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孩子的眼睛不會轉彎,孩提的時光無憂無慮,但歲月終不能回頭。倒不如把握現在,造一個值得回憶的年輕時代,或者,什麼也別想。

年少時的時光總是匆匆,當我們長大之後總會懷念年少時的點點滴滴,夢想可以用屬於自己的方式來記錄這段時光。不管是開心,還是痛苦,長大後,這些記憶將會成為時間留給我們最珍貴的財富。

如果說生活賦予著我們獨一無二的靈感,保持童心便是對生活最執著的期待。

“我覺著最有意思的是一群小夥伴,一起沿著城牆的下水槽往上爬城牆,要不就是一群小夥伴鑽城牆上的防空洞,玩捉迷藏、打仗,常常玩的流連忘返,到了天黑有家長來叫孩子回去吃飯,這才一個一個的返回家了。”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賈少平,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旅遊攝影家協會副會長,西安市交通運輸管理處工會副主席。八十年代愛好攝影,主要學習基礎攝影、暗房技術。曾榮獲陝西省攝影家協會和西安晚報舉辦的《我眼中的西安城牆》一等獎,陝西省攝影家協會和陝西省婦聯舉辦的《關愛女孩》一等獎以及《大眾攝影》《中國攝影家》《中國數碼攝影》《人民攝影報》《華商日報》《陽光報》等雜誌刊物舉辦的賽事較好的成績。

“西安火車站、城牆留給我無限的回憶,彷彿就是昨天發生的事情。八十年代初我剛參加工作,非常愛好攝影,專門坐火車到廣州,花了350元的外匯卷在廣州華僑商店,買了一臺國產海鷗DF135照相機,一般用黑白膠捲,自己印製或放大,從此之後攝影就成為自己生活中非常愜意的一件事情。剛開始,由於對攝影沒有太高的思想認識,就是自娛自樂,給家人或者好友拍留念照外,很少和其他朋友、同事分享攝影的瞬間快樂,所以沒有記錄當時的影像,現在想起有些追悔莫及。”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長安鐘鼓映餘暉”,2014年7月攝於開元商場樓頂。

西安在全世界人類文明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地建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最廣的古都。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曲江南湖夜景”,2008年攝於南湖。

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的中心,北臨渭河,南依秦嶺,八水環繞,有著7000多年的文明史,1100多年建都史,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漢代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騰飛的樂章”,這是未央路和北二環十字立交。2009年攝於北二環一座商廈。

“改革開放以前,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車、有軌電車、自行車,家裡一般有個自行車就是高大上了,大多數人的短距出行基本靠走,出遠門才是乘坐火車、長途汽車。那時生活很平淡,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也沒有電視,學校整天放高音喇叭,家家都有收音機,能聽到的幾乎天天不是新聞就是八個革命樣板戲,偶爾也能聽到廣播裡放秦腔,所以從小就接受著中國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和薰陶,然後在這個城市一點一點長大。”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長安城隅冬韻”,2018年1月攝於西安東天橋。

“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我家一直住在和平路東六道巷,那裡離城牆、城河邊也就一站路的距離,大約500左右的樣子。小時侯最鍾愛的事情,就是和院子、巷子的小夥伴一起到和平門城河邊、城牆上玩耍。那時的孩子兄弟姐妹多,都沒有嬌生慣養,孩子普遍膽大,不少孩子會不會游泳看著別人下城河游泳,就迫不及待的下河,往往是喝了一肚子臭水。我小時候還不會游泳,特別怕水,遇到小夥伴們下河游泳,我就站在城河邊遠遠的看著,時不時扯開嗓子叫他們上來,每次都是有驚無險。”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2018年攝於順城北路。

“當時的城牆早已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當時家家都住在一個個大院子的平房,基本都是一間住房,有個15、16平方,個別家裡人多的住一件半或二間,每戶都有個在自家房子外面門邊搭的簡易廚房,材料基本是在沙坡窯新安機械廠花一點錢買點磚和牛毛氈,個別家庭要是買的磚不夠了,應急的辦法就是到城牆邊上撿幾塊城牆磚彌補材料的不足,造個簡易門能做飯並且能遮風擋雨就行了。”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安全檢查”,2012年11月攝於火車站東廣場。

“後來看到由於下雨或者人為破壞,造成一些城牆磚散落在地上,城牆上的夯土裸露了不少,出現了不少城牆洞,也不知是哪個人啥時間挖的洞,我們都叫著防空洞。”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窗子裡俯瞰火車站”,2018年攝於解放飯店樓上。

“七十年代我小學五年級時,家裡從和平門搬到了解放路上的西四路住上了二室的樓房,從此告別了與城牆為伴的生活,踏入了一個嶄新生活環境,從不適應河南話到慢慢接受河南語音,我發現縱向解放路兩側向火車站方向一直到道北人們見面使用的語言是河南口音排第一,西安口音排第二,其它各地方言排第三第四。漸漸的對解放路、火車站有了新的認識,那時放學或者放假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到火車站逛逛,當時的火車站是西安的一大景觀,車站的門頭在當時最氣派,周圍的城牆還是殘垣斷壁沒接通,廣場四周都是低矮的臨時建築。”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來西安旅遊”,2018年攝於火車站廣場。

“八十年代左右的火車站,整天車水馬龍、五湖四海人來人往,撒是熱鬧。西安人到火車站一般是送人或者接站,我去火車站逛大多是看熱鬧,另外再看看有啥好吃的,當然貴的也捨不得買,關鍵是滿足自己獵奇心理。東八路、東七路巷子裡面比較亂,拉客的、坑蒙拐騙的、宰客的很多,本地人一般不是找人或者買東西,絕不會涉足那裡。但東八路陝西省汽車站附近的小飯館眾多,倒是常常和朋友光顧,最有名的就是一家賈三蒸包,還有一家道口燒雞也不錯。”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南來北往的旅客”,2018年攝於火車站。

“八十年代初我的一個兄弟還在東廣場開了一家蘭州拉麵館,面拉的很細很筋道,生意是非常好,我也去品嚐了好多次。經過解放路與五路口十字,在八十年代建了一座環形人行橋,很是有名,該橋俗稱傍橋,就是一些暗娼拉客的場所,一到晚上,很是熱鬧。現在已被拆除,但也是西安城市變遷的一個縮影。”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彎道超越”,2018年攝於北門外居民小區。

“後來西安市的張鐵民市長為了改變西安的城市面貌,舉全市之力,帶領全市人民和住陝部隊清理護城河淤泥,修復城牆,經過幾年的奮戰,終於將城河清淤乾淨,尤其值得點讚的是政府加大執法力度,在很短的時間將火車站周邊商鋪全部取締、所有臨建全部拆除,徹底整治西安火車站周邊的髒亂差。修建火車站廣場時,在其地下修建一條汽車通道,貫通環城北路,然後修復並貫通西安城牆,再一次將漢、唐、明以後的西安城牆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為目前在全世界保護最後的古城牆。”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解放路全景”,2018年攝於解放飯店樓上。

九十年代初,賈少平調到了現在的工作單位西安市交通運輸管理處。2000年以後,通過不斷深入地學習及大量的攝影實踐,加上同影友們的交流、切磋、參賽等活動,攝影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後來由於職業的原因及攝影的愛好,他常常為單位拍些反映交通運輸成就的片子,例如城市公交、出租、地鐵等等。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老人愛心通道”,2014年4月攝於高新29路終點站。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調活的民工”,一場雪後在西門附近等著顧客的民工,2018年1月攝於西門。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酸湯餃子店旁熙熙攘攘的人群”,2017年攝於灑金橋。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愛不釋手”,2017年攝於灑金橋西倉。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清真古寺”,2017念月攝於灑金橋。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洋人的中國婚禮”,2012年攝於書院門。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姐妹知心話”,2015年春節攝於書院門。

“行”在西安丨人物記

圖/賈少平

“理髮”,一位揚州來的理髮師傅用傳統手藝為建國門附近的群眾理髮。2016年2月攝於建國門。

在賈少平眼中它們就是西安這個現代國際化大都市一張張流動的城市名片,讓廣大受眾從一張張圖片中能看到老百姓出行乘坐的工具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生活質量的改觀,從而瞭解這座西安這座城市的變遷,從側面也為這座城市的進步提供了詳實的影像資料。

對城牆的特殊感情和眷戀,讓他在閒暇之餘,喜歡到城牆四周拍些西安人日常生活的片子,特別是文化氛圍濃厚的書院門和市井生活味極強的回民坊上,用相機記錄皇城裡的西安人精美、愜意的生活瞬間,描繪一張張最精彩、最中國的紀實影像,讓更多的人分享快樂,從影像裡瞭解西安,瞭解中國。

西安從未停下自己的腳步,因為有人記錄,我們才突然發現,城市的變遷原來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