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公平與否——早期礦工與後期的比較

比特幣的公平與否——早期礦工與後期的比較

比特幣從創始之初,比特幣價格日漸高漲,從零點零幾美分的價格到最高的19000刀,價格暴漲,跑過了中國房價還跑過了切糕。但是在2017年12月17日慘跌至現在的6743刀,早期投資直到2017年年底拋掉的都賺的盆滿缽滿,但是牛市頂點入場的血本無歸。很多人恨自己管不住手的同時還嫉妒那些翻了幾萬倍資金的和持有比特幣的人。畢竟這種一夜暴富的事情簡直是沒辦法想象的,還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從中本聰發明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之後,漸漸的,比特幣成了一種潮流和趨勢,在這股趨勢之下,越來越多的人往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的代價,早期的投資者甚至在後面的發展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或者是各方面的成功。但是為什麼比特幣就這樣快速的發展起來,成為了唯一一個在中國能趕超房價的存在。後面有多少人的努力,以及多少人的高張遠矚。需要說到一個存在,那就是礦工,進行著挖礦活動的礦工。

我們先來解釋解釋什麼叫做挖礦。在當時中本聰為了解決去中心化的問題,發明了區塊鏈完美的解決了“拜占庭問題”。區塊鏈是讓每一筆交易都能完整的記錄到一個不斷延續的鏈上,節點藉助區塊來同步交易,並且保證了所有節點的統一性。總而言之就是你進行交易的時候喊了一聲,所有人幫你把帳記到自己的賬本上面。但是不能你說記賬就記賬,紙不要錢?墨水不要錢?不要費力氣?所以為了讓所有人都能自覺的記賬,加上了一個獎勵機制,就是聽到我喊話的人並第一個正確記錄下來的人能得到系統的獎勵。

早期礦工們用著自己的CPU進行挖礦,到後來的礦池,相比看起來收益確實小了很多,在規定的2100百萬的比特幣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的情況下,每幾年進行一次難度的調整和每四年一次的收益的減半,比如前幾年挖出一個區塊可以拿到50個比特幣到現在的25個。之後會隨著發展逐步進行減少50%的收益,比如再往後幾年的12.5個比特幣的收益,預計到2140年挖光2100萬個比特幣。

而且那個時候可能會有人覺得挖礦收益太小以及耗時太多,而放棄了挖礦。但是在每幾年的調整下,那個時候的難度應該會降低很多。而且在區塊數據太小,擁擠的情況下,很多人會在交易上面附上手續費,讓自己的交易提前被記錄。這是中本聰白皮書上面的為了解決區塊太小的問題。而2140年之後的挖礦可能不會出現比特幣,但是會有手續費保持著礦工的正常工作收益。這是往後礦工的收益。

是的,看上去,確實往後的挖礦是收益小了很多,但是再中國有一句古話“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投資永遠是第一批人獲利,在很多時候,第一批人永遠都是具有預判意識的一群人,他們的收益實際上還要算上這些那些的準備和預判,因為你不敢。你留著三十萬買房,而他們冒著可能會承擔大量虧損的情況下孤注一擲的進行投注。

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早期挖礦的成本,現在挖礦的收益可以概括成一個簡單的公式,收益 = 比特幣數量 x 幣價 - 電費 - 礦機成本 - 人工和場地成本。 在這個成本公式裡面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一件事——那個時候進行挖礦,完全是虧損的。數數相乘一方為零則全部為零,早期為零的就是幣價,然後不斷的減去後面的支出,所得完全是負數。當時的礦工不斷的耗費資源耗費時間精力獲得的完全是不知道會不會有收益的一個數字。他們當時只是抱著一種支付自由,隱私自由的一個信仰去進行挖礦,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人說買比特幣就是為信仰買單。

比特幣在早期的發展中其實特別困難,全靠著當時的礦工維持了最初的P2P和整個比特幣的發展推廣,烤貓有一個自問自答,大致內容是有人覺得早期的那些人因為挖礦容易且挖礦人數少相較於現在的難度會不會不公平。回答說,當時的那群人在2009—2010的時候,比特幣幾乎沒有價值,甚至連交易所都沒有。挖礦者虛耗資源和時間,只能寄託於以後比特幣能成為真正的貨幣。而且他們提供的算力資源保護了初始階段脆弱的P2P網絡。如今的成功就和為公司流血流淚的老員工拿上原始股一樣,有何不妥呢?

是的,這是應該的,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的投入成本或許比你們更高的,更多的擔驚受怕和更多的得不償失。但是人總歸要有點信仰,萬一發財了呢?

在一篇文章上面看到這樣的話——“只有對自由主義抱有執念的人,才會義無反顧的跳入看不到利潤的黑池。”我很喜歡。

比特幣的公平與否——早期礦工與後期的比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