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甲子·徵文丨賈廷珍:國家需要放射醫學,1960年,我來到103教研室

三院甲子·徵文丨賈廷珍:國家需要放射醫學,1960年,我來到103教研室

賈廷珍,曾任北醫三院黨委書記、腫瘤化療與放射病科主任

回憶往事 深情滿懷

作為58年的三院人,值60年院慶之際,深懷感恩之情,說說一點感悟。

一、不忘初心

劉庚年教授是腫瘤化療與放射病科(原103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院黨委委員、北醫放射醫學專業創始人。

50年代初,新中國成立,國內百廢待興,國外面對嚴峻形勢和核威脅。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以戰略視角,提出發展核工業,製造核武器,並要求有條件的高等學院設立放射醫學專業,為其提供有力的醫學保證。北醫黨委積極響應,於1960年4月提出三點指示,同時決定調人民醫院劉庚年到三院負責籌建北醫放射醫學系和三院103教研組。隨後,衛生系黨總支批示並報北醫黨委審批劉庚年的建系意見。

本人是第一位(於1960年)由上海第一醫學院放射醫學專業應屆畢業生被分配到當時僅有4位成員(劉庚年,汪有蕃,王又蘭,周令閒)的103教研組。我到教研組報到時,接見我的是一位面帶微笑,一身書生,十分帥氣的長者劉庚年主任。他和我的談話是:“放射醫學是新專業,國內沒有經驗,但是國家需要,你要安心工作。”這簡短的談話,至今記憶猶新,不忘初心,不負使命。


三院甲子·徵文丨賈廷珍:國家需要放射醫學,1960年,我來到103教研室


前排左起:王又蘭、劉庚年、汪有蕃

後排左起:賈廷珍、周令閒

二、姐妹情深


三院甲子·徵文丨賈廷珍:國家需要放射醫學,1960年,我來到103教研室


汪有蕃、王又蘭兩位大姐都是從北醫一院調入三院。她們對我這個外來的新生關懷備至,衣、食、住、行無不過問。週末或逢年過節,她們常請我到家裡分享美味佳餚和家人們的溫暖。她們還為我操辦婚事,把自己的被子、床單、枕頭等床上用品拿來為我所用。

她們不僅生活上給予我無微的關懷,更重視言傳身教做人做事。她們有家不回家,與我三同:同吃、同住、同工作。我們三人同住北醫二號樓集體宿舍,飯後同在一個辦公室學習,直到晚上10點才離開。困難時期,照學不誤。這常被院領導迫使我們早回宿舍,早入寢。

她們又時時地向劉主任建議送我到三院和人民醫院內科進修學習,還為我交付各類學費,讓我參加院內外血液、免疫、組化、遺傳等新技術新方法培訓班。在這僅有5位成員,小小103教研組的天地,我卻進入了知識的海洋,見識了科技發展的大千世界。

這點點滴滴折射出濃厚的學術氛圍,踏實的工作作風和為人師表的形象。這些都深深的影響了我,教育了我,培育了我,使我更加熱愛這小小的科室,堅守專業不離棄的共同心願緊緊把我們聯繫在一起,因為祖國需要。

三、身教力量

到三院的第一天,前紀委書記劉景濤接見我。他熱心地介紹了三院情況,囑我愛院如家,安心工作。日後我常見他,早來晚歸,無處不在,自覺肩負起三院安全保衛工作。

劉庚年主任以身作則,親自帶隊不管雷雨交加還是大雪紛飛堅持到基層下廠礦,瞭解情況,進行調研,科普宣傳。有時我們還自帶飯菜,但大家都毫無怨言,高高興興愉快工作。這些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暗下決心向主任學習。

因為工作關係,常與左奇老院長接觸。她從不午休,她的午休竟成為接待各科主任、教授的專用時間,依次瞭解情況指導工作。至今令我難忘的是,當她瞭解到職業病科從內科獨立後,王世俊教授沒有辦公室。左院長即找我科主任談話,讓我科發揮有愛精神為王教授騰讓一間辦公室,我科領導立即照辦。這種上下級親密無間的關係,這種關愛知識分子的情懷使我感動不已。

有幸與王繼山院長共事幾年,他雖寡言少語,卻勵精圖治。他深謀遠略,倍惜人才,為了科室的專業發展決心送各科主任出國進修,以引進新理念、新技術、新療法,從而提升醫院的診療水平,擴大社會影響力。

他因人善用,充分發揮助手作用,支持負責科研工作的陳浩輝教授,藉助院內外資金為三院增添和更新了許多診療設備,建立了北醫唯一的三院動物科,使醫療科研上了一個新臺階。

王繼山院長這種公而忘私的大家風範在三院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後的各屆院領導都年輕有為,年富力強,在已有的基礎上使三院騰飛馳名。

我還有幸在王世俊教授的領導下工作學習了多年。王教授愛讀書、愛病人、愛部下、愛專業,深深影響著科室的每一個成員。他深入淺出的講課風格,生動的查房情景至今都歷歷在目。他及時又精心的修改論文和譯文,負責精神使我受益終身。

四、突破瓶頸

1990年初,本人從美國學習歸國,院領導任命我為科主任。當時科室成為獨立的經濟核算單位,提倡創收,按比例分發獎金。當時,我們科雖有病床10張,但無病人收容,只有體檢任務,收入微薄,難以為科室人員發放獎金。無奈之下,向院財務處借款,分發獎金(每人30元)。在這種困難情況下,衛生部成立了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批准我科為其臨床二部的組成部分,承擔急性放射病的救治任務。以其為契機,本人提出放射病與腫瘤內科相結合的設想(科核心組贊同)並擬報告呈送三院及北醫領導審批,隨即獲得批准。1993年5月3日,放射病科(原103教研室)更名為腫瘤化療與放射病科,隨後又申請並被批准成為腫瘤內科碩士點和臨床藥理基地。

此後,在新任黨政班子的領導下,增加了病床數量,擴大了科研空間,穩住了幹部隊伍,增長了科室收入,擴大了社會影響力。


三院甲子·徵文丨賈廷珍:國家需要放射醫學,1960年,我來到103教研室


五、感恩感悟

三院發展伴我成長!由於三院和北醫各屆各級領導的培養與指導,兄弟科室的熱情幫助與支持,同事間的同甘共苦,使我滿懷信心,堅守崗位,不忘傳承,立志發展,不負領導期望的完成了主任任期。

一路走來,一路回憶,深深感謝北醫三院——我的家。

文 | 賈廷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