积极的、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关心广播电视中的新闻节目。看新闻节目是最直接的获取社会信息的手段,而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最准确、最有现实意义、最有价值的。 其次,通过电视、网特网获取有价值的材料,为我所用,去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从而增强作文的时代感。第三,从报纸、杂志、周围人们的生活中去捕捉最新的信息,将其用于作文中,那么,作文便会增添许多现实的影子和生活的气息。 第四,从歌曲的旋律中体会生活的节奏。唱歌是中学生抒发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歌声中有同学之情、有朋友之爱、有学习之乐、有考试之苦,歌声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最真切的体会,我们可在作文中用歌词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但由于选材不慎重,往往容易走入以下误区:

1、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同学由于写作基础欠扎实,选材时总把思维拘限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许多同学还热衷于写幼儿园、小学的生活,很少涉及教育改革、学习思想的变化,或自己经历的挫折曲折及其感悟等。写来写去都是写家中的小花瓶破碎了,究竟是谁打坏的;放在抽屉里的几元钱不见了,是谁偷的;有一本复习资料究竟借不借给同学看,自己的橡皮找不到了,是谁拿的;题目做不出来怎么办……我们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写,而是说一个初中毕业生有价值的生活是否就是这些。我们的视野应当开阔一点,思考问题应该再深入一点,从而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

2、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这类文章的材料多是几年来,甚至几十年来常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事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不是这些例子不能用,而是考生使用这些材料时,没有进行精细的“打磨”,没有写出新意和深情。这样的文章徒具躯壳而没有灵魂,因而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吸引力。

3、材料单一化

6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这是对作文不理解或不会写作的考生的做法。这些考生往往左一句“材料中说”,右一句“材料中说”,就是不知道“我说”“我想”。

4、选材杂乱化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题目要求、写作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够字数,结果造成思路不清晰,中心不突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选材恰当、出新意呢?

1.不涉禁区,积极健康

“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考场作文题目常明确要求“思想健康”,阅卷场上作文的评分标准往往规定: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选材绝不能进入禁区,不能越雷池一步。 

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弄巧成拙。

3.弃故纳新,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

4.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5.去粗取精,以一当十

围绕文章的主题选材,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根据立意精心选取精当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才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魏巍从众多的材料中精选出3个典型材料,就充分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德。可见,选材需要慧眼识珠,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否则,就不可能选出典型的材料。

6.推陈出新,旧材新用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这样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总之,要挑选健康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要从新的角度来使用旧材料。选材时可先用发散思维,在草稿纸上列出你认为切合题意的材料(为节省时间,每则材料可用三五字作提示),然后分析、鉴别,选定要使用的材料。选定的材料,有的在文章中要保持原样,如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等;有的则须加工改造,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文采涌动、更具价值。 

7、别具匠心,张扬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想心思,其实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觉得“毫无疑问”的生活表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适当的思索、研究,得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所以以独特的眼光选择材料,发人之所未发,也是出新意的一个法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