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巧五之選材:薄積厚發求創新

作文技巧五之選材:薄積厚發求創新

選材:薄積厚發求創新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美味佳餚須用材料來烹飪,錦衣繡服須用材料來製作,亭臺樓閣須用材料來建造,同樣,佳作華章需要鮮活的材料來充實。材料的質量決定著作文的質量。因此,從生活中文本中選擇充實的材料至關重要。但中學生閱歷淺、知識儲備不足,在考場上難免會出現才思堵塞、文筆枯竭的現象。怎樣才能積累材料,做到臨考不慌,寫作時有的放矢,有話可說呢?

1、吸收教材中的知識,把教材作為豐富的作文資料庫。

教科書是學生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庫。學生應學以致用,將各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再現於作文中,那麼,寫出來的作文一定不是乾癟之作,而是擁有豐富的知識底蘊的“大氣”之作了。

首先,應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知識。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學生應多讀、多背課文,特別是課標中要求背誦的篇章;而一些未要求背誦的優美句段、獨到的觀點看法、生動的事例,也要勤讀勤摘抄,把分散於各冊課文裡的名言、典故、觀點等對寫作有用的材料存儲於自己的腦中,這樣寫作時就能博採眾長,將詩詞歌賦、文學經典、名家名言、典故軼事點綴在自己的文章裡,既能大大豐富文章的內容,又可成為作文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使文章神采飛揚。其次,應學會將各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於作文中。生動的歷史故事、廣博的地理知識、豐富的電腦世界,甚至深奧的理化知識,都能成為作文“入味之藥”。

2、從簡單的生活中挖掘獨特的體驗。

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中學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樣有許多美的東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發現罷了。由此我們應勤於用心靈去閱讀生活、感悟生活。只要有一顆真誠善感的心,你就會從自己身邊發現從前熟視無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從一次打水體會到友情的珍貴;從一聲問候體察到交際的重要;從別人的不拘小節裡體會寬容的魅力……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作家卡夫卡中午正需要休息,可從窗外傳來一個農家女人吃飯的聲音,粗粗的咀嚼聲攪亂了作家的心情,但作家並沒有惱火,相反,他感動了許久,因為他從這難聽的咀嚼聲中把握到了一個農婦真實的生命。其實,許多時常煩擾我們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們最好的生活體驗,日日眼見的東西可能就是我們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不就從“日日走過的荷塘”中,發現了荷塘月色之美,從而寫就了感動幾代人的經典美文嗎?我們應將感受的觸鬚伸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去捕捉瞬間體驗和獨特的感受;應學會去關心身邊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心去細膩地尋覓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3、捕捉各種社會信息,增強作文的時代感。

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誰能及時獲得社會最新的有價值的信息,誰就能獲得優先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如能及時獲取有價值的社會信息,便會及時真正把握時代的脈搏,在寫作中,就會因題創新,別出心裁。社會信息傳播的渠道是廣泛的,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地“教”,而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如何去收集社會信息,並去粗取精,獲取積極的、有價值的信息,

首先,關心廣播電視中的新聞節目。看新聞節目是最直接的獲取社會信息的手段,而所獲得的信息也是最準確、最有現實意義、最有價值的。 其次,通過電視、網特網獲取有價值的材料,為我所用,去豐富自己的作文內容,從而增強作文的時代感。第三,從報紙、雜誌、周圍人們的生活中去捕捉最新的信息,將其用於作文中,那麼,作文便會增添許多現實的影子和生活的氣息。 第四,從歌曲的旋律中體會生活的節奏。唱歌是中學生抒發感情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歌聲中有同學之情、有朋友之愛、有學習之樂、有考試之苦,歌聲中融入了對生活的最真切的體會,我們可在作文中用歌詞表達對生活的感受。

積累了一定的材料,但由於選材不慎重,往往容易走入以下誤區:

1、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同學由於寫作基礎欠紮實,選材時總把思維拘限於家庭、學校、班級等領域,定調於親情、友情、愛情等主題上。記敘平鋪直敘,沒有細節,沒有波瀾;描寫缺少修飾,形象不生動,意境不優美;抒情缺乏真實體驗,顯得乾癟、牽強;議論總是堆砌事例,觸及不到問題的本質。許多同學還熱衷於寫幼兒園、小學的生活,很少涉及教育改革、學習思想的變化,或自己經歷的挫折曲折及其感悟等。寫來寫去都是寫家中的小花瓶破碎了,究竟是誰打壞的;放在抽屜裡的幾元錢不見了,是誰偷的;有一本複習資料究竟借不借給同學看,自己的橡皮找不到了,是誰拿的;題目做不出來怎麼辦……我們不是說這些材料不能寫,而是說一個初中畢業生有價值的生活是否就是這些。我們的視野應當開闊一點,思考問題應該再深入一點,從而寫出真正有價值的文章來。

2、材料陳舊化 

由於學生閱讀面狹窄,選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歷史的積累,喜歡列舉“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偉人、名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時代氣息。這類文章的材料多是幾年來,甚至幾十年來常見於各類文章的陳舊事例,如愛因斯坦、愛迪生、李白、杜甫、辛棄疾等,不是這些例子不能用,而是考生使用這些材料時,沒有進行精細的“打磨”,沒有寫出新意和深情。這樣的文章徒具軀殼而沒有靈魂,因而沒有生命力,也沒有吸引力。

3、材料單一化

600字左右的字數雖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揮,仍還有一部分學生在選材時顯得很單一,緊緊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進行擴充,或以話題故事為原型杜撰,或對原材料就事論事,折騰不休。這是對作文不理解或不會寫作的考生的做法。這些考生往往左一句“材料中說”,右一句“材料中說”,就是不知道“我說”“我想”。

4、選材雜亂化

一部分學生在選材時,全然不顧題目要求、寫作意圖,一味堆砌材料,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處,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質,只求湊夠字數,結果造成思路不清晰,中心不突出。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選材恰當、出新意呢?

1.不涉禁區,積極健康

“文以載道”,文章要表達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給人積極的影響。考試作文的思想內容必須與社會的價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認同。考場作文題目常明確要求“思想健康”,閱卷場上作文的評分標準往往規定: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內容絕不能寫,選材絕不能進入禁區,不能越雷池一步。 

2.避生就熟,得心應手

中學生不可能是“百科全書”似的人,什麼都懂。人們家庭環境、生活經歷、興趣愛好等方面千差萬別,知識積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選材時要有“自知之明”,避開自己陌生的材料,選取自己熟悉的材料(親耳所聞的,親眼所見的,親身經歷的,深切感悟的,瞭然於心的……),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如果不懂裝懂糊弄讀者,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費力不討好;如果出現錯誤,則更是弄巧成拙。

3.棄故納新,與時俱進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時代的進步一日千里,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選材應當與時俱進,作文才具有時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乾花不如鮮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陳穀子舊芝麻,誰會喜歡呢?“至今已覺不新鮮”,怎能激起人們的興趣?“聽唱新翻楊柳枝”,才會給人帶來驚喜!

4.避同求異,獨特出眾

有些材料人人皆知,當就同一題目寫作文時,許多人往往會不約而同的想到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寫出來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選材時要儘量避開人們容易想到的材料,儘量選取別人不容易或不能夠想到的材料。材料新穎獨特,文章才能引人入勝。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別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輕易選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別急著使用;再三思考之後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獨特的。

5.去粗取精,以一當十

圍繞文章的主題選材,這是必須堅持的原則。要根據立意精心選取精當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才有代表性,更有說服力、更有表現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魏巍從眾多的材料中精選出3個典型材料,就充分反映了志願軍戰士的高貴品德。可見,選材需要慧眼識珠,不能以“撿到籃裡就是菜”的態度來敷衍,否則,就不可能選出典型的材料。

6.推陳出新,舊材新用

有些材料內涵豐厚,這樣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從新的角度來點化、引申,用來表現新的主題,也能出奇制勝,讓人耳目一新。總之,要挑選健康的、熟悉的、新鮮的、獨特的、典型的材料,要從新的角度來使用舊材料。選材時可先用發散思維,在草稿紙上列出你認為切合題意的材料(為節省時間,每則材料可用三五字作提示),然後分析、鑑別,選定要使用的材料。選定的材料,有的在文章中要保持原樣,如引用古代詩文名句、名言警句等;有的則須加工改造,即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進行巧妙“剪裁”,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文采湧動、更具價值。 

7、別具匠心,張揚個性

葉聖陶先生說,寫作就是想心思,其實就是在別人司空見慣、覺得“毫無疑問”的生活表象中發現一些問題,並就這些問題做適當的思索、研究,得出具有創新意義的結論。所以以獨特的眼光選擇材料,發人之所未發,也是出新意的一個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