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小學五年級學歷的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很多大學的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卻不能?

麥子Villa7


得諾貝爾獎了不起麼?了不起,但也不是絕對的,關鍵是從什麼角度看問題。我們現在很多人,還習慣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從個人功名利祿的角度看問題,總以為得了什麼獎就厲害了,就牛逼了。這樣看問題明顯有偏頗。看一個人成就大小,是要看他對人民和國家做出了多大貢獻,有些貢獻不是獎項就能衡量的。

莫言得了諾貝爾獎,這了不起,說明我國的文字作品得到西方世界的認可。我們要向莫言祝福!但是,諾貝爾獎也是人評的,而且是不大懂漢語的西方學者評的。他們有他們的眼光和趣味,莫言正好符合他們的趣味。但這不能說莫言對我們的精神文明的貢獻、對我們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陶冶就是頂尖的。這不能劃等號。



有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學歷的博士教授,為國家和人民默默奉獻一輩子,卻並沒有得什麼獎。像造原子彈和氫彈那些專家,不但在專業技術上世界頂尖,還要長期隱姓埋名在西北工作,損害自己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但他們得了諾貝爾獎麼?沒有!他們比那些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等人貢獻小麼?當然不是。



所以,我們得正確認識和評價諾貝爾獎。


王可期


我們必須要清楚,創作和學歷的高低沒有必然的聯繫!

莫言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獎?有運氣成分

其實,我覺得莫言獲諾貝爾獎有運氣的成分(中國人喜歡拿諾獎說事,好像得了諾獎這個作家就有了世界級水平)。

首先,在2012年評選諾獎之前,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勞》剛剛在瑞典翻譯出版。我們知道,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者主要是瑞典文學院的院士。

這些院士幾乎都不會中文,所以必須閱讀英文或者瑞典文的翻譯版本。莫言作品的譯者陳安娜水平非常高超,盡最大可能保持了作品原汁原味的特色。

第二,諾貝爾文學獎最近這些年有一個趨勢,那就是儘量頒給非西方國家的作家。比如,這幾年的獲獎者除了鮑勃·迪倫之外,有加拿大作家門羅(2013年)、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2016年)、日本作家石黑一雄(日本作家)等。

為什麼諾獎越來越重視非歐洲國家呢?那是因為隨著對西方文化霸權理論的批判,人們開始更加關注非西方國家的聲音,非西方國家的問題(當然,它們也是希望諾獎可以更加世界化)。

第三,諾獎更加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社會問題,精神問題。這一點在阿列克謝耶維奇有關核電站對普通人影響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來。

莫言小說中的野蠻成分

說到莫言獲獎,除了翻譯的功勞之外,

就是莫言小說中所反應的中國鄉土因素。莫言出身在山東高密農村,他對中國土地、傳統、習俗有著切身的體會。他的作品也主要是圍繞這些因素來展開。此外,還有就是書寫中國鄉土中野蠻、原始的衝動。

《紅高粱》電影

這也是西方人喜歡看的。早在30年前,由莫言小說改編的《紅高粱》就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據說,當時還出了一個段子。很多老外看完之後,還以為當時的中國還是那樣落後愚昧(其實,這滿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也通過這種影片確認西方是文明國家)。

綜上所述,莫言獲諾貝爾獎是有運氣成分。最後再說一下為什麼很多作家獲獎,他們的學歷並不高。

為什麼作家培養不出來?

那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中文系培養的人才,都是研究型的。大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經典文本,學習文學批評。對於創作,大學幾乎是不教授的,而且也是沒有辦法教的。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就曾辦過少年作家班。這個班裡的孩子,主要是培養他們創作能力。但事實證明,他們之中幾乎沒有人最後成為知名作家。

反而是北京師範大學比較聰明,他們的寫作班主要是培養那些已經有知名度的作家。比如,莫言、蘇童、餘華、遲子建等都曾在那裡進修。現在,中國人民大學也如法炮製。

這其實也說明,作家是不可能培養而成的。

餘華和蘇童

因為寫作這件事,需要的是靈性,要的是思想的深刻,對世間百態細膩的體驗。當然,還有文字上的創新與嘗試。這些東西,是無法教授的。反而是,具有這些天賦的人,如果讓他們接受正規的理論訓練,反而會寫得更好。


兮兮說事兒


以前很少去研究莫言,只聽說他只有小學五年級的學歷。看了一些學者,達人的評述,使我增長了知識,一個文化基礎差的人要成為文學巨匠,那是絕對不行的,不要再騙網友,再騙百姓,用這樣的題目吸引觀眾,譁眾取寵。我們來看看莫言的真實學歷:莫言讀到小學五年級輟學,後經常努力求知,在參軍期間當圖書館管理員,熟讀圖書館裡的各種書籍,並考入解放軍文藝學院文學系學習,後來又經過努力,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綜上所述,試問,莫言的學歷真的只是小學五年級嗎?怎麼不說莫言沒進過學堂呢?很多人看到莫言獲諾獎,不是讚揚,不是為中國人高興,而是在那裡說風涼話,沒吃到葡萄說葡萄酸,總是貶低莫言,認為諾獎評選者都是傻逼,是騙我們中國人,哄我們的,我想說有能力你也去騙個諾獎我們給你點贊。莫言是當代文學家,文學家的目的是搞刨作,而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是搞學術研究的,兩者之間雖然都與文學有關,但目標不同,這麼能用相同的標準去衡量呢?最後我要說,要在文學領域或其它任何領域做出成債,有文化不一定行,沒豐富的知識一定不行!


篝火燎原


我認為講真話是寫出好文章的必要條件,文章不要為政治服務,不要捏造高大全的英雄,不要粉飾太平。也不要無病呻吟,沒有生活基礎的文學作品沒有生命力,把原生態呈現給讀者會有更大的歷史價值。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莫言的作品貴在人物的真實,雖有誇張描寫醜惡的現象,但瑕不掩瑜,仍不失為經典之作。

政府宣傳部門還是非常大度的,不因其描寫醜惡而禁止出版,也沒有對其口誅筆伐。給讀者正面引導還是必要的,就像《金瓶梅》,歷代都作為禁書,或刪減出版,但不能否認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金陵牧牛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同樣道理,文學研究者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文學世界,而作家們卻在改變文學世界


如果馬克思的邏輯是對的,那麼,文學學者得到的社會承認較文學家低,則是十分正常的了。

做學者,需要一定的學術訓練,而學校是就是訓練場。故而,文學研究者多在學院內完成訓練。

做文學家,需要一定的知識文化積累,更需要自己的創造,未必非要進入學院。

研究已有的東西,要熟悉此前的研究成果,需要的是耐性,毅力,需要理性冷靜,需要燭照他者,不太需要和鼓勵學者發揮自己的個性。


文學創作,需要了解過去的文學史,人類的精神史。文學創作,更是“無中生有”,打破成規,創造原來沒有的東西,或者創造更新的、更完美的東西。文學創作,鼓勵作家張揚個性。

文學研究,解釋文學世界,找出文學世界的規律規範,尋求的是確定性。

文學創作,構建新世界,打破原有的文學世界,衝破既有規範,崇尚的是自由。

文學研究,幫助人們尋求確定性。

文學創作,幫助人們尋找自由!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文學家要優於文學學者。


當然,這是籠統而言,具體到個人,就要具體分析了。

一流的學者,作出的貢獻,多半要高於三流、二流的作家。


況且,無論文學創作,還是文學研究,都是精神生產活動,其價值和意義,難以準確估量

文學家愛好名譽,學者也不能免俗,但究竟誰高誰低,還真不好判斷

更重要的是,高低先後,優劣短長,對文學家和文學學者並無甚意義。


至於說,作家如莫言,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文學研究者諸如大學教授、文學博士不能。這也並非因為後者太弱,水平太差,而是諾貝爾文學家獎表彰的主要是作家,是文學家,而非學者。

況且,是否獲獎,無論何種獎項,包括諾貝爾獎,都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高低的精確方式。

諾貝爾獎等的頒發,不過是表彰了一些諾獎評委所認為的優秀的人物

諾獎評委不是上帝,見聞有限,也有偏好,他們不是作家作品價值的終審法官。時間才是!


得到諾貝爾等權威獎項的作家,多半是優秀人物,有一定水平。

未得諾貝爾獎的人物,未必就一定平庸,一定不如得獎者

這本來應該是常識,而奇怪的是,常識往往是最稀缺的。


更多人文精彩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如覺文章不錯,歡迎點贊分享~謝謝~~



風雅人文觀察


諾貝爾文學獎的意識形態因素作用。從1990年代以來更加反映一些愚昧落後文化的進步,莫言學歷低,但是更接近基層。

相反學歷高陷入了教材的自我麻醉,加上進入社會後如果還選擇文學道路,只有進入作協謀取非經濟利益,導致更脫離基層。

所以高學歷者的大多數人只能寫出某些需要的作品,包括政治需要和商業需要,也就是向權折腰或向錢折腰。不可能寫出真實的現實主義作品,自然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海濤79650432


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重英語,輕漢語。博士,教授一般都讀過研究生,而國內考研,不論你學社麼專業,英語必考。中國人讀研究生,應該是語文必考,把英語置於母語之上,可能只有我們這麼做。長期以往,學習英語的時間大量侵佔了學習漢語的時間,國人的語文水平,如閱讀、寫作等能力不會很高。教育上重視英語,但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漢語,英語沒有語言環境,只能是啞巴英語,死記硬背的英語。一旦英語的學習過程稍稍中斷一段時間,遺忘率是比較高的。這樣重英語輕漢語,造成的後果是漢語也沒學好,英語也沒學號。英語和漢語都學成了半吊子。看看現代“翻譯家”的作品,感覺翻譯得佶屈聱牙、囉囉嗦嗦、前言不搭後語,讀了以後很彆扭,這也說明譯者的漢語水平很糟糕。

還有就是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長期處於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缺乏對普羅大眾的深入接觸,對他們日常的喜怒哀樂生活情趣不瞭解。博士教授是理論的巨人,實踐的矮子,要他們寫普通人的生活,根本沒有積累、沒有沉澱,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只能“硬寫”,若“硬寫”出來的東西能得獎,那諾貝爾文學獎估計也沒人要了。


倒也不錯


我覺得他能得諾獎最大原因就是他所寫的文章有很多都是偏向西方人口味寫的,他的有些作品讓我常常感到他在醜化中國人,用愚昧,醜陋,狹隘,放蕩的人性去描繪中國人,莫言的作品粗俗不堪,為何在西方人士眼中卻被視為經典,因為他把中國社會的偶發事物當生活習慣,寫給西方人士研讀把玩,在高粱地做愛,幾個光棍合買一個媳婦,吃煤,西方人士看了哈哈大笑:中國人還是一幫這樣的人啊!他迎合了國外的反華勢力的胃口,他沒有把中國農民的勤勞,善良,質樸的人性主流描寫出來,有些描寫是陰暗,猥瑣下流的人和事,什麼豐乳肥臀等譁眾取寵的標題,令人作嘔的形容。

他的作品一直存在爭議,突出表現在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在披露和加重社會陰暗面,充滿誇張、荒謬、變態,對人性貪婪、黑暗的肆無忌憚的大事宣揚,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全部描寫的中國民眾,幾乎都是如此。他的每部小說幾乎都是由偷情、誘姦、強姦、欺騙、屠殺來串聯故事情節。

所以諾獎理由:將魔幻現實主意與現實結合,實則是對中國民眾的最大黑色幽默和中國文學的最大諷刺!!!

最後我想說中國人真的把諾貝爾獎看的太重,捧的太高了!為什麼中國人一直拿不到諾獎?政治對立永遠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歐美都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再加上歐洲人骨子裡面就充滿了對中國人莫名其妙的傲慢與偏見,就像前不久瑞典電視臺播放辱華新聞一樣,叫我們不要在瑞典隨地拉屎,它們不吃貓狗,叫我們也不要吃等等!這樣的國家對中國人赤裸裸地歧視你覺得它們還會把獎頒給你嗎?

中國科學家在1965年就已經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了,這個偉大的實驗是全世界首例,但西方人置若罔聞,因為諾獎是它們設立的,所以它們只會在內部玩玩,連布什和奧巴馬這樣的戰爭狂都能獲得和平獎,我真覺得這種獎沒意思!中國要設立一個孔子獎,你看歐洲有幾個人能得到!

我曾在讀者上看過一篇村上春樹對諾獎的看法,他說我就算得到也不會去領,這種獎真的沒意思!


永遠戰鬥在一線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趣。表面上看莫言事業個小學五年級文化的人。實際上,在輟學以後的很長時間內,他在業餘時間是閱讀了大量文學哲學歷史著作的。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他甚至看《新華字典》,尤其喜歡字典裡的生字。後來,莫言靠著《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了文革歲月,接著又揹著這套書走出家鄉。

到了1976年莫言當了兵,成了部隊裡的圖書管理員,這一下莫言如魚得水,閱讀了他保管的1000多冊文學書籍,還閱讀了政治哲學方面的書籍。堅持不懈的學習閱讀使他有了創作衝動,於是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並因此而考入瞭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莫言是熱愛學習熱愛閱讀的,在農村也好,在部隊也罷他始終堅持學習堅持閱讀和創作,可以說閱讀和學習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的人生追求,是他的一種精神慰藉。第二說明莫言的學歷是大學畢業。這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絕對是高學歷。

至於文學博士、文學教授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我認為這是術業有專攻,每個文學博士、文學教授有自己的專業領域,並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從事文學創作,爭取諾貝爾文學獎。只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做出貢獻就是個合格的博士或者教授。

順帶說一句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個政治色彩很濃的獎項,有關專家對此有深入精闢的論述,恕不贅述。


江南不缺水


莫言的學歷實際上是這樣的,他小時候上學上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後來自學,並自己進行創作,後來在80年代初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再後來進入了北京師範大學作家研究生班,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不過莫言求學的過程中許多學歷階段是不完整的。但是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莫言創作出了《紅高粱》、《豐乳肥臀》等一系列經典作品,並在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

學歷並不出彩的莫言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那麼多大學科研院所培養了那麼多碩士、博士、教授卻幾十年無一人斬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經常有人拿莫言舉例,說明中國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接受過系統的文學教育的博士和教授不能獲獎,但是學歷平平的莫言卻能獲獎呢?

這就與我們國家中文系目前的培養體系有關係。中文系實際上並不以創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的標準,而是以研究為尺度來評判學生和老師。所以著名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曾經說過:“中文系不培養作家,而是培養學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僅陳平原教授,西南聯大的中文系主任羅常培和北大中文系曾經的系主任楊晦都曾經說過“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之類的話。進入中文系讀書或者教書的話,首先需要發表幾篇研究論文並完成一篇長達十萬字甚至更多字數的博士論文才可以順利從中文系畢業,因此中文系的學生和老師根本無暇去進行創作。而且,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創作成果也很那進行實際衡量。所以,中國目前大多數優秀作家實際上都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比如餘華以前只是一個牙醫。

好的作家應該是對人情、人性和生活非常瞭解,並且能夠從中汲取素材的,而不是在中文系裡面進行培養的研究生,所以要當一名好的作家,不一定需要攻讀中文系研究生或者去中文系教書,只要你準備好了,隨時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