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改革开放前,嘉定只有嘉定、安亭、娄塘等镇的9家自来水厂,日供水量仅5.8万吨,取用河水为供水水源。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40年后的今天,嘉定组建成立了自来水公司,建成了4座自来水厂、1座原水厂和2座地区增压泵站,拥有了现代化的供水中心调度室和水质化验室,日供水规模上升到62万吨,直接取用陈行水库的优质长江水作为供水水源。

家住长江尾,终饮长江水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

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人物档案

徐葆明九三学社嘉定区委第一、第二届副主委,政协嘉定区二届委员会委员、三届委员会常委,原嘉定自来水有限公司给排水设计所所长、嘉定水务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曾担任长江引水工程15公里输水管线设计总负责人,起草嘉定区自来水集约化供水技术改造方案并主持全部供水管道设计工作,参与陈行水库嘉定原水支线的调研、规划和方案论证工作。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80年代

农村普及自来水

“嘉定自来水供水事业的发展,经过了普及、提高、集约化供水和水质优化4个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完善提高的阶段。”徐葆明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嘉定的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乡镇企业生产建设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自来水的普及和使用提出了要求。面对落后、原始的供水状况,嘉定人发出“若要富,水、电、路”的呼声。嘉定开始了历经12年之久、以普及农村地区自来水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改水工作。

当时各级政府都把自来水普及建设作为实事工程,县领导亲自挂帅,统一布局,全面规划,采取“一补、二集、三贷”的办法,共投入资金5384万元。

到1992年12月,嘉定全县共建设了15座乡级水厂,23座村级水厂。全县273个行政村,村村通了自来水,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99.03%,在上海市境内率先实现了全县自来水化,彻底改变了嘉定人民祖祖辈辈直接饮用河水、井水的历史。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90年代

长江活水源头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撤县建区后,嘉定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水污染影响也开始显现。自来水厂的取水口从环城河换到新练祁河,但供水水质还是越来越不尽人意,“那时来投资的外来厂商比较多,有的厂商一喝水,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徐葆明说。

经过专题调研和反复论证,嘉定把自来水取水水源瞄准了区域外的长江。嘉定距离长江最近处仅3.5公里,通过太仓境内的墅沟水闸引进长江水,建造60万吨的华亭水库,通过15公里的输水管道,运送至日供水20万吨的永胜水厂,可彻底改变嘉定的供水水质状况。

这一系统工程自1994年开工,1995年投产,共投资近3亿元。徐葆明作为输水管线的设计者,参与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从华亭水库到永胜水厂,15公里的管线怎么走,才能既保证距离最短又最大程度减少动迁?1993年,选线工作就已启动,手绘的设计图,徐葆明画了四五十张。为了确定最终路线,15公里的路他走了五六个来回,一个来回就要一整天。路上不但要走,还要看,要量,“走哪条路,路上有几户人家,有几根电线杆,水管来了要碰哪根电线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管线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就是相对距离要短,施工条件要好,“同样一条路,北面是一排电线杆,南面是一排行道树,肯定选择电线杆那边开挖。”徐葆明解释,电线杆一般间距远,虽然可能要用钢板桩加固电线杆,但施工中还是宁可选择电线杆一边埋管。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因为预算有限,输水管道的管材在选择时用了一部分强度比较大的钢管,一部分钢筒混凝土管,还用了一些水泥管。钢管最贵,水泥管最便宜。“在地基软、障碍物多,或者受到汽车压力的地方,要用钢管。”管道直径1.5米,当时这样大直径的钢管市面上不好买,为此自来水公司还专门成立了卷板厂,从宝钢买来钢板自己卷,钢管里面的防腐水泥砂浆也是自己喷。

1994年的夏天,输水管线开始施工。徐葆明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工地,“当时大家对铺设大管道没有什么经验,现场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要跟施工方一起动脑筋解决。”

1997年春,永胜水厂建成启用,标志着长江引水系统工程建成完工。从此,取自长江的原水经华亭水库送至永胜水厂,嘉定水厂并网供水。

长江引水工程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嘉定长期以来就近取用遭受污染的内河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历史,自来水的供水水质得到了保证。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新世纪

与君共饮一江水

长江引水工程建成后,优质的长江自来水覆盖了嘉定的主要城市化地区和工业区。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由各乡镇水厂供水,这些乡镇小水厂仍然就近使用污染的地表河水作为供水水源,普遍存在供水水质差、供水水压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2004年,嘉定区政协在征求社情民意和日常视察工作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区政协环境和城市建设委员会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对各乡镇小水厂进行归并,统一由嘉定自来水公司进行供水、调度、管理,实施以提高全区自来水供水水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为主要目的的集约化供水”的意见,提交了《关于积极推进我区集约化供水和污水纳管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当时作为政协委员的徐葆明也参与了提案的调研和起草。

第二年,嘉定全面组织实施区域范围内的自来水集约化供水改造工作,其中全部供水管道的设计就由徐葆明主持进行。

改造工作涉及11家小水厂,其中7家关闭,4家改用馈水。具体的改造工程,包括扩建2座水厂,改造1座水厂,铺设40.4公里供水管道,总投资约2亿多元。“原来很多小水厂的水管漏失率很高,多的甚至高达50%左右。也就是说,从水厂里出来100吨水,流到居民家里时,就只剩下50吨了。”因此不但要把小水厂之间的管线理顺,还要对漏失率高的管道进行改造。

经过9个月的共同努力,到2005年9月,集约化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全区人民都喝上了长江水,这也开创了上海市郊区自来水集约化供水改造的先例。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但是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1995年建成的间接取用长江原水的华亭水库,有效库容为60万吨,当时嘉定自来水的日供水量只有十几万吨,至少可够3天用。随着嘉定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区自来水集约化供水体系的建成,到2007年,嘉定自来水平均日供水量已是39.14万吨,最高日供水量48.69万吨。相对60万吨的水库库容而言,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的供水调节,基本丧失了水库避咸蓄淡和避污蓄清的功能。

根据规划,嘉定被纳入了长江陈行水源地系统,可用陈行水库作主供水源地,华亭水库作备用水源地。但是,当时陈行水库的水主要供给泰和水厂、吴淞水厂、闸北水厂和凌桥水厂,根本没有多余的水可供嘉定使用。

“为尽快解决嘉定的供水问题,我们想过办法。”徐葆明说。当时,听说太仓要造水库,徐葆明和时任区政协主席的周关东一起前往太仓调研,还专门撰写了“到太仓去建立嘉定的优质水源地”的调研报告,“我们前期确实做了许多工作,希望能从太仓引入优质长江水。但是随即有个好消息传来,就是上海日供水量719万吨的青草沙水库开建,嘉定的供水水源解决有望。”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2010年12月,青草沙水库正式通水;次年1月,青草沙陆域输水管凌桥支线贯通。原来陈行水库每天供给凌桥水厂的40万吨长江水,可调剂给嘉定。

此时已经退休的徐葆明,作为嘉定自来水公司聘用的技术顾问,参与了陈行水库嘉定原水支线的调研、规划和方案论证。2015年12月,陈行水库嘉定原水支线建成通水,日供水量40万吨,当时嘉定日供水需求50万吨,所以,不得不掺杂取用华亭水库里的原水。徐葆明向区政协和有关部门反映了此事,后在市、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12月,陈行水库向嘉定地区的供水泵站改造完成,形成向嘉定地区供水62万吨/日的规模,华亭水库里的原水留作备用。从此,嘉定地区的自来水供水水源水质,真正实现了优化,与上海市区自来水完全相同。

“嘉定的供水,可谓一波三折。但是,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嘉定人最终还是喝上了优质长江水。”徐葆明说。

听供水“老兵”徐葆明讲述40年来嘉定人喝水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