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盛宴推動兩岸高質量發展——記第24屆魯台會

(《兩岸關係》雜誌社記者 郝沛然)齊魯九月,時逢初秋。9月1日至4日,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24屆魯臺經貿洽談會(簡稱“魯臺會”)在山東省濰坊市隆重舉辦。本屆魯臺會緊緊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這一核心議題,聚焦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以“新時代、新動能、新發展”為主題,積極推動魯臺兩地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現代高效農業、醫養健康、現代金融服務、精品旅遊等重點產業方面的合作,著力搭建兩岸開放發展、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民間交往的一流平臺。

探究高質量發展 開拓魯臺合作新空間

9月1日,兩岸高質量發展論壇揭開了本屆魯臺會的序幕。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中共山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邢善萍,山東省副省長任愛榮,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等兩岸各界人士700多人共同出席論壇。

張志軍在講話中表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始終對臺灣同胞熱切牽掛,真心關切臺灣同胞的需要和未來發展,願意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並積極創造條件,讓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的廣闊天地裡生活更加便利順心,事業得到更大發展。他指出,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只有兩岸關係好,臺灣民眾才會好,臺灣才會有前途。他說,希望兩岸同胞共擔民族大義,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共同反對一切“臺獨”分裂行徑,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任愛榮在致辭中對兩岸嘉賓表示歡迎,她表示,山東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山東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加強魯臺經貿合作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目前,山東已出臺《關於促進魯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有56條措施,涵蓋產業、財稅、金融、就業、人才、文化教育等臺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願與臺灣各界共享發展機遇,深化科技人才和文化交流合作,共繪魯臺經貿合作和兩岸高質量發展的美好藍圖。

郝龍斌表示,山東的56條措施是對廣大臺商臺胞的最大善意和照顧。歷屆魯臺會的成功舉辦,展示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搭建了魯臺工商界溝通合作的橋樑,相信本屆魯臺會一定能進一步推動兩地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他還說,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敗;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兩岸同胞必須要溝通交流、增進了解,為兩岸和平繁榮、振興中華作出貢獻。

論壇上,山東省發改委介紹了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重大項目。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山東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祥伍等作為兩岸工商企業界代表先後致辭。

聚焦智能製造 打造兩岸博覽會品牌

海峽兩岸博覽會是本屆魯臺會的另一重要活動,共設智能製造、大健康、文化創意、特色食品、臺灣縣市主題等五大展區,其中,智能製造展是博覽會的重點。同時,為增進兩岸文化交流,還舉辦了絲路傳承·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山東省民俗文化博覽會等活動。

智能製造展立足於“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與工業4.0、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規劃相契合,分為中國動力展區,新能源汽車、物流設備及工程機械展區,智能製造、機器人及激光展區,機床及工模具展區,包裝印刷工業展區等五個板塊,集中展示兩岸工業領域的先進技術、智能自動化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的最新成果,順應了當前工業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潮流,充分詮釋了先進製造業的發展趨勢,構建了兩岸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兩岸企業攜手拓展全球市場的宏大平臺。

臺灣縣市主題展主要展示臺灣各地文化風俗、秀美風光、農漁特產等,讓參觀者不出濰坊就能“暢遊臺灣”。基隆、新竹、苗栗、南投、嘉義、屏東、澎湖、花蓮等縣市的民間組織積極參展,以求借助魯臺會這一平臺加深與山東的交流交往,尋求合作共贏的商機。花蓮的少數民族代表表演了熱情洋溢的歌舞,苗栗參展商帶來了客家特色美食與文化產品,南投多個知名茶園則展出各色地道的高山茶。南投縣農會供銷部主任廖銘祥表示,兩岸民眾說著同樣的語言,有著同樣的文化,無論從前還是現在都是一家人。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希望兩岸能繼續發揚光大。此外,臺灣美食業者還現場烹製來自士林夜市的蚵仔煎、大腸包小腸、眷村三鮮飯、深海章魚腳、手工紅豆餅、海鮮鮑魚卷等眾多小吃,參展民眾紛紛品嚐。

文化創意展則重點展示了臺灣水裡蛇窯、玲瓏窯玻璃工藝、樹藝工坊、樺泰漆器、懷山石竹藝工坊、黑木陶藝工作坊等島內知名文創企業的作品。新北市泥館陶藝工作坊的張弘昌表示,大陸陶藝比較重視繼承傳統,而臺灣陶藝則更加註重個性表達和創新;參加魯臺會可瞭解山東陶藝工作者的創意和技術,雙方會碰撞出新的靈感。南投樹藝工坊的藝術家李永謨表示,樹木的枯萎並非生命的結束,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開始新的存在。他自幼罹患小兒麻痺症,身體的殘障並沒有阻止他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其樹藝作品栩栩如生,吸引了眾多參展民眾。

研討內容豐富 搭建兩岸廣泛交流平臺

本屆魯臺會期間,還陸續舉辦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合作、技術轉移合作等近多個專題研討活動,取得良好成效。

9月1日,海峽兩岸新能源汽車產業對接會在濰坊魯臺會展中心舉行。來自兩岸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企業家、學者、協會代表等近200人參會。對接會旨在組織兩岸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相關人士,圍繞兩岸新能源汽車產業差異化合作進行交流對接,推介一批相關合作項目,促進兩岸新能源汽車企業實現更大突破,助推兩岸新能源汽車產業邁上新臺階。之後,還安排意向合作方前往企業實地考察,進行深度對接。據不完全統計,對接會在新能源汽車整車、電機電控、電池、關鍵材料、模具等方面促成10多個項目對接,合作意向金額將超過10億元。

同日,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山東省商務廳、濰坊市政府共同主辦的兩岸園區合作研討會舉辦。會議圍繞兩岸園區共建新機制和新模式等內容,從政策制定、產業規劃、投資促進等多個角度對濰臺園區合作、飛地經濟發展進行專題研討,將為濰坊園區建設及其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9月2日,以“搭建技術轉移平臺、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魯臺技術轉移對接會成功舉辦。對接會針對現代農業、高端化工、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成果發佈、項目推介、考察洽談等系列對接活動,旨在推動山東產業技術需求與臺灣新資源和新技術的有效對接,為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撐。來自兩岸有關高校、科研院所的18名專家參會,他們展示了130餘項綠色化工、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等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臺灣大學、臺灣成功大學的5名專家分別進行了項目推介,與山東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簽署項目合作協議 推動魯臺會取得顯著實效

重點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於9月2日舉辦,150餘名兩岸嘉賓出席。兩岸有關代表集中籤署了38個重點項目合作協議,包括石墨烯生態創新園、宋香園康養文旅綜合體、濱海鹽鹼地特色小鎮等項目,總投資額263.69億元。其中,高端裝備及智能製造項目8個,新能源新材料項目7個,文化旅遊項目5個,現代服務業項目5個,現代農業、食品加工項目3個,醫療康養項目2個,生物醫藥項目2個,高端化工項目2個,新一代信息技術項目2個,現代物流項目1個,合作辦學項目1個。

魯臺會創辦於1994年,至今已成功舉辦23屆,被譽為“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對臺經貿文化交流盛會”,累計接待參會客商4萬餘人次,呈現出“全省受益、跨省參與、兩岸工商界互動”的輻射帶動效應。在魯臺會的帶動和影響下,300多家臺資企業在濰坊落戶,6家濰坊企業入島投資,形成“臺灣有濰坊、濰坊有臺灣”的雙向交流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