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麼胖,都是大腦的錯!

在衣著最單薄的季節,明知道在長期坐著的辦公室裡更應該管住自己的嘴,卻總是會想起奶茶、披薩、炸雞這樣的食物。最好還是有奶蓋奶茶、芝士卷邊披薩、色拉蘸醬的炸雞。

高熱量已經夠可怕了,可為啥我們還更期待高熱高糖的食物?難怪總也瘦不下來!

我這麼胖,都是大腦的錯!

科學家研究發現,這不能怪你管不住自己的嘴,你只是管不住你的腦~

“失去判斷”的大腦

美國和德國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一項模擬拍賣實驗發現:面對奶油蛋糕、薯條、夾心餅乾、巧克力這類的高糖高脂食物時,人的大腦特定區域就會興奮起來,大腦的興奮讓人完全成了美食的俘虜!

研究人員招募沒有營養相關基礎知識的人群為受試者,為他們提供39種熱量基本相同,但營養成分不同的食物圖片。

我這麼胖,都是大腦的錯!

之後他們讓受試者與電腦相互競價,為喜歡的食物報出自己認為合適的價格。如果受試者們的出價高於系統報價,就能買下心儀的美食並且吃掉。

受試者拍賣以及食用的整個過程都由實時的大腦掃描並記錄,以監測大腦活動,便於記錄受試者對食物的真實感受,減少個人偏好對食物價值的判斷。

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受試者並沒有過多傾向於選擇夾心餅乾、巧克力豆等高糖高脂的“雙高食物”,但對這些食物的平均出價,卻比麵包、糖果這樣的單純高糖食物和香腸、黃油之類的純高脂肪食物,高出了40-60%

我這麼胖,都是大腦的錯!

面對“雙高食物”,受試者不僅會對它們的價值產生過高估計。在對食物所含的熱量進行評估時,也會出現明顯低估的情況。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遇到“雙高食物”就失去了冷靜?

大腦對“雙高食物”的歡呼

研究者發現,人類的大腦對糖類和脂質有不同的獎勵迴路,高油高糖的食品可能會同時觸發兩種機制,形成1+1>2效應。

很久以前的狩獵採集時代,人類很少將糖類與脂質同吃。要麼吃採集來的果子,要麼吃打回來的肉(食物資源稀缺而寶貴)。

久而久之,人腦演化出了兩種分別反應機制:一種適用糖類,一種適用脂質。

我這麼胖,都是大腦的錯!

所以,當某次人們可以同時吃到糖類與脂質食物時,兩種獎勵迴路在腦部一同起作用,吃下這類食物帶來的快感也就成倍地增加。大腦忍不住地在歡呼!

落後的大腦

這樣的進食愉悅感放在古代,是不會導致人們對“雙高食物”的暴飲暴食的,因為他們缺乏原料。

但僅僅過了一萬多年,人們就進入了農耕時代,馴養了牛羊等牲畜,擁有了穩定的肉類和乳製品來源。

時至今日,社會的高速發展,帶來了飲食結構的巨大變化,越來越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出現在了可供選擇的菜單上。

我這麼胖,都是大腦的錯!

而從狩獵採集到現在的這一萬多年,還不到整個人類歷史的1%,對生物進化來說,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人類的大腦對於糖類和脂質食物分別進行獎勵的處理,還來不及做出更新升級的處理。

所以,當一個擺滿了現代食物的餐桌遇上一個尚未進化的大腦,結果可想而知。

原來不是小蘇發明了薯條沾冰激凌這種奇妙的吃法,而是我的大腦需要這樣雙重快樂的感受。

我這麼胖,都是大腦的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