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黃敖訓改作的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導語

松,傲霜鬥雪,卓然不群,最早見於《詩經·小雅·斯干》,因其樹齡長久,針葉經冬不凋,被用來祝壽考、喻長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黃傲訓先生以同樣具有長壽之意,且常伴於古時修道之士左右的仙鶴喻之,可謂相得益彰。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誕生記

本文首發《中國盆景賞石》雜誌 2013-10期,微信公眾號“中國盆景賞石”2018年9月4日亦發佈,中國盆景獲得原創作者授權發佈

素材的分析

這是一件十分珍貴的赤松,前作者(收藏者)在培養上已經付諸了相當長的時間。主骨架也已經調整到位,只需拆除鋁絲對其散養。迄今為止,這件赤松作品應該被認為是處於創作過程中的半成品階段,內行者看到這一階段的作品無一不為之心動。

該素材最大的看點是:穩健的根基及頭緒,具有蒼古相的主幹及其傾斜的幹勢極富變化,並且自下而上過渡自然。第一下垂枝粗度比例合適。另外,經前作者多年培養,枝葉也較繁茂。這些優點足以給改作者帶來莫大的衝動,令其躍躍欲試!

金無足赤,何況是盆景呢?這件作品的不足之處是此樹種的枝性,超長脫節的枝條令作者感覺不盡如願。但這件赤松作品在目前階段已經排除了這一缺點。這件作品如要達到觀賞的巔峰,還需要養護時不斷地剪縮現有的盤曲枝,讓枝架進一步平滑,增強枝勢的力度。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改作前原貌,右側附改作主題方案表,樹高104cm

立意和構思

舊時初學盆景,老師曾說,“盆景創作應當先立意後造型”,當時覺得是無法做到的事情。造成這種認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悟性不足,隨大流且缺少對藝術的追求。

這件赤松作品自進入園子之始,經一段時間的觀察推敲。作者眼前浮現出一位睿智健碩的老翁隱居於深山之中的場景。作者進而想象到他不圖名利、與世無爭的精神氣質,不禁得讓人肅然起敬!隨後在腦海裡浮現出小河、流水、空山幽谷、鮮花爛漫等景象,作者彷彿也聽到了松濤聲中夾雜著鶴鳴聲,簡直就是夢想中的人間天堂。由此,作品定名為“深山鶴翁”,並開始繪製“構思圖”。接下來,就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枝條的配置與空間的佈局。改作後的作品,與主題相得益彰,有身臨其境的感觸。

改作過程的體會

(1)先將原向左飄出的枝收回一點,再把右上方的枝盤曲向主幹靠攏,讓原飄枝變為下垂枝。整體鬆散的樹形便收縮為直立形態,與粗壯穩健的根基和蒼古嶙峋的幹肌相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干與枝之間的空間變化。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將原來向左的第一飄枝拉緊變為垂枝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整體主骨架調矯,主要進行牽引和用粗銅絲蟠扎,重點收縮左右擴張的外輪廓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背枝的處理,打破原來的交叉枝,拉起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單用銅絲效力不夠,需用粗銅棒支撐

另外,垂枝的處理也是一個難點:作為一個組合群(單元)。既是獨立的下垂枝,又要不失畫理與上方層片具有過渡性的連接。在實際操作中,進行分階段處理。從粗枝到細枝逐一進行定位,待整體整姿後再進行“畫面”調節(如下兩圖,有顯明區別。上圖為未細整之前的效果,下圖為初次細整後的效果)。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2)把握以根基、主幹勢向為基準的外輪廓,取得整體協調與平衡。同時,要向主題“深山鶴翁”靠攏,使整體樹形與主題相吻合。

(3)整體枝架的合理搭配與風格的表現:這件赤松所謂的改作也可以說是單次性的整姿作業,其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隨意性。正是由於這種隨意性才給作者帶來了便利與挑戰。便利的是調枝沒有風險,在原有的基礎上稍作改動即可。挑戰則是對此景配枝和空間的安排。有些方面只是微小的變動就會產生“畫面”質量的不同。如同在一張白紙上繪畫,在創作風格和意識的發揮上,給作者帶來了考驗。對這件赤松來講,同樣有兩大主題要求:蒼古和協調。前者是經歷了大自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洗禮而造就的年老樹齡;後者則傾注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同時,盆景也是對“空間美”的一種挑戰。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空間來讓作品表現出整體的協調美,均能在景中呈現。如富有變化的層次分佈;恰到好處的背枝襯托;以透視效果提高的作品深度;符合畫理的虛實變化、細節的處理和深化舍利的蒼古感及對神枝的運用等。通過以上這些手法,讓盆景既具有安詳和諧的靜態之美又具有雄偉壯觀的躍動感。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再次調整片層和空間後的正面樹相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再次調整片層和空間後的背面樹相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再次調整片層和空間後的左側面樹相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再次調整片層和空間後的右側樹相

在枝片處理上,既有明顯的團塊結構錯落分佈(似工筆畫),又有層片之間的自然連接,使其顯得較為粗獷(似寫意畫)。作者一貫使用的“工寫”結合的配枝風格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小結

盆景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品的風格因人而異。所以,這件赤松的改作還處於初期階段,談不上優與劣。只有通過一次次地改作來提升樹格,才能突顯出作品時光沉澱的韻味!至此,作品顯然還有不少欠缺之處,明顯的有如下幾點:

(1)枝架平滑不夠,今後需進行分段剪縮,在經不斷地積累逐漸減少不自然的盤曲枝。

(2)層片平衡不夠,同樣需要加以養護。尤其表現在樹冠葉量欠缺,垂枝部分需控制增量並適當減少,外輪廓部分需嚴格控制左右兩邊的增寬,適當調整空間變化。

(3)今後數年內需逐步調整幹、枝、葉三者的關係,使盆景的韻味增加,更加耐看。

(4)此盆高度雖相宜,但外飄口過大,配以此景有不穩重之感,需重新配盆。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精彩回放:

看黃敖訓如何改作赤松盆景“深山鶴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