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砍人案”的错,或许只是个开始

9月1日,昆山市公安局公布了“昆山砍人案”的最新进展,据"昆山公安微警务"公众号披露,本案中砍人者于海明属正当防卫免予刑事起诉。以下是"昆山公安微警务"公众号发布的关于本案情况通报原文:

“昆山砍人案”的错,或许只是个开始

“昆山砍人案”的错,或许只是个开始

“昆山砍人案”的错,或许只是个开始

“昆山砍人案”的错,或许只是个开始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我认为这只是个开始。

纵观本案,可谓是一波三折。

“昆山砍人案”的错,或许只是个开始

从最初案情发生后,就有媒体站出来到报导了事件过程,并就此案采访了北京某位律师,律师也根据提供的现场视频,对案情作出了此为“故意伤害”案的论断,媒体也将该律师的这一不成熟论断全文刊载,并广为传播,尽管该律师也早已有言在先,

这一论断的作出是基于”从视频中显示的内容来看“的前提,但在传播过程中,网友显然忽略了这一基础前提 ,把律师的这一论断当成了最终结果。于是引发了网络上的舆论潮。

纵观网友对本案的舆论潮,大多网友认为砍人者虽然有防卫过当的嫌疑,但也应该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远达不到“故意伤害”的刑罚规定,于是多数网友愤愤不平,认为该案背后另有玄机,各种阴谋论蜂拥而至。

“昆山砍人案”的错,或许只是个开始

而此时"昆山公安微警务"公众号在公示中已经明文说明不要信,也不要传关于本案未经证实的信息,为何法制晚报与昆山检察在线何以无视这几个字的存在呢?

作为信息的首发源,采访北京律师的法制晚报在本件事中,可以说做得很不专业,虽然事件发生后,你想请专业人士谈谈专业的看法,这本无可厚非,但在文中为什么就不能加上“以上结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几个字呢?

就因为这几个字的遗失,加上律师,法制晚报,昆山检察这样权威部门对信息的转发,以致让网友误以为律师的论断成了对本案的定性,最终引发了整个网络负面舆论的暴发,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案情大白,结论已定,可谓众望所归,大快人心,唯一不好看的是,那些曾刊发与此结论相悖的文章的权威部门,网络上的文章你们可以想办法删掉,但网民心里对你们产生的印象还删得掉吗,只怕成了你们仕途中永远都抹不去的印迹,我想这个结果也是你们没想到,也不愿意接受的吧。

回到原点,我之所以讲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是因为从本案中,看到我们不少的权威部门在法治与网络面前,还显得非常的稚嫩,非常的不专业,因此在未来的成长中,势必仍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而这样的代价就是类似本案负面舆情的重复暴发。

如果当文章从法制晚报发出来后,其它权威媒体不是抱着反正自己不担责,盲目转发的态度,而是多一些自己的思考,我想事情也不至于会变得现在这么难看,这个案例或许告诉我们,即使权威也不能盲信,也需要纠错,如此,转发新闻,首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选择。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欢迎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