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相關抗癌藥國內藥企早已布局

(原標題:剛剛,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國內藥企早已佈局,涉及這些上市公司!)

今天下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所做出的貢獻。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勵頒給了PD-1抑制免疫調節癌症治療研究者,我國相關研發企業卻是喜中有憂。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相關抗癌藥國內藥企早已佈局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相關抗癌藥國內藥企早已佈局


在9月的最後幾天裡,國家藥監局完成了多個生物製劑的審批,包括信達生物的兩個PD-1單抗申請,華蘭生物的單抗申請,銀河生物和恆瑞醫藥的CAR-T細胞治療臨床申請。但由於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藥企競相佈局這兩個領域,行業專家擔憂未來的市場不是“藍海”而是“紅海”,進展慢的項目面臨較大的風險。同時,國家衛健委也發佈了《關於印發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8年版)的通知》,進一步規範抗癌藥的使用。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幹細胞治療領域在叫停16年後,今年已受理了兩個臨床試驗申請。

單抗已是“紅海”一片

9月底,信達生物審批完成的是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和重組抗VEGF人源化單抗注射液,目前處於待制證狀態。4月,信達已申報了一個信迪利單抗注射液上市申請,因此,猜測前述兩個是臨床申請。華蘭生物的伊匹單抗(重組抗CTLA-4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注射液)臨床試驗也剛剛獲得批准。而9月25日,海正藥業申報的阿達木單抗注射液上市申請獲得藥審中心受理,是國內第二家申報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物(仿製藥)上市的企業。

但醫療行業對國內企業蜂湧而上單抗,特別是PD-1、PD-L1表示出了強烈的擔憂。

在9月21日於廈門召開的第二十一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郭軍教授表示,目前國內有100多家藥企扎堆免疫治療藥物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抑制劑的研發,大量重複性的臨床試驗消耗了太多寶貴的科研資源,不僅搞科研的臨床醫生不夠用了,連入組試驗的患者都不夠用了!

目前全球藥品市場共有160多種PD-1新藥獲得上市或上市審批中,有超過1500個PD-1抑制劑的臨床試驗項目同時開展。

據國家藥品審評中心化藥臨床一部部長楊志敏介紹:“截至2018年6月25日,中國共有193項PD-1試驗在Clinical trials登記開展,全球研發熱度僅次於美國。” 以至於全國最著名的肺癌醫生——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擔憂道:“中國真的需要這麼多PD-1抑制劑嗎?”對這樣的現象,一位從美國回來創業的資深抗癌藥研發專家說:在美國也會有熱門靶點大家爭相佈局的情況,但因為這個產業相對成熟,不管是藥企還是投資界,在擠不進前十後投資佈局就相對謹慎了。中國生物醫藥創新才剛啟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不可避免,但一下就上百家還是有些出人意料。只可惜了這麼一個有前景的領域,恐怕成為還未發展成熟就被做濫的一個典型案例了。

或許是意識到了中國未來PD-1等單抗的激烈競爭,?9月19日,默沙東公佈的剛在中國獲批的PD-1藥物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Keytruda,中文商品名“可瑞達”)的售價和患者援助計劃,除了價格相當於美國的54%、香港的68%外,對於低收入患者,實施買三贈三的贈藥政策,一年費用再降一半,而低保患者可免費使用24個月。所以,國內PD-1單抗還未上市就面臨價格戰了。

目前,國內的君實生物、信達生物、恆瑞醫藥和百濟神州四家公司申報了PD-1單抗上市申請,信達生物的信迪利、恆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已完成技術審評並離開了藥審中心,預計將率先獲批。考慮到,目前國內還只批了兩個進口的PD-1單抗上市銷售,這4家公司還能佔得市場先機,而後來者可能前景不妙,包括一批上市公司。

9月27日,做空機構“閻火研究”發佈報告懷疑金斯瑞附屬公司南京傳奇CAR-T細胞治療臨床數據造假,並稱最終估值僅為每股3.29港幣,當日上午,金斯瑞股價最低跌至8.6港幣,最大跌幅超過40%。

次日,金斯瑞給出澄清公告,就產品研發、專利、臨床等問題進行了一一回應,否認了“閻火研究”的所有指控。而其合作伙伴強生也發表聲明,表示對南京傳奇生物的數據和CAR-T(LCAR-B38M)產品進行了詳細的審查,對研究性治療的潛力持樂觀態度,並期待LCAR-B38M的持續發展。有了強力的回擊和強生的背書,9月28日,金斯瑞股價反彈了11.47%,但做空機構的報告還是給處於前沿領域的CAR-T細胞治療前景蒙上了陰影。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相關抗癌藥國內藥企早已佈局


目前,國內已有30個左右CAR-T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申請,南京傳奇是第一家獲批臨床試驗的,復星醫藥旗下的復宏漢霖、上海優迪卡等也已獲批臨床試驗。

9月底,銀河生物和恆瑞醫藥的CAR-T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申請也已完成行政審批。對於銀河生物來說,能否獲批臨床試驗極為重要,因為公司基本上就是這一項目最高端且最有前景。未來,最有希望搶跑的則是復宏漢霖。與國內其他企業的做法不同,這家公司選擇的是與美國已有產品獲批上市的Kite合資成立復星凱特,並將Kite的整套工藝等搬到上海來複制。

未來CAR-T細胞治療競爭也會激烈,但由於這是個性化的產品,病人的細胞需要在工廠裡單獨加工再回輸,不像單抗那樣可以批量化生產,有區域性和生產數量上的限制,所以,競爭程度可能沒單抗那麼激烈,但也將是一片“紅海”。安科生物董事長宋禮華表示,當前的一百多家競爭者中,肯定有一些要被淘汰,最後會留下二三十家成規模的企業。因為它屬於個性治療,生產週期又很長,質量控制的節點又多,要求又高,所以要有這麼多家才能夠滿足。其實,將來CAR-T細胞治療就是看有多少家能夠堅持下去。

9月30日,天津昂賽細胞基因公司申報的注射用間充質幹細胞(臍帶)臨床試驗獲得藥審中心受理。

這家公司的股東之一是我國幹細胞領域的領軍人物韓忠朝。6月7日,中源協和參股孫公司北京三有利和澤生物申報了人牙髓間充質幹細胞注射液的臨床申請,目前,尚有藥理毒理未完成技術審評。如果說中源協和相關公司的申報是個案,天津昂賽的申報受理可以視為藥監部門對幹細胞治療持開放態度。

2012年1月10日,當時的衛生部叫停中國大陸境內所有的幹細胞治療活動,2004-2012年間藥監局受理的10項幹細胞新藥註冊申請全部被清零,幹細胞藥物開發回到原點。所以,儘管我國幹細胞基礎研究走在全球前列,但臨床轉化是瓶頸。

目前,除了幹細胞儲存外,大約有4家上市公司真正介入了幹細胞治療領域。最純粹和介入最早的是中源協和,10多年前就籌備開設幹細胞醫院,但因內部管理問題和政策變化在醫院大樓都建設好後未能開張。6月7日,其持股33.09%的北京三有利和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首都醫科大學聯合申報了人牙髓間充質幹細胞注射液的臨床申請。牙髓幹細胞成牙潛能突出,預想中的醫學應用場景主要是用於治療牙周病,包括牙周再生、口腔缺骨再生、全牙再生、口腔頜面部放射性骨壞死,雙磷酸鹽造成的河谷壞死等,甚至是牙齒再生的新希望。

中盛溯源由全球著名科學家、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發明者之一俞君英博士領銜創建,擁有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工業生產和應用領域的全球領先技術團隊,是我國技術實力最強的幹細胞公司之一。2017年11月,中盛溯源正式啟用臨床級幹細胞研發製備車間 ,產業化製備功能細胞的種子細胞。目前,正在準備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的臨床I期和II期試驗。9月6日下午,深交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吳利軍去了公司調研。樂金健康持有中盛溯源15%股權。

2015年1?月,藍光發展通過控股子公司藍光英諾投資3D?生物打印項目。藍光英諾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家康裕建為國際再生醫學領軍人物、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首個項目是人造血管,2017年,人造血管在豬身上的試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7月18日,天士力公告,與全球領先幹細胞研發公司Mesoblast Limited合作,引進兩款分別處於FDA臨床III期及Ⅱ期試驗的幹細胞產品,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

5月4日,我武生物的全資子公司上海我武幹細胞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董事長鬍賡熙認為,幹細胞的應用就兩個方面,一是中老年人的身體修復,再生醫學涉及的外形修整可能很難突破,二是免疫調節,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效果會比較好。我武幹細胞公司首先是做加工處理(製備)後的儲存,以做到客戶急用時直接供貨,同時,通過自行研發和與國內外最先進的幹細胞技術專家合作,開發治療和修復性產品,目標是將幹細胞業務做到脫敏業務那樣強。

總的來看,目前,我國介入幹細胞治療領域的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還不多,先行者面對的是“藍海”。而國際上已有至少14個幹細胞藥物獲准上市。安科生物分管研發的副總宋社吾也表示看好這個領域。

不過,我國幹細胞研發中存在致命缺陷。從事幹細胞研發的主要是兩類人,要麼是科研人員,要麼是醫生,很少有製藥行業的專業人員參與其中,以至於一些製藥行業基本的規範都被忽視。去年底,國家藥監局出臺了細胞治療的規範,未來幹細胞在醫學上的應用將按照新藥來審批,如果不按照製藥行業的規範來準備幹細胞的研製將很難獲批。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印發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8年版)的通知》明確,醫療機構的抗腫瘤藥物購用,優先選擇《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談判品種、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多以及權威指南推薦的品種;特殊情況下抗腫瘤藥物的使用應當僅限於三級醫院授權的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醫師。因此,未來單抗、細胞治療將被嚴格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