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难学的原因是什么?

李东中


中医真的难学吗?

张仲景是在40岁后才正式习医,但却成为一代医圣。

宋代范仲淹从小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清代医家陈修园写过一本书《医学实在易》,这个医学当然是指中医了。


古代的很多医生也都是读书人转行而来。可为什么到现代,越来越觉得中医难学了呢?王正龙先生在讲授《难经》时说过,学习中医的功夫,不在医内,而在医外。意思就是,除了四大经典外,还要更广泛的学习经史子集,释家道家,棋琴书画,天文地理等等。为什么啊?因为中医的本质是对活着的生命规律的认识,如果能认清生命运行的规律,那不就是药到病除?所有这些要学的知识都是为了认清生命而服务的。

所以中医难就难在“法无定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的客观指标,西医是死的,中医是活的,死的易学,活的难控。

此外,今人与古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古人有古人那一套认识生命的看法,而且中医就是在那一套看法基础上形成的。可是,我们现在从小就接受了另外一套认识生命的看法,这一套看法与古人完全不同,怎么学都是格格不入嘛!如此能学好,绝无是处!


有人说,文字是一个难关,跟师是一个难关,说的对,可是,文字克服了,遇到了好老师,就能学好?恐怕未必。原因如上所分析。


何一笑1


除了现在科班出身的中医技术不行,我还想再补充一点:☞一个中医该怎样入门,怎样慢慢成长。

宋代有个陈言,写了一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一篇谈到“太医习业”,就是说古代的太医该读些什么书。他用儒生来比较,儒生要学“经史子集”,医生的经,就是《内经》这是所有中医理论的根基;史就是各家对中药的解释,比如《神农本草经》,《本草新编》;诸子就是《难经》《伤寒》《中藏经》,百家就是《鬼遗方》《铜人》《幼幼新书》《产科保庆》。

诸子相当于在医学上成就非常高的人,同时他们又是全科医生,而百家则比较专注于某一科。其实按陈言的说法,清代的傅青主,王清任也可以算作百家,一个是妇科大家,一个是提出了淤血理论。

下面就是一个讲太医学什么的音频,比较全面一点。



除了那些读物,最重磅的中医干货在这里!

中医理论对疾病的认识分为3个:内伤,外感,不内外因致病。

外感体系对应:运气学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

内伤体系对应:土枢四象学说、脾胃学说

不内外因则包含了除上述以外的各类杂病。


下面是详解:


云众中医


中医的确很难学,我已自学二十余年,现在就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讲一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吧;

一,古籍经典,浩如烟海。我是先从本草学起,例如《本草备要》,《本草纲目》,名医焦树德的《用药心得十讲》等,然后是《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接着利用业余时间看“医案”,从自学角度讲,没三,五年打理论基础是不行的。

二,学中医要从师学。学习中医,没有师傅带是不行的,不然你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学起。古时学医,徒弟都是6,7岁开始住在师傅家里,耳熏目染,用心听,用心记,学习珍贵的临床经验,直到成年才独自行医,那真是师徒如父子。现在,在学校学习中医,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师傅带,学生理论掌握不少,但临床经验大打折扣。

三,学医必须悟性强。理论是“死”的,如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则是“活的”。至于如何活学活用,还要看个人的领悟。

四,有超强的记忆力。学中医没很强的记忆力是不行的,现在光“汤头”就约2.5万余个,这么多显然记忆力再强的人也难以记住。怎么办?减繁就简,把治疗常见病常用的“汤头”记住,其他的也要常读常参悟。

五,知药性,治病有“方”,需“定力”。知药性是指不能光看书上所说的药性,剂量,对中药的药理,配伍必须熟悉。比如俗话讲“细辛不过钱,过钱就玩完”,但据我所知我们当地的一个已过世的中医,就经常把细辛用到两钱(6克),那是因为把病看“透”了,肺有大寒量小则无效。再有,细辛不可用单方。有“方”是指会分析病因,定力是指医者须有自信。望闻问切是中医四大法则,也是诊断的基础。但有些人自以为高明,舍弃了望闻问只用“切”脉,实际上这是无知的表现。殊不知,切脉(号脉)只可作参考,看病主要靠望闻问。因为,有的人是脉有病,人无病,还有的是人有病,脉无病,有个体差异并且差异很大。什么是定力?定力是自信,把病看准,坚定信心,效不更方。

以上是笔者几点学习中医的领悟,因时间关系可能不细致,甚至有差错,请朋友们指正,我们共同学习探讨。请中医黑离开,不与中医黑对话。


诗书棋酒


您好,中医难学是现在公认的,现在中医的学院教育五年不行,再加三年,八年的医学教育尚且不够,很多人继续博士学业,十几年出来的博士居然不会开中药,不会用中药治病。于是人们认为这些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都不能弄懂中医,那么一般人就更加难学,以至于中医推广施行困难,但是中医到底难不难,难在哪?

中医难首在言语不同。中医的经典著作往往采用的是古文的形式,古代人读起来尚可,对于习惯了现代文的我们来讲确实是一件难事。没有很好的古文功底,确实是难解经典中的含义。

中医难次在思维纯洁。中医秉承的是极简的思维模式,所谓大道至简,对于人体病理生理的解释从不复杂,如感冒就是外感邪气,西医则从细微着手,发现了细菌、病毒,以及其它的一些微生物,但是治疗仍然没有办法,这就是道与器的区别。现代人受到的外界干扰太多,忽略了最纯真的思维模式,因此会觉得古代的思维简单,不具有科学性。

中医难亦在恒心不足。中医需要学习等我东西很多,要做好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少年时候,一定要打好基础,多多背诵,《伤寒论》自然是首要背诵的,其次《金匮要略》,有时间和精力不妨再来《黄帝内经》,由此三部,便可以学有所成。当然读书永远是学中医应当坚持的。


莫尘之光


中医的出现发展到今天,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能够名垂青史的医家有多少?可见要成为名医有多难!可见中医有多难学!但为什么中医这么难学呢?




学好中医首先要有很高的悟性,很深厚的文学功底。我们知道,中医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这些经典,都是语言晦涩深奥难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字、文学功力,是理解不了其中的含义的。中医的典籍浩如烟海,你不必都读,就是想读也读不过来,但前面那几种还是要读几遍的。

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想成为名家是空想。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八纲辨证,中药方剂的配伍,哪一样都得牢记在心,在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其中最难的就是辨证论治。有的患者来找你看病,什么都不说,就是让你把脉。如果没有至少十年以上的功底,中医很难确切的说出病人痛处所在。所以在这点上来说,中医真的是很难学的。

诊病过程就是医生把“望闻问切”四诊合參,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整理出主症,这些主症是什么原因?和五脏六腑的关联,概括出发病的机理,才能制定出治病法则。这就要求医生有缜密的思维,超强的判断能力。

但并不是医生能给你说出所以然就一定能把病治好的。只有把病治好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所以用药更关键。因此这对医生又是考验!因为不能精准的用药,可能出现病重药轻,或者出现药重病轻的情况,导致没有效果,或者用药太过而使病情向相反方向发展。

我们学的这点中医知识,只是中医宝库中的一点点细微末节,先不敢谈发扬,我们只是努力继承而已。但我们中医人从不敢松懈,一直在不断地学习!


林清杰2


对于中医难学的原因这个问题,应该是许多爱好学中医的人想问的问题。有人想学中医,走进书店想选几本学习中医的书,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中医理论书,或者是中医大家的临床经验心得,等等。翻开几本,不是讲阴阳五行,就是臟腑经絡,要不就是辩证施治,望闻问切,还有什么易经八卦。这对于想学中医的人来说,身边又没有懂中医的人指点,的确是难,这那是要学中医啊,看都看不明白,词句生僻,深奥玄妙,使人望而确步。


那有没有让爱好中医的人,入手学习中医的办法呢?有,我根据自己的一点小方法分享一下,(我不是中医,爱好而已,以免误导大家)第一,学习中医最好先看医案医话,尤其医话,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感觉在看一篇短篇小说,有讲一味中药的发现来历,以及用它治病作用,用法的故事,通过这些发现中药及治病的过程,比死硬背还印象深刻。医话当中也有治病的方子,这些方子可是这些中医人的得意之作,也是经过实践经验所得。这样的方子也更容易记,还有有个方子的运用,也是对以后辩证施治起到了范例的作用,积少成多,聚沙为塔。第二,熟悉每味中药的药性,是酸,是甘,是苦,是温,是热,是寒。先从身边所认识的草药开始,如车前子,马齿菜,枸杞子,看到它就能知道所起的作用。第三,看方子,看这方子治某病所用某种药的组合,搭配,因你熟悉了中药的药性,药理,就明白了这个方子组方合不合理了,时间久了,你也可以慢慢的用药组方啦。


我对中医的理论,观点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述,来普及。目前有一种现象某些人打着中医讲座的幌子,卖假药,卖保健品,卖所谓的各种理疗仪器。他们为了骗人,用中医的名声怱悠老人,他们的语言通俗,沒有中医的理论,否则,这些老人不买你的账。我不是说用中医骗人,而是用通俗的语言普及中医知识,才会让学习中医的人,不在感到难!


三禾米田


学中医容易得很。前提是你要从心里喜欢中医。什么叫做喜欢?喜欢钓鱼的人,下半夜不睡觉在钓鱼,蚊咬不在乎,下雨不在乎。这才是真喜欢。

学中医从阴阳入手。

什么是阴?什么是阳?

电灯泡这个物质叫做阴,发出的光叫做阳。

人的肉体叫做阴,展现出来的体温、活力、力量丶眼神丶气质、叫做阳。

汽车一堆铁,点不着火叫做阴,点着以后的速度力量叫做阳。

吃了一块牛肉叫做阴。牛肉释放的卡路里叫做阳。越吃到热。

吃了一块冰叫做阴,吸收了三百卡路里,所以冰是阴寒之物。越吃越冷。

知道阴阳之后,中医并不难学,不仅容易,而且有趣。

中医学习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入手。买倪海厦视频光盘。

西医用仪器检查,找肿瘤,找病变,都是在找阴,用手术修理阴。如果阴没坏,阳坏了呢?他就没办法了。

比如说胃痛。西医做胃镜,看到肿瘤,他就活灵活现了。安排你手术化疗了。

如果看到胃形态正常,没有肿瘤,他就不知道怎么治了。他只讲胃的阴,这块肉是阴。在他的理论中就没有"胃阳“的概念。医讲胃寒,胃热。讲的就是胃阳的大小。

用胃镜看,胃一片白范茫,就是中医讲的胃寒。胃镜下胃一片红彤彤,就是中医讲的胃热。

中医不用胃镜,问几句话,就知道了。你喜欢喝热水还是冰水?女人说,我可不敢喝冰水,一喝就拉稀痛经。我总是喝热水舒服。那么就知道她是胃寒。食欲怎样?吃不下,吃几口就饱了。这是胃寒。胃寒不能吃,胃热特能吃。

胃寒,用"吴茱萸10克,生姜3O克切碎。两三付药就好了。

胃热与之相反。胃内红彤彤。总饿。能吃。

西医只关心"幽门罗旋杆菌“。他对胃寒胃热视而不见。为什么说中医是正确的?

你让胃去消化食物,它凭什么消化?它供血不足,血都没有怎么消化。让牛干活,还不让牛吃草,能有力气干活吗?胃缺血,胃的热量是血带来的,缺血就缺热量,所以,缺血的胃就会白茫茫,就会温度低。胃温度低就难以腐化食物。所以就消化不良。胃缺血就缺动力,所以就蠕动不良。


疑难不再难


中医确实是难学的,这个难并不是他真的难,而是难在对他的坚持上。我们都知道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本土一直就存在的一门治病救人学科的叫法。中医这两个字虽然简单但他包含的内容却很广泛。随便可以说的上口的就有:中草药,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临床应对,药食营养等等。我刚才说的几个包含内容无论是哪一个单独的拿出来它都可以独立的成为一门学科。可想而知中医所包含的这些内容是多么的广泛和深奥。面对如此浩如烟海的内容,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会有量的积累的,更谈不上质的改变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所以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前期就需要大量的阅读量,经典需要熟记,其它的也需要旁观。阅读这些书籍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一个合格的中医他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比其它学科学成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所以这个看视入门容易的学科在前期真正坚持下去的人也就不多了。

其次,顺利的度过了前期海量阅读量。接踵而来是如果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前期的阅读量只是基础,正真要组方开药还是需要再这个基础上更深一步的思考。这不得不谈到一个“悟”字。中医很多的秘方其实都是由很简单的药材或者方法组成的。为什么会成为秘方?是因为它有确切的疗效。读了那么多的书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更需要的是融会贯通!需要一个“悟”字!很多人到这个步骤就搁浅了,短时间没办法开悟,于是就坚持不下去了。功亏一篑。这是第二难。

第三难,现在的社会高度发展,西医的进步也神速,在治疗疾病时相对比中医方便廉价,疗效来的快。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西医,中医就有了很多暂时坐冷板凳的人。生活是需要有物质基础的,时间一长这一部分的人就坚持不下去了。半道而废,成不了一个集大成就于一身的中医。所以也就有了学中医很难的说法。

以上所谈的只是近几年特别明显的一些原因,当然还有些其它的原因。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说学中医难,无不外乎“不坚持”这三个字。


上官英俊和独孤美丽



泛舟66011252


本人酷爱中医,从十几岁时就开始阅读各种中医书籍,高中毕业那年治好了一位婚后六年的不孕症患者,常常利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知识为周围的人解疑答惑,感到很开心。本人学中医的体会是,中医难学难在辨证施治和灵活运用,首先要记忆好多东西,如药性赋、药物的配伍、汤头歌诀、中医诊断基础理论、人体生理、平湖脉学,临床经验等等。同时中医的妇科、儿科又是比较难以精通的专业,当然这是古人定性,认为妇女碍于面子,好多症状全凭医生医术的高低来确定患者真正的病因及症状,而儿科主要是应为小二自己无法精确叙述自己的症状,要依靠医生准确判断,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病情,从而对症施治。但是任何难学的东西并不是说就学不好,只要下功夫,多摸索,多求教,多分析对比找出规律就一定能学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