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flower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fruit

千年砀山多胜景

古风今韵梨乡情

砀山,隶属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公元前225年,秦始皇设砀郡,为三十六郡之一。近年来,砀山县依托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以黄河故道为主线,利用近百万亩连片果园和百里黄河故道的独特生态资源优势,聚焦国际马术、国际马拉松、自行车骑行大赛等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规模、高水平、有影响的体育赛事活动,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具有时代特点的生态景观、健康果业与体育赛事,以砀山地区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底色,铺就了全域新景象。

尤其是每年4月,黄河故道景色宜人,百万亩梨园里梨花盛放,千树洁白,万亩花海,骏马奔驰在银波琼浪里,为恬静的砀山梨园增添了几多激情与浪漫。“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胜景引来摄影人争相聚焦。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特别提醒

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于9月5日至10月14日举办。采梨节期间,广大摄影人可拍摄到国际马术耐力赛、梨园国际马拉松赛、斗羊大赛、万人骑行大赛和民俗展演等系列活动,以及百年老梨园硕果累累丰收景象,更可亲身体验采摘酥梨。

砀山县是全域旅游示范县,所有景点全部免门票。由于民俗展演不是每天都有,影友如果对斗羊、斗鸡、四平调、唢呐、蓝印花布、虎头鞋等民俗题材有拍摄需求需要预约,可与当地摄影家协会联系。

观景台

酥梨采摘拍民俗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砀山酥梨丰收 杨剑钊 摄

每年金秋,砀山县的老梨园里,村民们自发举行充满地域色彩的民俗展演活动,祈望丰年、祈求丰收。民俗内容异常丰富,有梨园大戏、唢呐庆丰、斗鸡、斗羊等。其中梨树王景区连续多年举办民俗展演活动是集中拍摄的好时机。届时,整个老梨园里歌舞升平、欢庆祥和,可随机寻找精彩画面。这期间,各地游客也是络绎不绝,虽然给拍摄增加了难度,但若是把人海融入画面,也可能有惊喜。

黄金赛道拍马术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黄河故道骏马驰 陈羿含 摄

砀山县依托黄河故道打造世界顶级马术赛道,被中国马业协会赞为全国“十大黄金赛道”之首,更受到国内外骑手的高度好评。砀山黄河故道两岸特有的沙质土壤,以及良好的人文、地利、环境优势,非常适合马术耐力赛等体育赛事。2017年,国内最高级别的国际二星级耐力赛在砀山成功举办。

比赛时,骑手身着骑马装,足蹬皮马靴,在黄河故道便跃马扬鞭、奋力争先,追焦等技巧均可融入拍摄。匹匹骏马奋蹄奔驰在广阔的黄河冲积平原上,扬起片片烟尘,动态捕捉效果突出。

阳春三月拍花海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砀山梨花海 邓海建 摄

砀山素有“中国梨都”之称,以盛产酥梨闻名。砀山梨树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年产量15亿斤左右。砀山的梨树种植历史悠久,全县树龄最高的“梨树王”树龄逾300年,全县百年以上老梨树有6万余棵。

每年阳春时节,砀山的梨树进入盛花期,近百万亩果园变身花的海洋,这里的百年梨园也成为春季旅游观光的热点。砀山境内的“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梨树王”等多个赏花景区博得诸多镜头聚焦。除了赏花休闲,梨花节期间,砀山唢呐和砀山四平调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梨园展演,吸引游客驻足领略这里悠久的“梨乡文化”。● 蒋勇

奇景寻踪

梨都民俗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砀山斗羊 张文静 摄

古郡砀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古老黄河岸边上演“唢呐、大戏、斗羊、斗鸡”等民俗活动。虎头鞋、蓝印花布、民间剪纸等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诠释出古老的黄河故道风情。

斗羊——民间俗称羝羊,是砀山群众最喜欢的民俗赛事。砀山斗羊源起西汉初期,盛行于三国时代,历经了1000多年。当地斗羊品种为小尾寒羊,因为其生长速度快、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率高、皮肉兼用,特别是公羊,个头大、生性好斗,羊的体重均在400斤以上。

砀山斗羊是按年龄、体重分类,一对一对比斗,单循环赛,俗称“打胜家”。最终的胜利者,被称为“羊王”。斗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自由斗,放开两只羊自行争斗;另一种拉开斗,由主人拉开一定距离,猛回头斗一个回合,拉开再斗,直到决出胜负。在老梨园的空地里划出斗羊场地,两只羊像猛虎下山般互相抵抗。霎时,两个羊头、四只大角相撞,迸发出“嘭”的一声响,那情景真是惊心动魄。如此反复,大约要斗几个回合,方能决出雌雄。得胜者咄咄逼人、趾高气扬;落败者垂头丧气、头破血流。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砀山斗鸡 顾伟 摄

斗鸡——始于宋元时期,盛于清代,近代后一直盛行于民间。砀山斗鸡组织比较松散,大家在一起聊天唠家常的时候,兴趣上来了,就各自抱出自家的鸡来斗上一场。斗鸡的场面十分激烈,只见场地上灰尘翻滚,鸡毛飞舞,两只雄鸡凶狠地撕咬踢打,咯咯鸡叫声和人们的吆喝叫好声混杂在一起,场面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满怀。几个回合下来,两只鸡中总有一只会胜利。虽然胜者同样被咬踢得遍体鳞伤,但看起来还是趾高气扬的样子。而战败的一方则垂头丧气,有的甚至没打完比赛就中途败走,狼狈地逃出战场。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染好的蓝花布晾干 杨清伟 摄

蓝印花布——自清末开始,印染方法全为手工操作,从种植土靛、打靛至刮浆、印染、晾晒出成品,共二十几道工序。砀山胡家蓝印花布版为四代祖传绝技雕刻,构图新颖古雅,现存的有“狮子滚绣球”“石榴菊”“蝶竹梅花”“二龙戏珠”等1000多种图案。砀山印染蓝花布色彩单纯鲜明,风格清新淡雅。它有独特的风格,体现了民间艺术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淳朴的自然之美。蓝印花布曾经是老砀山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梨园里晾晒的蓝印花布,也是砀山人记忆中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砀山虎头鞋 顾伟 摄

虎头鞋——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物品要算砀山虎头鞋了。虎头鞋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而得名。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又是一种吉祥物,被人们赋予驱鬼辟邪的意义。因此,虎头鞋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砀山民间制笔 蒋勇 摄

毛笔——该工艺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砀山碧云轩是国内知名的高档羊毫笔手工制作坊,碧云轩制笔工艺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碧云轩第五代传人邵家干帮助故宫博物院修复了珍藏的251支明清御笔,使碧云轩的名号蜚声海内外。目前,砀山民间制作毛笔仍然坚持传统手工完成。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砀山茅窝制作 顾伟 摄

茅窝——砀山茅窝是民间就地取材、编织制作的一种草鞋,轻便、保暖,较为实用。特别是雨雪天气,路面泥泞,穿上它既保暖又不湿足。古时皖北平原是湿地泽国,人们冬季出行劳作不便,加之气候寒冷,就尝试用湖泊、水塘里的芦缨和岸上的柳木制作出这种手工草鞋。茅窝的编织原料主要是芦缨、柳木、苘等。木底选用的是柳树坐底根,以苘绳为经,芦缨为纬,经精选芦缨、加工木底、搓窝羽、编织、拾沿等十多道工序编织而成。随着社会变迁和人们服饰的变化,茅窝这种传统手工草鞋渐少,在砀山一些乡村还保留这一传统制作草鞋茅窝的习俗。● 杨剑钊

风景变焦

黄河故道:砀山百万亩果园的摇篮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春到黄河故道 杨清伟 摄

“砀山县因水而兴,因果而名。”1128年至1855年,黄河流经砀山700余年,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在砀山县境内中北部留下一条东西长46.6公里的废河道,即黄河故道。

砀山黄河故道流域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砀山酥梨省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故道两侧植被茂密,野生草本植物资源273个,野生鸟类资源96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品种10种,省二级以上保护品种20种,是皖北地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基因库。

黄河是一条多变的河流,历史上数百次泛滥与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黄河流经砀山期间,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50余次。为了与洪水抗争,砀山人民修建了大规模的堤防系统,迄今保存完好,成为黄河故道演变过程的有力见证。黄河改道虽然结束了长期洪涝灾害的历史,但废弃的河床被漫漫黄沙吞噬。“风起漫天沙,张嘴沙打牙,走路难睁眼,庄稼被打瞎”,这首民谣就是当时黄河故道地区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夏日蟠龙湖 邓海建 摄

面对新的灾难,砀山人民并没有妥协,而是拿出千百年来与洪水作斗争的勇气,与风沙抗争。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的尝试中,砀山人民发现本地特有的酥梨树抗风沙、耐盐碱、耐旱涝,在寸草不生的黄河滩涂上长势良好。明清时期,砀山人开始大面积种植当地特有的酥梨树(即现在的砀山酥梨品种),在1990年前后,砀山县酥梨种植面积达到近百万亩。现在由于水果种植结构调整,砀山梨树种植面积60余万亩,桃种植面积20多万亩,苹果、杏、樱桃、葡萄等杂果面积约20万亩。每年春季,这里就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黄河故道孕育了砀山酥梨,也使这片古老的土地有了灵性。绵延百里的河道上,水域最宽阔的当属东端的蟠龙湖。蟠龙湖又名高寨河,似镶嵌在黄河故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该湖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丰县的大沙河相连,出境达微山湖。丰水季节,湖岸线长近2万米,湖面最大宽度1500余米,面积6000余亩,最大水深达5米。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故道秋韵 邓海建 摄

蟠龙湖因水美鱼肥、荷叶亭亭而被誉为“皖北江南”。湖内生长着大面积的野生莲藕,其荷多开红花。盛夏时节,这里碧波荡漾,荷花映日,莲叶接天,渔舟唱晚,人们在此观光旅游、休闲避暑,也成为影友镜头中别样的风景。

蟠龙湖水清见底,全流域无污染源,湖里的黄河鲤鱼也成为周边百姓的最爱。湖中特有的黄河鲤鱼以其金鳞赤尾、体形修长的优美形态和肉质细嫩的品质声名远扬。当地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说法。每年秋冬时节的“拉网冬捕”,是蟠龙湖沿岸村民的“狂欢节”。当地有“进入腊月就是年”的民俗习惯。而打年鱼是当地传统民俗之一。每年腊月打年鱼,周围百姓都前来围观,争相抢购“年鱼”。● 杨清伟

文明拾遗

五百年“非遗”道尽古今风流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砀山唢呐 王洪州 摄

目前,砀山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分别是砀山唢呐和四平调。

唢呐,又称喇叭,砀山人称之为“大笛”。据考证,约公元3世纪,唢呐由古代波斯传入中国。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唢呐成为砀山极为盛行、很受群众欢迎的吹奏乐器。据史料记载,砀山唢呐老艺人分张、刘、王、陈等几个家族,每个班子的演奏各具风格特色,形成不同的演奏流派:张家班擅长吹奏明朗欢快的曲调,老百姓逢婚嫁节庆多请他们吹打助兴;刘家班偏重沉稳的悲凉曲调,当地多请他们为丧事奏哀乐;王家班擅长在表演中夹杂“吃火”“吐彩纸”之类的民间戏法,令观众耳目一新;陈家班则另辟蹊径,在传统曲牌中糅进一些地方戏曲唱腔,舞台表现力较强。目前,张氏、刘氏、王氏均后继有人,实力雄厚,但是其他流派的唢呐吹奏已经失传。

在砀山,唢呐被视为“神赐之礼器”,砀山人的一生总是与唢呐相伴左右:婚嫁礼仪要唢呐庆贺,生孩子吃喜面要唢呐祝福,升迁庆寿要唢呐捧场,老人仙逝要唢呐送灵……砀山唢呐由于颇有市场,薪火相传,开枝散叶。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砀山四平调 张文静 摄

砀山四平调是优秀而稀有的地方剧种,由“砀山花鼓”演变而成,以砀山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数百公里。明清时期,砀山境内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百姓生活十分清苦。砀山花鼓艺人迫于生计,以红布包头,身着彩衣,腰间挂一个小鼓,用鼓条击打轻重缓急不同的鼓点,载歌载舞,唱出婉转动听的地方小调,这就是流行于皖北砀山县的花鼓戏。至清末民初,砀山周寨镇邹家班领班邹玉振,和砀山境内的燕家班燕玉成、庞士英,王家班王世君、许若海等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花鼓剧团,到山东菏泽、河南商丘、安徽亳州等地巡回演出。此间,他们受京剧、豫剧、评剧、二夹弦等地方剧种启发,丢弃了花鼓,穿上戏剧服装,又聘请河南夏邑“老三班”豫剧琴师杨学智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四平调。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地方戏曲剧种,表现的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如小戏《小借年》《蓝桥会》和大戏《陈三两》《花为媒》《小包公》及连台本戏《访昆山》《郑小娇》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 邓海建

推荐路线

1.梨花节期间(每年的清明节前后) 早上从县城驱车前往梨树王风景区,可拍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和果农辛勤授粉的劳动场景,亦可拍摄古梨树下的民俗表演。沿梨花观赏路线来到鳌头观海景区,登高远望,百万亩梨花好像无边无际的花海,美不胜收。然后再来到黄河故道边的十里画廊景区,碧波荡漾的黄河水映衬着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让人感受到大地织锦的艳丽。接着来到圣德书院和大觉寺景区,拍摄灵动的徽派古建筑和佛教文化。

2.酥梨采摘节期间(每年的中秋节前后) 到老梨园里拍摄果农采摘酥梨、包装酥梨、运输酥梨等劳动场景,亦可拍摄梨园民俗题材。

3.一年四季 早起前往黄河故道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可拍摄渔舟、鱼鹰、各种鸟类等,然后前往马术赛场拍摄精彩纷呈的马术比赛。黄河故道两岸的梨园、桃园里可拍摄风光和人像等题材。

百宝囊

行程装备

砀山拍摄景点多、题材丰富,携带各类型相机皆可,可根据个人喜好配备超广或中长焦镜头,如果喜欢拍摄湿地保护区的鸟类和马术比赛,建议配备400mm以上镜头,方便拍摄特写。如果喜欢在大果园里拍摄微距和小品,喷水壶、背景纸等小道具会有大用途。早晚拍摄,三脚架快门线、闪光灯必备。如有航拍设备,拍田园效果最好。

砀山四季分明,气候较为干旱,地势平坦,可轻装简行,无需跋山涉水的装备,外套、冲锋衣足矣。出发前可以关注一下当地的天气预报,行装可随之做适当调整。

交通信息

乘坐高铁到砀山南站下车,下车后就有公交车直达砀山县城,车程约10分钟。自驾可导航至砀山出口,出口向西经生态大道,10分钟左右即到砀城。火车班次较多,影友可根据自己的位置自由选择车次。附近机场有徐州观音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其中徐州观音机场到砀山高铁站车程约半小时,新郑机场到砀山高铁站车程约1小时。本地公交欠发达,但出租车比较便宜,可考虑包车。

住宿饮食

由于砀山县的主要拍摄点离县城都在20公里以内,建议在砀城住宿,城内宾馆、酒店很多,可根据个人预算从网上订购,较好的双人标准间每晚150-300元。

砀山县的餐饮消费不算高,而且比较有特点,除了大众化菜品,还有清真十大碗、撒汤、水煎包、枣糕等特色食品。● 许书光

本文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18年·第70期·11版

1.保持图文完整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聚焦|2018中国·砀山采梨节活动进行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