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1


最近,《奇葩说》再次回到了观众们的视野当中。

本季奇葩说的第一个辩题便跟上了社会的热议话题:关于陪伴

辩题:如果爸爸一周陪孩子不足12 个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节目组采访了几个孩子。

先是问孩子心目中爸爸的样子,有的吐槽,有的温情。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随后让每个孩子挑了最喜欢的玩具,问他们:玩具和爸爸陪你一天,你选哪个?

他们是这样说的: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听到孩子的回答,爸爸们都沉默地低下了头了。

最后节目组把辩题给到孩子:如果爸爸陪伴不足 12 小时,你就不叫他爸爸了,你愿意吗?

答案异常一致:不愿意。

理由是:

因为他是我的爸爸呀。爸爸是我最好的爸爸。爸爸工作辛苦,太不容易了。


听到这些答案,一旁的爸爸眼眶开始湿润。

孩子对父母天生忠诚,总有着满心的喜欢,甚至特别能体贴父母,让人不由得心疼。

但更扎心的是,有网友评论:“这些爸爸估计难过一下,然后就忘记了吧”。

很多时候父母甚至被乖孩子宠坏了,享受“爸爸很辛苦”的背后,忽略了孩子其实更想说“爸爸我需要你”。

2

在这期节目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颜如晶一番话。

她说:“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第20集,他会慢慢改变。电视剧你不看,我们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去的,1到20岁你不看了之后,你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如晶谈到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在她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父亲的陪伴时间是非常匮乏的,这也导致父女俩互相不了解。有一次爸爸出国玩,给20多岁的女儿带回来的玩具是冰雪奇缘。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相信有很多爸爸觉得挣钱养家是首要任务,陪孩子可以补回来,但事实却是:等你回头再去陪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力不从心。

3


2014年的首部“中国家庭亲子关系调查”纪录片中,采集了1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对于“爸爸”的理解。不分年纪的触动,也许,是因为“我想让爸爸多陪陪我”。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我们希望,“爸爸”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份情感的联结。

就像薛兆丰教授所说,亲子关系最重要的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陪伴的温度。

“我陪孩子讲童话是陪伴,但我带他去丹麦去看一看是另一种陪伴,但你要带他去丹麦,你就要挣钱,挣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分工与合作。”

蔡康永最后在总结陈词中说:12小时这个数字不是星球需要呼吁的,而希望爸爸们付出心力才是背后真正的用意。

是的,人生就像是不追即过的连续剧,父亲错过了孩子的前半生,就只能错过了。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陪伴。

《父性》一书中鲁格▪肇嘉(Luigi Zoja)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穿越历史而变迁的社会构建。父亲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是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

“我真的很需要他,但我没有感觉到他在我身边。因为他没有告诉我他是怎样思考的。”这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的男孩的回答。

4


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对男人的要求是不是太多了?爸爸们已经很辛苦地赚钱养家,还要长时间陪伴孩子,要求苛刻了吧。

我觉得恰恰相反,社会对父亲是太“宽容”了。因为过去对“父亲的角色”,限定得太狭隘:赚钱养家,就是爸爸最大的责任。

但这样的思维定式,不仅仅让孩子缺少了必要的陪伴、让妈妈们吐槽“丧偶式育儿”。

另一个结果是,爸爸们自己也很少享受过真正的“亲子关系”,和这个有魔力的词能带来的愉悦、幸福感。

辩手沈玉琳就说,以前他也认同爸爸就是要会赚钱一说。但有一次,孩子在房间被蟑螂吓到尖叫,他冲进去把蟑螂一拖鞋拍死后再去看儿子,那一刻突然有了“当爹”的英雄感。

如果那时候他不在家,是不是就错过这个重要剧情了呢?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回过头来说,《奇葩说》为什么要设置这个话题?是因为现在“隐形爸爸”的问题特别普遍吗?

并不是的,隐形爸爸的问题一直存在,只是在上一代甚至更久之前,这或许都算不上什么“问题”;“陪伴”这个词,是我们这代人,在反思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希望我们能够和孩子相处的更好之时,才出现和被重视的。

我们不是在鼓吹没有长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就是糟糕的。

我们只是希望,爸爸能从“赚钱养家”的设定中拨出时间,去享受陪孩子读本书、玩个游戏、踢个球甚至洗个澡的陪伴过程里,体会以前没有得到过的幸福感,和亲子关系的魔力。

要知道,“陪伴”并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有权利得到父母的陪伴,就算只是打个电话的时间。

而它对爸爸来说,也该成为一种享受。

《奇葩说》戳穿中国家庭关系痛处:陪伴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专注家庭教育,分享教育理念,更多优质育儿文章,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