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1


最近,《奇葩說》再次回到了觀眾們的視野當中。

本季奇葩說的第一個辯題便跟上了社會的熱議話題:關於陪伴

辯題:如果爸爸一週陪孩子不足12 個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節目組採訪了幾個孩子。

先是問孩子心目中爸爸的樣子,有的吐槽,有的溫情。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隨後讓每個孩子挑了最喜歡的玩具,問他們:玩具和爸爸陪你一天,你選哪個?

他們是這樣說的: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聽到孩子的回答,爸爸們都沉默地低下了頭了。

最後節目組把辯題給到孩子:如果爸爸陪伴不足 12 小時,你就不叫他爸爸了,你願意嗎?

答案異常一致:不願意。

理由是:

因為他是我的爸爸呀。爸爸是我最好的爸爸。爸爸工作辛苦,太不容易了。


聽到這些答案,一旁的爸爸眼眶開始溼潤。

孩子對父母天生忠誠,總有著滿心的喜歡,甚至特別能體貼父母,讓人不由得心疼。

但更扎心的是,有網友評論:“這些爸爸估計難過一下,然後就忘記了吧”。

很多時候父母甚至被乖孩子寵壞了,享受“爸爸很辛苦”的背後,忽略了孩子其實更想說“爸爸我需要你”。

2

在這期節目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顏如晶一番話。

她說:“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1集到第20集,他會慢慢改變。電視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去的,1到20歲你不看了之後,你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如晶談到了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在她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陪伴時間是非常匱乏的,這也導致父女倆互相不瞭解。有一次爸爸出國玩,給20多歲的女兒帶回來的玩具是冰雪奇緣。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相信有很多爸爸覺得掙錢養家是首要任務,陪孩子可以補回來,但事實卻是:等你回頭再去陪孩子的時候,就會發現已經力不從心。

3


2014年的首部“中國家庭親子關係調查”紀錄片中,採集了100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對於“爸爸”的理解。不分年紀的觸動,也許,是因為“我想讓爸爸多陪陪我”。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我們希望,“爸爸”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而是一份情感的聯結。

就像薛兆豐教授所說,親子關係最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陪伴的溫度。

“我陪孩子講童話是陪伴,但我帶他去丹麥去看一看是另一種陪伴,但你要帶他去丹麥,你就要掙錢,掙錢意味著更多的機會,意味著可以有更多的分工與合作。”

蔡康永最後在總結陳詞中說:12小時這個數字不是星球需要呼籲的,而希望爸爸們付出心力才是背後真正的用意。

是的,人生就像是不追即過的連續劇,父親錯過了孩子的前半生,就只能錯過了。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親的陪伴。

《父性》一書中魯格▪肇嘉(Luigi Zoja)認為,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穿越歷史而變遷的社會構建。父親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憂愁、是孩子的悲傷,也是社會的抑鬱。

“我真的很需要他,但我沒有感覺到他在我身邊。因為他沒有告訴我他是怎樣思考的。”這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40年代的意大利的男孩的回答。

4


有人會說,這個社會對男人的要求是不是太多了?爸爸們已經很辛苦地賺錢養家,還要長時間陪伴孩子,要求苛刻了吧。

我覺得恰恰相反,社會對父親是太“寬容”了。因為過去對“父親的角色”,限定得太狹隘:賺錢養家,就是爸爸最大的責任。

但這樣的思維定式,不僅僅讓孩子缺少了必要的陪伴、讓媽媽們吐槽“喪偶式育兒”。

另一個結果是,爸爸們自己也很少享受過真正的“親子關係”,和這個有魔力的詞能帶來的愉悅、幸福感。

辯手沈玉琳就說,以前他也認同爸爸就是要會賺錢一說。但有一次,孩子在房間被蟑螂嚇到尖叫,他衝進去把蟑螂一拖鞋拍死後再去看兒子,那一刻突然有了“當爹”的英雄感。

如果那時候他不在家,是不是就錯過這個重要劇情了呢?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回過頭來說,《奇葩說》為什麼要設置這個話題?是因為現在“隱形爸爸”的問題特別普遍嗎?

並不是的,隱形爸爸的問題一直存在,只是在上一代甚至更久之前,這或許都算不上什麼“問題”;“陪伴”這個詞,是我們這代人,在反思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希望我們能夠和孩子相處的更好之時,才出現和被重視的。

我們不是在鼓吹沒有長時間陪伴孩子的爸爸,就是糟糕的。

我們只是希望,爸爸能從“賺錢養家”的設定中撥出時間,去享受陪孩子讀本書、玩個遊戲、踢個球甚至洗個澡的陪伴過程裡,體會以前沒有得到過的幸福感,和親子關係的魔力。

要知道,“陪伴”並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有權利得到父母的陪伴,就算只是打個電話的時間。

而它對爸爸來說,也該成為一種享受。

《奇葩說》戳穿中國家庭關係痛處: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專注家庭教育,分享教育理念,更多優質育兒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