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不下去了?藥企“聯姻”醫院未能奔向幸福生活

導語

2018年12月19日,貴州益佰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擬通過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以公開掛牌方式轉讓所持有的淮南朝陽醫院管理有限公司53%的股權,轉讓價格不低於6.6億元,最終成交價格以公開掛牌結果或公開競價結果確定。轉讓完成後,公司不再持有醫院管理公司股權。

資料顯示,2016年1月,益佰製藥以2.6億元的價格取得淮南朝陽醫院管理有限公司32.5%的股權,以3.5億元對醫院管理公司增資,增資完成後,益佰製藥持有淮南朝陽醫院管理公司53%的股權。

這意味著益佰製藥6.1億元投資的醫院,或以6.6億元就賣出了。

無獨有偶,2018年12月25日,景峰醫藥宣佈以1.5億元的價格將成都金沙醫院100%股權出售給德陽第五醫院股份有限公司。

恆康醫療是近年來併購醫院“兇猛”的一支隊伍。儘管公司尚未傳出要出售醫院的消息,但瘋狂併購帶來的財務費用增加、管理費用增加等問題,對公司業績明顯造成拖累。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滑253.49%。業績深陷泥塘、債務高企下,恆康醫藥2018年11月不得不易主。

2018年年底的這一系列舉動被認為是藥企投資醫院轉變的風向標。有報道質疑,這或許意味著於2013年興起,2016年達到井噴狀態的藥企投資併購醫院的熱潮正在減退。似乎,藥企與醫院的“聯姻”並沒有迅速實現預期的“幸福生活”。

提出分手為哪般

景峰醫藥表示,本次出讓金沙醫院100%股權所得的款項將用於公司日常經營活動,交易完成後有助於優化公司資產結構,增加公司運營資金,進一步改善公司財務狀況,更好地聚焦國際化高端特色仿創藥道路的發展戰略佈局。本次股權轉讓對公司損益的影響,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將增加合併報表利潤總額6000多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售的成都金沙醫院算作是公司旗下盈利較好的醫院,其他醫院盈利狀況並不樂觀。

而在益佰製藥在轉讓公告中表示,本次轉讓將有利於整合公司資源、進一步優化公司資產結構,增加公司現金流動性,更好的維護上市公司和公司股東的利益。

在公開資料中,淮南朝陽醫院管理有限公司為淮南朝陽醫院的100%控股公司,益佰通過併購間接控股淮南朝陽醫院,益佰製藥首單醫院併購完成。而且,通過醫院管理公司的合併財務報表上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出,公司本身是盈利的。

过不下去了?药企“联姻”医院未能奔向幸福生活

圖:億歐網

那麼,益佰製藥出售醫院管理公司,放棄間接持股這間民營三甲醫院,顯然並非是由於虧損的原因。

过不下去了?药企“联姻”医院未能奔向幸福生活

圖:億歐網

於是,有分析認為,在業內“醫藥工業延伸至醫療服務的道路不好走”的背景下,近幾年來一直在佈局醫療服務領域的益佰製藥,賣掉一家長期盈利的醫院管理公司,放棄間接控股三甲醫院,或意味著其開始剝離醫療服務業務?

據醫學界智庫近期發佈的《2018年中國億元併購報告》,2018年中國醫院併購醫院數量雖然與2016年持平,但是交易金額僅為2016年的一半,同時公立醫院在併購中的比例從2016年的62%下降到不到19%。

过不下去了?药企“联姻”医院未能奔向幸福生活
过不下去了?药企“联姻”医院未能奔向幸福生活

在益佰製藥2018年的半年報中顯示,其營業收入達到189270.38萬元,同比減少5918.44萬元,下降3.03%。其中公司醫藥工業板塊實現銷售收入147002.63 萬元,同比減少12156.03 萬元,同比下降7.64%,醫療服務板塊收入為42203.60萬元,同比增加6286.92萬元,增長17.50%。

其2017年的年報也顯示,因醫院醫療水平提升帶動業務量的增長,以及治療中心新並表因素的影響,醫療服務板塊收入同比增長44.9%。

过不下去了?药企“联姻”医院未能奔向幸福生活

醫療服務板塊的營收在穩步增長,淮南朝陽醫院的優勢也與益佰製藥的核心佈局相契合。

由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益佰製藥公開掛牌轉讓淮南朝陽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可能更多的原因是通過短期轉讓,來對沖其醫藥工業板塊營收下滑的局面,挽回損失。

分分合合都為“活”

事實上,今天的“分”與當初的“合”一樣,都是為了企業更好地“活”下去。

益佰製藥等藥企進入醫療服務的背景是藥品收入增速放緩。又恰逢新醫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的重組、改制。特別是其中的國企醫院,根據中央對國企改革的最新精神,在2018年年底前,必須完成從國企“母體”的剝離,走上重組、改制之路。 據國資委測算,目前2000餘家尚待剝離“國企醫院”,年門診量超過1億人次,年住院患者達到500萬——這個龐大而沉默,卻亟待找尋出路的醫療服務市場,無疑成為藥企眼中,頗值得投資的“臨床用藥終端”。

於是,2017年以來,隨著醫改、藥改強勢推進,依靠傳統營銷渠道“掘金”的國產仿製藥企業迫於市場壓力紛紛謀求轉型。實力雄厚的大藥企,通過資本運作,收購或投資在研新藥,“轉身”創新藥企業;但更多藥企的轉型方式,是先轉變渠道,從以前的分銷、控銷,到主動擴展下游產業鏈,與藥品流通企業深度合作,或者直接控制終端——收購醫院。

據統計,目前A股醫藥上市公司中,一共有22家上市公司開醫院,爭奪民營醫院這塊蛋糕。

过不下去了?药企“联姻”医院未能奔向幸福生活

圖:東方IC

早在2013年10月,國務院公佈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曾提出,到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從3萬億元向8萬億元增長。該意見還對民營醫療機構及產業鏈上下游項目給予優先支持。

在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確鼓勵地方探索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辦醫療機構加強業務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體途徑,積極落實社會辦醫療機構各項稅收政策、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範圍等。

2016年8月,國家衛計委發佈《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其中指明,鼓勵社會辦醫。要加快推進社會辦醫成規模、上水平發展,將社會辦醫納入相關規劃。

有業內人士表示,只要收購一家醫院,藥企自己的產品就有穩定的銷路。一方面,隨著醫護人員積極性以及醫院運行效率的提高,醫院收治病人的數量和住院量等日漸上升;另一方面,不走政府採購通道後,醫院可通過二次議價、多次議價自行採購藥品和設備,降低醫院約20%-30%的成本。

可想而知,以前藥品進醫院還有醫保、藥事委員會等審核通過,如果醫藥企業併購醫院後,掌握了經營權、人事權,以後什麼藥品能進醫院,藥企不是有了主動權了嗎?單單這個利好對於國內眾多藥企來說,已經是足夠大了誘惑,還沒算上醫院的其他創收。

其實,除了看重醫院的可觀利潤,向中下游延伸產業鏈,為了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全產業鏈”,是藥企近年來主動聯姻醫院的重要原因。

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在清華大學第三屆醫藥健康論壇上表示,“未來3到5年會出現一個醫院併購的大潮。”朱恆鵬認為,對社會資本而言,併購醫院比新建醫院要容易的多,因為併購可以直接得到醫院牌照、醫保定點資格、醫生團隊、穩定的病源等有價值的資源。朱恆鵬曾預測,未來40%的公立醫院將會被收購。

這就是藥企“聯姻”醫院成為投資新風口的原因。

聯營生活中的“絆腳石”

然而,企業始終是企業,市場終究是有競爭,市場日趨激烈的情勢下,如果醫療服務不能成為盈利點,未來或將失去競爭性。

眾所周知,醫院由於投資回報長,退出方式狹窄,初始投入成本大,組織管理難度高,以及品牌初創穫客不容易等原因,市場搏殺激烈,沒有重金在手,還真不敢買醫療行業的入場券。

據行業媒體統計,截止2017年底,國內涉足醫療服務的上市藥企已經達到22家,其中部分藥企旗下更是擁有超過10家的醫院,其中不乏成功案例。恆康醫療(原獨一味製藥)已轉型,醫療服務收入佔比已超50%,成為了企業的主要來源。此外,達安基因、信邦製藥、金陵藥業的醫療服務收入佔比,均超過20%。

然而,收購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被收購的醫院不少處於虧損狀態,後續如何聯動主營業務,如何重建醫院品牌,如何經營管理,以及醫院的醫生資源如何配置等,才是藥企面臨的真正難題。通化金馬當年復牌即跌停,原因即在於此。

資料顯示,2018年5月,通化金馬擬21.9億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向德信義利、聖澤洲、七煤集團、雙礦集團、雞礦集團、鶴礦集團等6個交易對方收購七煤醫院、雙礦醫院、雞礦醫院、鶴礦醫院、鶴康腫瘤醫院等各84.14%股權。通化金馬指出,在收購完成後,通化金馬將在原有的製藥業務基礎上新增綜合醫院服務業務。

公告發布當天,也是通化金馬因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半年後,復牌的第一天。然而,復牌當日通化金馬即遭遇跌停,這與其連收5家醫院的“大手筆”不無關聯。

當時,深交所對通化重組事項進行問詢的一大要點為收購標的多項經營指標差,並且七煤醫院、雙礦醫院、雞礦醫院、鶴礦醫院還均存在未按期償還的大額債務以及較多未決訴訟事項,同時,雞礦集團、鶴礦集團已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深交所還特別指出,鶴康腫瘤醫院,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虧損。對此,通化金馬則表示,近兩年鶴康腫瘤醫院盈利能力呈改善趨勢,該醫院在2016年、2017年分別虧損656萬元、276萬元,但2018年有望實現0.56萬元的淨利潤。

通化金馬對於上述標的存在的未償還大額債務,以及雞礦集團、鶴礦集團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做出了風險提醒。對於通化金馬如此高風險的併購案,併購後的前景如何仍是一片迷霧,能否真正盈利尚未可知。

著名醫藥行業專家史立臣表示,雖然國內很多企業都在進行對醫院的收購,但是大部分企業面臨著收購後如何進行管理的問題。“收購後的醫院品牌如何建設,醫院內部的經營管理如何操作,以及醫院的醫生資源如何配置等都成為擺在收購企業面前的難題。”

在史立臣看來,很多企業收購醫院後並沒有將醫院經營起來,只是完善了產業佈局,甚至有些企業收購醫院只是因為看到其他企業收購從而進行跟風收購,根本沒有意識到收購的醫院能夠跟其他自有資源達到聚合效應,促進企業向大健康發展。

一位署名為張強的醫生曾撰文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其他行業不同,中國醫療健康行業最缺的不是資本,也不缺醫院大樓,缺的是醫生人才資源流動的土壤,缺的是大量符合國際化醫療服務標準的醫生團隊,缺的是公平有序的民營公立競爭機制,缺的是國際化的醫生培養體系。

然而,醫藥是一個成長性的行業,每一個低谷,皆是向上的開端,壓力終將成為新的動力。

編輯|錢馨瑤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