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古人的旅行攻略是這樣的

我們對於旅遊的喜愛,可能源於天性中對“遠方”的嚮往,是我們對於未知的好奇心。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中,就出現了“觀國之光”的說法,觀光一詞,最早也是來源於此。

最早期的“骨灰級學術遊”代表孔子,周遊列國14餘年!此外,其他先秦的“子”級人物,也無一不是著名的“遊士”。


幾千年前,古人的旅行攻略是這樣的

早期旅遊條件艱苦,環境險惡,旅途充滿坎坷,甚至是生命危險。看來古人對“看世界”,那是真愛啊。

用雙腳丈量世界

中國幅員遼闊,各種地形錯綜排布。在古代出趟遠門。就意味著翻山越嶺、跨越江河,“行路難”絕不是嘴上說說的。

古人出門使用的交通工具,側面反應經濟地位和階級等級:窮苦的老百姓只能靠雙腳徒步,瀟灑的士大夫、文人愛騎馬,馬車則是威權富貴的象徵。


幾千年前,古人的旅行攻略是這樣的


在秦朝,能坐上馬車出行,待遇之高無異於今天的私人飛機了。

相比起中國還能有不同的交通工具出行,古代歐洲的旅遊者就可憐的多了。雖然羅馬人早在公元前150年就修建了公路網,但因為疏於維護,到14世紀時就殘破不堪。

當時的“道路”冬季泥濘難行,夏季塵土撲面,對於旅客來說,實在是太不美好的記憶。


幾千年前,古人的旅行攻略是這樣的


匪夷所思的旅行裝備

中國古人遠行講究“窮家富路”,生活用品、床上用品、鋤頭、蠟燭、茶葉、筆墨、油筒這些,必須帶著。按《千金要方》等醫書建議,熟艾、大黃、甘草這些常備中藥最好也隨身攜帶。

古代西方旅客就豪放得多,他們對行李不是太在意,但對旅行時尚卻十分講究。

古希臘的朝聖者,出門基本不帶東西,路上全靠教堂、修道院救濟,但他們旅行卻必須頭戴一種叫 Petasus的闊邊帽。這種帽子是希臘神話裡英雄的穿戴,為表達對愛豆的膜拜,信徒們也紛紛效仿。


幾千年前,古人的旅行攻略是這樣的


丹麥作家安徒生在各國旅遊時,只帶了一個縫補丁的舊皮箱,裡面裝著一頂禮帽,一把雨傘,一根手杖,剪刀紙筆。禮帽是安徒生最重要的“化妝品”,不僅能防曬遮雨,更是他形象管理的百搭單品。

旅途飲食攻略

揹包客元老們一般準備充足,他們身上帶著胡餅、筍脯、茶葉等乾糧。

哪怕目的地飲食業發達,有酒肆食店可以吃,但為了省錢和以防萬一,古人出門還是習慣帶食物炊具,方便在野外隨時DIY美味,孔子就是資深的野炊愛好者。


幾千年前,古人的旅行攻略是這樣的


為了讓自己在路上不被餓死,古人出門前大都會做好專門的飲食攻略。中國古代旅者的通用參考寶典是《山海經》,裡面介紹了130多種適合旅途攜帶的食物,是居家旅行必備的保命法寶。

夜間生存法則

古代旅行住店打尖頗有講究,不是有錢想住就能住的。“介紹信”、“護照”樣樣不能少,旅店要登記姓名職業,比現在的手續嚴格。

那時候客棧標準也良莠不齊,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可以找寺廟、道觀,實在沒錢的只能露宿街頭。


幾千年前,古人的旅行攻略是這樣的


西方的情況也差不多,那時人們對旅行的需求大,商人之旅、宗教旅行、還有君王巡視等,導致旅社遠遠不夠用。大部分人都得露天睡覺,即便有教堂收容,也是杯水車薪。

後來儘管條件有一些改善,也不是人人都有錢住店。大部分還是得搭帳篷露營,而且得時刻保持警惕,要派人輪番守夜,否則一不小心就會人財兩空。


幾千年前,古人的旅行攻略是這樣的


英文的“travel”是由“travail”轉化而來,有“陣痛、艱苦、困難危險”之義,反應出當時人們對旅途路上的擔憂。

古人們即便有了攻略還如此憂慮,我們現在的旅遊,真是太幸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