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之前的文章都是關於西方的科技文明對當時以及後來社會的發展帶來的影響,那麼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入西方國家?帶來哪些影響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瞭解下吧!

關於中國古達的四大發明,童鞋們應該是相當熟悉了。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些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其中最早成熟和傳入西方的是造紙術。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古埃及草紙

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使用過一種紙草製成的紙。他們把紙草這種草本植物的莖切成薄片,一片挨一片疊成一大張,然後壓緊放在太陽下曬乾。古埃及人用這樣製成的紙進行書寫和交流。他們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用草紙書寫的寶貴資料。但是紙草這種植物僅生長於尼羅河流域,這樣的紙很難推廣到其他地方,也很難大量生產。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羊皮紙

此後,環地中海流域的人又用羊皮當紙用,即所謂羊皮紙。然後羊皮數量有限,羊皮紙比較昂貴,這種紙也很難推廣,普及。而中國古代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是使用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綿帛等來記事。但是甲骨不易得到,金石笨重,簡牘佔據的空間大,綿帛昂貴。所以這些都不便使用。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迫切需要原料豐富,廉價簡便的材料用於記錄。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灞橋紙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發現了一張比灞橋紙(ba,讀四聲,陝西的河名)還要早的西漢初年的紙。證明了遠在公元前3世紀末2世紀初,我國就已經擁有了書寫的紙張。還有陸續的陝西扶風、甘肅武威古浪、甘肅金塔、內蒙古居延金關等地關於漢紙的考古發現,足以證明西漢初年,我國已經發明瞭造紙術,具備現代造紙的基本流程。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東漢蔡倫——像

公元100年左右(即東漢時期),中國的蔡倫(蔡倫,字敬仲,東漢貴陽郡人,公元61年—121年)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造紙方法,把植物纖維搗碎來造紙的方法,以樹皮、破布、廢麻、舊漁網等原料,通過淘洗、泡漚、舂(chong,讀一聲)碎、蒸煮等工序製造出質優價廉的紙張,人們稱之為"蔡侯紙"。從此以後,造紙術就在全國推廣。3世紀到4世紀,紙張已在國內取代了之前的記錄材料。此造紙方法簡便、廉價,而且得原材料豐富,非常容易推廣。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為豪的造紙術,也是目前全世界普遍採用的造紙方法。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漢代造紙流程

公元751年,唐軍與阿拉伯聯軍在中亞打了一仗。由於當地民族的武裝臨陣倒戈,唐軍打敗,許多人被俘。其中有造紙的工匠和熟悉煉丹術的人,這些人被留在中亞的撒馬爾罕,而後又被帶往西方。於是造紙術便在不久傳入朝鮮、越南、日本,8世紀傳入中亞、阿拉伯。12世紀由阿拉伯傳入非洲、歐洲,16世紀傳入美洲並在歐洲廣泛流行。從而取代了那些昂貴、笨重、鬆脆且不適合大量推廣的書寫材料。如印度的白樹皮和貝葉,埃及的紙莎草紙、阿拉伯和歐洲的羊皮。紙張逐漸被世界各地的人們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羊皮紙抄本——《聖經》

18世紀以前,世界各地一直沿用我國的造紙技術來生產紙張。紙張的發明對後來西方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中世界的歐洲要寫一部書,就要用到數十張羊皮,如《聖經》一書,用了300多張羊皮。像這樣費用昂貴的書籍,一般的平民是很難買得起,這必然會限定歐洲文化的普及和發展。但造紙術的發展與傳播,促進了西方文化的內部交流,為歐洲的教育、政治和商業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力的條件。從而使後來的文藝復興成為可能。一位外國學者曾說:"造紙一事,尤為重要,即謂歐洲的文藝復興得力於紙張,亦不為過。"德國的亞克布有言:"希臘羅馬的人們,從來沒想到紙張的發明,我們是靠中國蔡倫的智慧,才得以享受這樣的便利。"由此可見,造紙術對文化的普及和世界科學文化傳播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雕版印刷

有了造紙術並得到了廣泛推廣,那麼提高書寫效率的印刷術就應運而生了。公元4世紀,人們發明了用紙在是石碑上拓印的方法。將事先浸溼的堅韌的薄紙在石碑上輕輕的拍打,使紙透入石碑凹陷的字跡筆畫處,等紙幹後,再將紙揭下來,這就造成了黑底白紙的拓本。在此基礎上,我國隋唐時期就開始採用了雕版技術印書。在人類歷史上,早就開始使用印章。公元前3000多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還發明瞭滾動印章。這些都可以看成印刷術的先驅,但還談不上是印刷術。稱得上印刷術是從用雕版技術印書、印文件、印告示開始的,後來印詩集和佛教經典等。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雕版印刷的《金剛經》

1900年在敦煌石窟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上面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唐鹹通九年是公元868年。《金剛經》的第一頁是釋迦牟尼,且身旁有護法和眾弟子,天空還有飛天。這麼多人物都印的清清楚楚,線條還非常流暢,經文字跡也很清晰。說明該書是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比較成熟的作品。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這部以雕版印刷技術印製的《金剛經》比歐洲最早的印刷品要提前555年。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畢昇——雕像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術發展的更加快,還出現了套色印刷。雕版印刷固然比手抄書快的多,但是,刻版很費工,印一部大書,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每一本書都要從頭刻起,人力物力時間都耗費巨大。為了能夠省時省力,宋朝的畢昇(公元970年——公元1051年,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北宋布衣,今湖北省英山縣地區)首創膠泥活體印刷,這是印刷史上的大革命。影響深遠。畢昇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經過火燒鍛造使其變硬,即可依需要進行編排。並能多次使用。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排字和印刷效率。宋代科學家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寫的《夢溪筆談》中便記錄了他發明活字印刷的情況。今天的鉛字排印原理與畢昇的排印方法完全一致。19世紀末,著有《中國的印刷術和它的西傳》一書的美國學者,湯丶費丶卡特和研究活字術法國學者丹尼斯拉斯丶茹蓮等都十分推崇畢昇,說到"印刷術最重要的改進都不如中國宋代的活字術"。元朝初年,王楨成功創制木活字,還發明瞭轉輪排字架。排版工人坐在中間,"左右均可推轉摘字",大大方便了人們摘字排版,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國先進的印刷術對世界各國印刷歷史直接或間接的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歐洲合金活字體

雕版印刷在唐代傳入朝鮮、日本,後來傳入埃及、波斯,14世紀歐洲才用木板雕印學生使用的拉丁文課本。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南傳入越南和東南亞。元朝時經過西域傳到波斯、埃及,後又傳入歐洲,逐漸成為了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大約在1450年,德國的古登堡吸收了中國的活字印刷術。用鉛、錫、銻合金製成歐洲字母活字,印刷《聖經》等書。自從有了活字印刷後,歐洲人才得到便宜的書籍。圖書不再只是富人才擁有的奢飾品。也正是這樣,歐洲由僧侶壟斷受教育的狀況結束了。學術、教育從基督教修道院中解放出來,更多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文學、藝術、科學等讀物迅速增加。

中國四大發明那些事兒(上)

歐洲“羊皮紙”時期學習的僧侶

恩格斯曾說:"印刷術的發展以及商業發展的迫切需求,不僅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寫字的狀況,而且也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從此歐洲的學術中心由修道院轉到了各地的大學。印刷術的西傳,正值宗教革命和文藝復興時代。在這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印刷術以其催化劑的角色而大放異彩,為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和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重要的物質條件。有力的推動了歐洲走向近代化的進程。使全人類的文化得到了保存、傳播和發展。因此,不論在東西方世界,印刷術均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文化鏈。

寫在後面的話:今天我們瞭解到關於造紙術和印刷術產生的背景、傳播以及對人類文化乃至社會變革產生的巨大影響,在知識的海洋中,這兩項偉大的發明就像一艘巨大的船,載著知識通往世界各地,傳到未來。希望小夥伴們讀過之後有所感悟,有所收穫。感謝閱讀,感謝關注,我們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