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五年级学历的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很多大学的文学博士、文学院教授却不能?

麦子Villa7


得诺贝尔奖了不起么?了不起,但也不是绝对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看问题。我们现在很多人,还习惯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个人功名利禄的角度看问题,总以为得了什么奖就厉害了,就牛逼了。这样看问题明显有偏颇。看一个人成就大小,是要看他对人民和国家做出了多大贡献,有些贡献不是奖项就能衡量的。

莫言得了诺贝尔奖,这了不起,说明我国的文字作品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我们要向莫言祝福!但是,诺贝尔奖也是人评的,而且是不大懂汉语的西方学者评的。他们有他们的眼光和趣味,莫言正好符合他们的趣味。但这不能说莫言对我们的精神文明的贡献、对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陶冶就是顶尖的。这不能划等号。



有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学历的博士教授,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一辈子,却并没有得什么奖。像造原子弹和氢弹那些专家,不但在专业技术上世界顶尖,还要长期隐姓埋名在西北工作,损害自己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但他们得了诺贝尔奖么?没有!他们比那些得了诺贝尔奖的莫言等人贡献小么?当然不是。



所以,我们得正确认识和评价诺贝尔奖。


王可期


我们必须要清楚,创作和学历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有运气成分

其实,我觉得莫言获诺贝尔奖有运气的成分(中国人喜欢拿诺奖说事,好像得了诺奖这个作家就有了世界级水平)。

首先,在2012年评选诺奖之前,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劳》刚刚在瑞典翻译出版。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者主要是瑞典文学院的院士。

这些院士几乎都不会中文,所以必须阅读英文或者瑞典文的翻译版本。莫言作品的译者陈安娜水平非常高超,尽最大可能保持了作品原汁原味的特色。

第二,诺贝尔文学奖最近这些年有一个趋势,那就是尽量颁给非西方国家的作家。比如,这几年的获奖者除了鲍勃·迪伦之外,有加拿大作家门罗(2013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2016年)、日本作家石黑一雄(日本作家)等。

为什么诺奖越来越重视非欧洲国家呢?那是因为随着对西方文化霸权理论的批判,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西方国家的声音,非西方国家的问题(当然,它们也是希望诺奖可以更加世界化)。

第三,诺奖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问题,精神问题。这一点在阿列克谢耶维奇有关核电站对普通人影响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来。

莫言小说中的野蛮成分

说到莫言获奖,除了翻译的功劳之外,

就是莫言小说中所反应的中国乡土因素。莫言出身在山东高密农村,他对中国土地、传统、习俗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作品也主要是围绕这些因素来展开。此外,还有就是书写中国乡土中野蛮、原始的冲动。

《红高粱》电影

这也是西方人喜欢看的。早在30年前,由莫言小说改编的《红高粱》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据说,当时还出了一个段子。很多老外看完之后,还以为当时的中国还是那样落后愚昧(其实,这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也通过这种影片确认西方是文明国家)。

综上所述,莫言获诺贝尔奖是有运气成分。最后再说一下为什么很多作家获奖,他们的学历并不高。

为什么作家培养不出来?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中文系培养的人才,都是研究型的。大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经典文本,学习文学批评。对于创作,大学几乎是不教授的,而且也是没有办法教的。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曾办过少年作家班。这个班里的孩子,主要是培养他们创作能力。但事实证明,他们之中几乎没有人最后成为知名作家。

反而是北京师范大学比较聪明,他们的写作班主要是培养那些已经有知名度的作家。比如,莫言、苏童、余华、迟子建等都曾在那里进修。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也如法炮制。

这其实也说明,作家是不可能培养而成的。

余华和苏童

因为写作这件事,需要的是灵性,要的是思想的深刻,对世间百态细腻的体验。当然,还有文字上的创新与尝试。这些东西,是无法教授的。反而是,具有这些天赋的人,如果让他们接受正规的理论训练,反而会写得更好。


兮兮说事儿


以前很少去研究莫言,只听说他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看了一些学者,达人的评述,使我增长了知识,一个文化基础差的人要成为文学巨匠,那是绝对不行的,不要再骗网友,再骗百姓,用这样的题目吸引观众,哗众取宠。我们来看看莫言的真实学历:莫言读到小学五年级辍学,后经常努力求知,在参军期间当图书馆管理员,熟读图书馆里的各种书籍,并考入解放军文艺学院文学系学习,后来又经过努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综上所述,试问,莫言的学历真的只是小学五年级吗?怎么不说莫言没进过学堂呢?很多人看到莫言获诺奖,不是赞扬,不是为中国人高兴,而是在那里说风凉话,没吃到葡萄说葡萄酸,总是贬低莫言,认为诺奖评选者都是傻逼,是骗我们中国人,哄我们的,我想说有能力你也去骗个诺奖我们给你点赞。莫言是当代文学家,文学家的目的是搞刨作,而文学博士、文学院教授是搞学术研究的,两者之间虽然都与文学有关,但目标不同,这么能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呢?最后我要说,要在文学领域或其它任何领域做出成债,有文化不一定行,没丰富的知识一定不行!


篝火燎原


我认为讲真话是写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文章不要为政治服务,不要捏造高大全的英雄,不要粉饰太平。也不要无病呻吟,没有生活基础的文学作品没有生命力,把原生态呈现给读者会有更大的历史价值。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莫言的作品贵在人物的真实,虽有夸张描写丑恶的现象,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经典之作。

政府宣传部门还是非常大度的,不因其描写丑恶而禁止出版,也没有对其口诛笔伐。给读者正面引导还是必要的,就像《金瓶梅》,历代都作为禁书,或删减出版,但不能否认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金陵牧牛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同样道理,文学研究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文学世界,而作家们却在改变文学世界


如果马克思的逻辑是对的,那么,文学学者得到的社会承认较文学家低,则是十分正常的了。

做学者,需要一定的学术训练,而学校是就是训练场。故而,文学研究者多在学院内完成训练。

做文学家,需要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更需要自己的创造,未必非要进入学院。

研究已有的东西,要熟悉此前的研究成果,需要的是耐性,毅力,需要理性冷静,需要烛照他者,不太需要和鼓励学者发挥自己的个性。


文学创作,需要了解过去的文学史,人类的精神史。文学创作,更是“无中生有”,打破成规,创造原来没有的东西,或者创造更新的、更完美的东西。文学创作,鼓励作家张扬个性。

文学研究,解释文学世界,找出文学世界的规律规范,寻求的是确定性。

文学创作,构建新世界,打破原有的文学世界,冲破既有规范,崇尚的是自由。

文学研究,帮助人们寻求确定性。

文学创作,帮助人们寻找自由!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文学家要优于文学学者。


当然,这是笼统而言,具体到个人,就要具体分析了。

一流的学者,作出的贡献,多半要高于三流、二流的作家。


况且,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都是精神生产活动,其价值和意义,难以准确估量

文学家爱好名誉,学者也不能免俗,但究竟谁高谁低,还真不好判断

更重要的是,高低先后,优劣短长,对文学家和文学学者并无甚意义。


至于说,作家如莫言,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文学研究者诸如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不能。这也并非因为后者太弱,水平太差,而是诺贝尔文学家奖表彰的主要是作家,是文学家,而非学者。

况且,是否获奖,无论何种奖项,包括诺贝尔奖,都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精确方式。

诺贝尔奖等的颁发,不过是表彰了一些诺奖评委所认为的优秀的人物

诺奖评委不是上帝,见闻有限,也有偏好,他们不是作家作品价值的终审法官。时间才是!


得到诺贝尔等权威奖项的作家,多半是优秀人物,有一定水平。

未得诺贝尔奖的人物,未必就一定平庸,一定不如得奖者

这本来应该是常识,而奇怪的是,常识往往是最稀缺的。


更多人文精彩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如觉文章不错,欢迎点赞分享~谢谢~~



风雅人文观察


诺贝尔文学奖的意识形态因素作用。从1990年代以来更加反映一些愚昧落后文化的进步,莫言学历低,但是更接近基层。

相反学历高陷入了教材的自我麻醉,加上进入社会后如果还选择文学道路,只有进入作协谋取非经济利益,导致更脱离基层。

所以高学历者的大多数人只能写出某些需要的作品,包括政治需要和商业需要,也就是向权折腰或向钱折腰。不可能写出真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自然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海涛79650432


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重英语,轻汉语。博士,教授一般都读过研究生,而国内考研,不论你学社么专业,英语必考。中国人读研究生,应该是语文必考,把英语置于母语之上,可能只有我们这么做。长期以往,学习英语的时间大量侵占了学习汉语的时间,国人的语文水平,如阅读、写作等能力不会很高。教育上重视英语,但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英语没有语言环境,只能是哑巴英语,死记硬背的英语。一旦英语的学习过程稍稍中断一段时间,遗忘率是比较高的。这样重英语轻汉语,造成的后果是汉语也没学好,英语也没学号。英语和汉语都学成了半吊子。看看现代“翻译家”的作品,感觉翻译得佶屈聱牙、啰啰嗦嗦、前言不搭后语,读了以后很别扭,这也说明译者的汉语水平很糟糕。

还有就是文学博士、文学院教授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缺乏对普罗大众的深入接触,对他们日常的喜怒哀乐生活情趣不了解。博士教授是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要他们写普通人的生活,根本没有积累、没有沉淀,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只能“硬写”,若“硬写”出来的东西能得奖,那诺贝尔文学奖估计也没人要了。


倒也不错


我觉得他能得诺奖最大原因就是他所写的文章有很多都是偏向西方人口味写的,他的有些作品让我常常感到他在丑化中国人,用愚昧,丑陋,狭隘,放荡的人性去描绘中国人,莫言的作品粗俗不堪,为何在西方人士眼中却被视为经典,因为他把中国社会的偶发事物当生活习惯,写给西方人士研读把玩,在高粱地做爱,几个光棍合买一个媳妇,吃煤,西方人士看了哈哈大笑:中国人还是一帮这样的人啊!他迎合了国外的反华势力的胃口,他没有把中国农民的勤劳,善良,质朴的人性主流描写出来,有些描写是阴暗,猥琐下流的人和事,什么丰乳肥臀等哗众取宠的标题,令人作呕的形容。

他的作品一直存在争议,突出表现在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披露和加重社会阴暗面,充满夸张、荒谬、变态,对人性贪婪、黑暗的肆无忌惮的大事宣扬,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全部描写的中国民众,几乎都是如此。他的每部小说几乎都是由偷情、诱奸、强奸、欺骗、屠杀来串联故事情节。

所以诺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意与现实结合,实则是对中国民众的最大黑色幽默和中国文学的最大讽刺!!!

最后我想说中国人真的把诺贝尔奖看的太重,捧的太高了!为什么中国人一直拿不到诺奖?政治对立永远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欧美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再加上欧洲人骨子里面就充满了对中国人莫名其妙的傲慢与偏见,就像前不久瑞典电视台播放辱华新闻一样,叫我们不要在瑞典随地拉屎,它们不吃猫狗,叫我们也不要吃等等!这样的国家对中国人赤裸裸地歧视你觉得它们还会把奖颁给你吗?

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就已经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了,这个伟大的实验是全世界首例,但西方人置若罔闻,因为诺奖是它们设立的,所以它们只会在内部玩玩,连布什和奥巴马这样的战争狂都能获得和平奖,我真觉得这种奖没意思!中国要设立一个孔子奖,你看欧洲有几个人能得到!

我曾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村上春树对诺奖的看法,他说我就算得到也不会去领,这种奖真的没意思!


永远战斗在一线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趣。表面上看莫言事业个小学五年级文化的人。实际上,在辍学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他在业余时间是阅读了大量文学哲学历史著作的。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到了1976年莫言当了兵,成了部队里的图书管理员,这一下莫言如鱼得水,阅读了他保管的1000多册文学书籍,还阅读了政治哲学方面的书籍。坚持不懈的学习阅读使他有了创作冲动,于是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并因此而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莫言是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的,在农村也好,在部队也罢他始终坚持学习坚持阅读和创作,可以说阅读和学习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的人生追求,是他的一种精神慰藉。第二说明莫言的学历是大学毕业。这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绝对是高学历。

至于文学博士、文学教授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术业有专攻,每个文学博士、文学教授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从事文学创作,争取诺贝尔文学奖。只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出贡献就是个合格的博士或者教授。

顺带说一句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奖项,有关专家对此有深入精辟的论述,恕不赘述。


江南不缺水


莫言的学历实际上是这样的,他小时候上学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后来自学,并自己进行创作,后来在80年代初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再后来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研究生班,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不过莫言求学的过程中许多学历阶段是不完整的。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莫言创作出了《红高粱》、《丰乳肥臀》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并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籍作家。

学历并不出彩的莫言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那么多大学科研院所培养了那么多硕士、博士、教授却几十年无一人斩获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经常有人拿莫言举例,说明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接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的博士和教授不能获奖,但是学历平平的莫言却能获奖呢?

这就与我们国家中文系目前的培养体系有关系。中文系实际上并不以创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的标准,而是以研究为尺度来评判学生和老师。所以著名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经说过:“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陈平原教授,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和北大中文系曾经的系主任杨晦都曾经说过“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之类的话。进入中文系读书或者教书的话,首先需要发表几篇研究论文并完成一篇长达十万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博士论文才可以顺利从中文系毕业,因此中文系的学生和老师根本无暇去进行创作。而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创作成果也很那进行实际衡量。所以,中国目前大多数优秀作家实际上都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比如余华以前只是一个牙医。

好的作家应该是对人情、人性和生活非常了解,并且能够从中汲取素材的,而不是在中文系里面进行培养的研究生,所以要当一名好的作家,不一定需要攻读中文系研究生或者去中文系教书,只要你准备好了,随时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