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供水「老兵」徐葆明講述40年來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改革開放前,嘉定只有嘉定、安亭、婁塘等鎮的9家自來水廠,日供水量僅5.8萬噸,取用河水為供水水源。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40年後的今天,嘉定組建成立了自來水公司,建成了4座自來水廠、1座原水廠和2座地區增壓泵站,擁有了現代化的供水中心調度室和水質化驗室,日供水規模上升到62萬噸,直接取用陳行水庫的優質長江水作為供水水源。

家住長江尾,終飲長江水

聽,供水“老兵”徐葆明講述

40年來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人物檔案

徐葆明九三學社嘉定區委第一、第二屆副主委,政協嘉定區二屆委員會委員、三屆委員會常委,原嘉定自來水有限公司給排水設計所所長、嘉定水務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曾擔任長江引水工程15公里輸水管線設計總負責人,起草嘉定區自來水集約化供水技術改造方案並主持全部供水管道設計工作,參與陳行水庫嘉定原水支線的調研、規劃和方案論證工作。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80年代

農村普及自來水

“嘉定自來水供水事業的發展,經過了普及、提高、集約化供水和水質優化4個不斷向前發展、不斷完善提高的階段。”徐葆明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嘉定的農村經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正處於發展起步階段。鄉鎮企業生產建設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對自來水的普及和使用提出了要求。面對落後、原始的供水狀況,嘉定人發出“若要富,水、電、路”的呼聲。嘉定開始了歷經12年之久、以普及農村地區自來水為主要目標的農村改水工作。

當時各級政府都把自來水普及建設作為實事工程,縣領導親自掛帥,統一佈局,全面規劃,採取“一補、二集、三貸”的辦法,共投入資金5384萬元。

到1992年12月,嘉定全縣共建設了15座鄉級水廠,23座村級水廠。全縣273個行政村,村村通了自來水,自來水人口普及率達到99.03%,在上海市境內率先實現了全縣自來水化,徹底改變了嘉定人民祖祖輩輩直接飲用河水、井水的歷史。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90年代

長江活水源頭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特別是撤縣建區後,嘉定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水汙染影響也開始顯現。自來水廠的取水口從環城河換到新練祁河,但供水水質還是越來越不盡人意,“那時來投資的外來廠商比較多,有的廠商一喝水,就頭也不回地走了。”徐葆明說。

經過專題調研和反覆論證,嘉定把自來水取水水源瞄準了區域外的長江。嘉定距離長江最近處僅3.5公里,通過太倉境內的墅溝水閘引進長江水,建造60萬噸的華亭水庫,通過15公里的輸水管道,運送至日供水20萬噸的永勝水廠,可徹底改變嘉定的供水水質狀況。

這一系統工程自1994年開工,1995年投產,共投資近3億元。徐葆明作為輸水管線的設計者,參與了工程建設的全過程。

從華亭水庫到永勝水廠,15公里的管線怎麼走,才能既保證距離最短又最大程度減少動遷?1993年,選線工作就已啟動,手繪的設計圖,徐葆明畫了四五十張。為了確定最終路線,15公里的路他走了五六個來回,一個來回就要一整天。路上不但要走,還要看,要量,“走哪條路,路上有幾戶人家,有幾根電線杆,水管來了要碰哪根電線杆,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管線設計過程中,主要考慮的就是相對距離要短,施工條件要好,“同樣一條路,北面是一排電線杆,南面是一排行道樹,肯定選擇電線杆那邊開挖。”徐葆明解釋,電線杆一般間距遠,雖然可能要用鋼板樁加固電線杆,但施工中還是寧可選擇電線杆一邊埋管。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因為預算有限,輸水管道的管材在選擇時用了一部分強度比較大的鋼管,一部分鋼筒混凝土管,還用了一些水泥管。鋼管最貴,水泥管最便宜。“在地基軟、障礙物多,或者受到汽車壓力的地方,要用鋼管。”管道直徑1.5米,當時這樣大直徑的鋼管市面上不好買,為此自來水公司還專門成立了卷板廠,從寶鋼買來鋼板自己卷,鋼管裡面的防腐水泥砂漿也是自己噴。

1994年的夏天,輸水管線開始施工。徐葆明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工地,“當時大家對鋪設大管道沒有什麼經驗,現場常常會出現一些問題,要跟施工方一起動腦筋解決。”

1997年春,永勝水廠建成啟用,標誌著長江引水系統工程建成完工。從此,取自長江的原水經華亭水庫送至永勝水廠,嘉定水廠併網供水。

長江引水工程的建成,徹底改變了嘉定長期以來就近取用遭受汙染的內河地表水作為供水水源的歷史,自來水的供水水質得到了保證。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新世紀

與君共飲一江水

長江引水工程建成後,優質的長江自來水覆蓋了嘉定的主要城市化地區和工業區。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由各鄉鎮水廠供水,這些鄉鎮小水廠仍然就近使用汙染的地表河水作為供水水源,普遍存在供水水質差、供水水壓低、管理服務水平不高的問題,給當地群眾的生活和企業的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

2004年,嘉定區政協在徵求社情民意和日常視察工作中,發現了這個問題,區政協環境和城市建設委員會專門組織有關人員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要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向,對各鄉鎮小水廠進行歸併,統一由嘉定自來水公司進行供水、調度、管理,實施以提高全區自來水供水水質和管理服務水平為主要目的的集約化供水”的意見,提交了《關於積極推進我區集約化供水和汙水納管工作的建議》的提案。當時作為政協委員的徐葆明也參與了提案的調研和起草。

第二年,嘉定全面組織實施區域範圍內的自來水集約化供水改造工作,其中全部供水管道的設計就由徐葆明主持進行。

改造工作涉及11家小水廠,其中7家關閉,4家改用饋水。具體的改造工程,包括擴建2座水廠,改造1座水廠,鋪設40.4公里供水管道,總投資約2億多元。“原來很多小水廠的水管漏失率很高,多的甚至高達50%左右。也就是說,從水廠裡出來100噸水,流到居民家裡時,就只剩下50噸了。”因此不但要把小水廠之間的管線理順,還要對漏失率高的管道進行改造。

經過9個月的共同努力,到2005年9月,集約化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全區人民都喝上了長江水,這也開創了上海市郊區自來水集約化供水改造的先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但是很快,新的問題又出現了。1995年建成的間接取用長江原水的華亭水庫,有效庫容為60萬噸,當時嘉定自來水的日供水量只有十幾萬噸,至少可夠3天用。隨著嘉定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區自來水集約化供水體系的建成,到2007年,嘉定自來水平均日供水量已是39.14萬噸,最高日供水量48.69萬噸。相對60萬噸的水庫庫容而言,已經無法進行有效的供水調節,基本喪失了水庫避鹹蓄淡和避汙蓄清的功能。

根據規劃,嘉定被納入了長江陳行水源地系統,可用陳行水庫作主供水源地,華亭水庫作備用水源地。但是,當時陳行水庫的水主要供給泰和水廠、吳淞水廠、閘北水廠和凌橋水廠,根本沒有多餘的水可供嘉定使用。

“為儘快解決嘉定的供水問題,我們想過辦法。”徐葆明說。當時,聽說太倉要造水庫,徐葆明和時任區政協主席的周關東一起前往太倉調研,還專門撰寫了“到太倉去建立嘉定的優質水源地”的調研報告,“我們前期確實做了許多工作,希望能從太倉引入優質長江水。但是隨即有個好消息傳來,就是上海日供水量719萬噸的青草沙水庫開建,嘉定的供水水源解決有望。”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2010年12月,青草沙水庫正式通水;次年1月,青草沙陸域輸水管凌橋支線貫通。原來陳行水庫每天供給凌橋水廠的40萬噸長江水,可調劑給嘉定。

此時已經退休的徐葆明,作為嘉定自來水公司聘用的技術顧問,參與了陳行水庫嘉定原水支線的調研、規劃和方案論證。2015年12月,陳行水庫嘉定原水支線建成通水,日供水量40萬噸,當時嘉定日供水需求50萬噸,所以,不得不摻雜取用華亭水庫裡的原水。徐葆明向區政協和有關部門反映了此事,後在市、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12月,陳行水庫向嘉定地區的供水泵站改造完成,形成向嘉定地區供水62萬噸/日的規模,華亭水庫裡的原水留作備用。從此,嘉定地區的自來水供水水源水質,真正實現了優化,與上海市區自來水完全相同。

“嘉定的供水,可謂一波三折。但是,經過無數人的努力,嘉定人最終還是喝上了優質長江水。”徐葆明說。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