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孩子的眼睛不会转弯,孩提的时光无忧无虑,但岁月终不能回头。倒不如把握现在,造一个值得回忆的年轻时代,或者,什么也别想。

年少时的时光总是匆匆,当我们长大之后总会怀念年少时的点点滴滴,梦想可以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这段时光。不管是开心,还是痛苦,长大后,这些记忆将会成为时间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如果说生活赋予着我们独一无二的灵感,保持童心便是对生活最执着的期待。

“我觉着最有意思的是一群小伙伴,一起沿着城墙的下水槽往上爬城墙,要不就是一群小伙伴钻城墙上的防空洞,玩捉迷藏、打仗,常常玩的流连忘返,到了天黑有家长来叫孩子回去吃饭,这才一个一个的返回家了。”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贾少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旅游摄影家协会副会长,西安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工会副主席。八十年代爱好摄影,主要学习基础摄影、暗房技术。曾荣获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和西安晚报举办的《我眼中的西安城墙》一等奖,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和陕西省妇联举办的《关爱女孩》一等奖以及《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中国数码摄影》《人民摄影报》《华商日报》《阳光报》等杂志刊物举办的赛事较好的成绩。

“西安火车站、城墙留给我无限的回忆,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非常爱好摄影,专门坐火车到广州,花了350元的外汇卷在广州华侨商店,买了一台国产海鸥DF135照相机,一般用黑白胶卷,自己印制或放大,从此之后摄影就成为自己生活中非常惬意的一件事情。刚开始,由于对摄影没有太高的思想认识,就是自娱自乐,给家人或者好友拍留念照外,很少和其他朋友、同事分享摄影的瞬间快乐,所以没有记录当时的影像,现在想起有些追悔莫及。”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长安钟鼓映余晖”,2014年7月摄于开元商场楼顶。

西安在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地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广的古都。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曲江南湖夜景”,2008年摄于南湖。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的中心,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环绕,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1100多年建都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汉代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腾飞的乐章”,这是未央路和北二环十字立交。2009年摄于北二环一座商厦。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车、有轨电车、自行车,家里一般有个自行车就是高大上了,大多数人的短距出行基本靠走,出远门才是乘坐火车、长途汽车。那时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没有电视,学校整天放高音喇叭,家家都有收音机,能听到的几乎天天不是新闻就是八个革命样板戏,偶尔也能听到广播里放秦腔,所以从小就接受着中国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然后在这个城市一点一点长大。”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长安城隅冬韵”,2018年1月摄于西安东天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我家一直住在和平路东六道巷,那里离城墙、城河边也就一站路的距离,大约500左右的样子。小时侯最钟爱的事情,就是和院子、巷子的小伙伴一起到和平门城河边、城墙上玩耍。那时的孩子兄弟姐妹多,都没有娇生惯养,孩子普遍胆大,不少孩子会不会游泳看着别人下城河游泳,就迫不及待的下河,往往是喝了一肚子臭水。我小时候还不会游泳,特别怕水,遇到小伙伴们下河游泳,我就站在城河边远远的看着,时不时扯开嗓子叫他们上来,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8年摄于顺城北路。

“当时的城墙早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当时家家都住在一个个大院子的平房,基本都是一间住房,有个15、16平方,个别家里人多的住一件半或二间,每户都有个在自家房子外面门边搭的简易厨房,材料基本是在沙坡窑新安机械厂花一点钱买点砖和牛毛毡,个别家庭要是买的砖不够了,应急的办法就是到城墙边上捡几块城墙砖弥补材料的不足,造个简易门能做饭并且能遮风挡雨就行了。”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安全检查”,2012年11月摄于火车站东广场。

“后来看到由于下雨或者人为破坏,造成一些城墙砖散落在地上,城墙上的夯土裸露了不少,出现了不少城墙洞,也不知是哪个人啥时间挖的洞,我们都叫着防空洞。”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窗子里俯瞰火车站”,2018年摄于解放饭店楼上。

“七十年代我小学五年级时,家里从和平门搬到了解放路上的西四路住上了二室的楼房,从此告别了与城墙为伴的生活,踏入了一个崭新生活环境,从不适应河南话到慢慢接受河南语音,我发现纵向解放路两侧向火车站方向一直到道北人们见面使用的语言是河南口音排第一,西安口音排第二,其它各地方言排第三第四。渐渐的对解放路、火车站有了新的认识,那时放学或者放假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到火车站逛逛,当时的火车站是西安的一大景观,车站的门头在当时最气派,周围的城墙还是残垣断壁没接通,广场四周都是低矮的临时建筑。”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来西安旅游”,2018年摄于火车站广场。

“八十年代左右的火车站,整天车水马龙、五湖四海人来人往,撒是热闹。西安人到火车站一般是送人或者接站,我去火车站逛大多是看热闹,另外再看看有啥好吃的,当然贵的也舍不得买,关键是满足自己猎奇心理。东八路、东七路巷子里面比较乱,拉客的、坑蒙拐骗的、宰客的很多,本地人一般不是找人或者买东西,绝不会涉足那里。但东八路陕西省汽车站附近的小饭馆众多,倒是常常和朋友光顾,最有名的就是一家贾三蒸包,还有一家道口烧鸡也不错。”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南来北往的旅客”,2018年摄于火车站。

“八十年代初我的一个兄弟还在东广场开了一家兰州拉面馆,面拉的很细很筋道,生意是非常好,我也去品尝了好多次。经过解放路与五路口十字,在八十年代建了一座环形人行桥,很是有名,该桥俗称傍桥,就是一些暗娼拉客的场所,一到晚上,很是热闹。现在已被拆除,但也是西安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弯道超越”,2018年摄于北门外居民小区。

“后来西安市的张铁民市长为了改变西安的城市面貌,举全市之力,带领全市人民和住陕部队清理护城河淤泥,修复城墙,经过几年的奋战,终于将城河清淤干净,尤其值得点赞的是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在很短的时间将火车站周边商铺全部取缔、所有临建全部拆除,彻底整治西安火车站周边的脏乱差。修建火车站广场时,在其地下修建一条汽车通道,贯通环城北路,然后修复并贯通西安城墙,再一次将汉、唐、明以后的西安城墙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目前在全世界保护最后的古城墙。”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解放路全景”,2018年摄于解放饭店楼上。

九十年代初,贾少平调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西安市交通运输管理处。2000年以后,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及大量的摄影实践,加上同影友们的交流、切磋、参赛等活动,摄影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后来由于职业的原因及摄影的爱好,他常常为单位拍些反映交通运输成就的片子,例如城市公交、出租、地铁等等。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老人爱心通道”,2014年4月摄于高新29路终点站。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调活的民工”,一场雪后在西门附近等着顾客的民工,2018年1月摄于西门。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酸汤饺子店旁熙熙攘攘的人群”,2017年摄于洒金桥。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爱不释手”,2017年摄于洒金桥西仓。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清真古寺”,2017念月摄于洒金桥。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洋人的中国婚礼”,2012年摄于书院门。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姐妹知心话”,2015年春节摄于书院门。

“行”在西安丨人物记

图/贾少平

“理发”,一位扬州来的理发师傅用传统手艺为建国门附近的群众理发。2016年2月摄于建国门。

在贾少平眼中它们就是西安这个现代国际化大都市一张张流动的城市名片,让广大受众从一张张图片中能看到老百姓出行乘坐的工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改观,从而了解这座西安这座城市的变迁,从侧面也为这座城市的进步提供了详实的影像资料。

对城墙的特殊感情和眷恋,让他在闲暇之余,喜欢到城墙四周拍些西安人日常生活的片子,特别是文化氛围浓厚的书院门和市井生活味极强的回民坊上,用相机记录皇城里的西安人精美、惬意的生活瞬间,描绘一张张最精彩、最中国的纪实影像,让更多的人分享快乐,从影像里了解西安,了解中国。

西安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有人记录,我们才突然发现,城市的变迁原来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