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杨帆:瑞士随笔

散文|杨帆:瑞士随笔

散文|杨帆:瑞士随笔

// 阅读本文需要约 9 分钟

散文|杨帆:瑞士随笔

瑞士随笔

杨 帆

瑞士洛桑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感慨颇多。 瑞士版图尽管只有四万多平方公里,不及甘肃版图的十分之一,但如此微小的国度,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气度。那种气度,应该是悠闲的生活情调,宁静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美追求。

每逢踏足异地他乡,最初印象便是看其建筑形态, 毕竟一个地方的建筑汇集着地域文化特色,凝结着民族文化个性,透过建筑才能感受其风土人情,感知其文化内涵。在瑞士,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崭新的建筑,陈旧而不失典雅,陈旧而又庄重的风格里,让人不得不敬畏,不得不赞叹。干净整洁的街道上,没有丁点垃圾,没有嘈杂和喧嚣,没有浮躁和不安。如此安静祥和的生活状态,来自于悠然清闲的生活心理, 来自于这个民族的自觉和自信。

当然,瑞士的建筑主体不同于中国建筑,他们最高大的建筑是教堂,肃穆庄重的建筑格调里,显示着他们分割自然空间的激情和气势,努力向上飞腾的梦想体现在那些建筑形态中。在日内瓦有此印象,在洛桑也有此印象,宗教建筑成为地方建筑的标志,说明人们对信仰的推崇与敬畏,也说明了他们对信仰的虔诚与膜拜。除去高大的宗教建筑,其余建筑群体还是很普通。越是普通,越能呈现地方文化风味,越能展现民族情结。雨果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瑞士的建筑物像凝固了瑞士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节奏,跳动着他们的生活节拍;也凝固了瑞士人的生活情节,是瑞士人定格的生活表情。

用小巧玲珑来形容这个国家一点不过。其小巧之处,似乎都是诗歌与音乐的世界,沉淀了不少久远的民族风情与厚重的文化意味。如果说悠闲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至高的生命体验的话,瑞士人真正达到了这种生命体验。

小巧的城市与国度里,宁静是城市的主调,他们不论坐车还是吃饭,不管行走还是做事,都在静谧的环境里,都在清静的空间中。尤其在咖啡馆里,一杯咖啡,三两人相互畅谈着,让人仿佛进入一种幽雅的诗情画意之中,西方有位诗人曾经说过,“给我片刻的宁静,愿意用整个天堂奉送。”

尽管瑞士人信奉的宗教不是中国道教,但道法自然的精神似乎又与中国道教很相近。随便走近一处建筑,走进一条街道,一个院落,给人的感受就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贴得很近,充满浓郁的自然风味, 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让人忍不住地感叹和赞美。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就是人类能够与自然分割空间,占据自然空间来供生命栖息和繁衍。但多数情况下,随着人类欲望的鼓胀,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大,人们渐渐会远离自然。但在瑞士,仍然是纯粹的自然情调与格调。走进他们的生活环境里,仿佛进入了恬静的田园之中,进入了静谧的自然之内。缤纷的落叶让街道多了一份色调;幽静的街巷让城市多了一份温馨;爬满青藤的老屋又让城市多了一份厚重。

瑞士人在建设家园时没有像中国人那样讲究风水,但其空间布局似乎与中国传统风水美学暗暗相通。随形就势的空间分配,依山傍水的自然形势,让其生命空间如同一幅幅油画一样,有着厚重的质感和绵绵的情意,让人看上一眼就想住下来,慢慢地感受,缓缓体味,置身其中,时间仿佛停留下来,光阴也似乎慢慢消逝一样。的确,将生命放置于山水间,放置于自然物象之中,阳光与空气也格外清新,在如此山明水秀的环境里生活,真有一种身临仙境的感觉;难怪人们将瑞士比做生活的乌托邦。就拿洛桑来说,依山临水的城市,在山的衬托中,在水的环抱里,山与水的绵绵情意始终围绕着城市,山与水的灵气始终环绕着城市,每当夜幕落下,亮起来的灯光将城市烘托得格外迷人。

不难想象,人与自然的和谐缘于人对自然的尊重, 对自然的关爱与呵护,钟情山水的瑞士人能够将虔诚的心奉送于自然;在他们心里,眼前的自然如同他们的伴侣一样,必须精心的呵护,必须认真的守望。缘于瑞士人钟情山水,缘于瑞士人呵护自然,有情有意的自然给予了瑞士人更多的回报和恩赐,给予了瑞士人更多的反刍与关爱。经历山水灵秀、清雅、圣洁的洗涤,人的心灵也似乎清新多了、淡雅多了,人的情怀也博大起来,正是这山与水的熏染,铸就了瑞士人精细的生活方式。

让生活多一份精致、多一份精细、多一份精美, 他们的民族个性里自然少不了谨慎和虔诚,少不了勤俭与务实,更少不了乐观与宽厚。正是这样的个性驱使,精细化的做事风范如同血脉般地遗传着。享有国际盛誉的瑞士表就缘于瑞士人的精致与精细;其实他们的精致与精细,来缘于他们的节俭,中国有句古话, 俭以养德,瑞士人的节俭是对生活的珍惜,对能源的保护,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就拿城市灯光来说,一到熄灯时分,整个城市全部熄灯,从没有特殊和例外。当然,他们的节俭还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里, 无论购物还是饮食,浪费现象极少。这是一种民族自觉,来自于他们的民族自信。

择物唯新,择友唯旧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在瑞士人眼里,越是陈旧的物器,沉淀岁月记忆越久远的物器,越能引起人们的青睐与关注,越会让人们珍惜和呵护,在他们眼里,那些物器已经不是简单的物器,已经成了时光的记忆,成了岁月与光阴的见证物。守护古老的物器,仿佛就是守护一段发黄的时光,守护一个岁月的印记。古色古香的色调,是瑞士城市和乡村的主色调,那些古老的色调里,沉淀了太多的时光,沉积了古老的记忆。不论走进任何一个角落,走进任何一条街道,都会发现,古旧的色泽闪烁着时代的亮色,闪烁着苍老的光泽。在杰弗里教授家里做客时,就能感受到这一点,他们的房子,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程,他们室内的家具,至少都有数十年的时光, 住在有着百年记忆的房子里,久远的时光记忆浓缩在室内,没有一丝沧桑之感,却能给人沉静和淡然,给人清新与雅静,那是一种至美的生活享受,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尊崇。

散文|杨帆:瑞士随笔

在瑞士,不论在公交车上,还是地铁上 ; 不论在候车期间,还是公园角落,印象最深的是读书氛围非常浓。乘车间隙,人们捧着一本书在阅读,公园角落, 人们也捧着书本翻阅,很少看到拿着手机陶醉其间的景象。在他们心里,仿佛没有在车上或者在公园,而是在一个寂静的图书馆里。车在街上奔跑,而他们却全身心的阅读着文字,让书中文字洗涤灵魂,净化心灵。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行。进入书本之中, 醉在文字之间,忘怀天地,那是多么美的生命境界。数千年前,我国就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说法。那时,人们将读书人奉为尊贵之人; 的确,称读书人为圣人门下,那种礼遇是至高的。但现在读书的人渐渐少了,坐在车上,手捧书本,忘我地钻入书本的人几乎少之又少。凡有人群之处,映入眼帘的场景都是人人捧着手机,沉醉甚至迷恋的景象。相比之下,心里别有感触。

文明程度也好,地域文化也罢,往往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里。瑞士人随处随地读书的习惯,不仅震撼着我的心绪,还触及了我的灵魂。读书习惯曾经是我们的民族精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说法几乎妇孺皆知,但在传承和发扬上不够,浮燥气上升,让人们无暇顾及读书,或者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当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成为链接文化形态标志的时候,地域文明自然会突现出来。放下是中国道教思想的精粹,瑞士人尽管不信奉道教,但我觉得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能放下,放下心头杂念,放下身边浮事。随时随地都能如同看书那样静下来,让心灵在缓冲中跳跃,让生命在缓冲中迸射光芒,悠闲惬意的生命状态,宁静安祥的生活方式,形成乐在其中的境界。

曾有一句名言“人生在于细节,成功来自细节。” 瑞士人如此认真幽雅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认真态度。享誉国际的瑞士军刀,其做工之精细、精美、精巧,质量之上乘,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可取代的, 这些都与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相关。瑞士人的这份认真与执着,这份耐性,才取得令世人注目的尊重。

闹中取静,删繁就简,曾经是国人至美的追求, 其实也是生命的另一高峰,而这一生命高峰能否得到, 可否体验,不在于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精神境界的高低,在灵魂深处有一份宁静,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相通的。记得《易经》中有一节卦,卦中谈了对待节约的三种态度,安节、甘节与苦节,卦辞中以安节者平、甘节者吉、苦节者凶这三种结果来给此卦做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判定,不也说明人生就是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心头,这是我国古人的读书感慨,今天用之亦不为过。

散文|杨帆:瑞士随笔

我们住的地方到洛桑大学步行快则需要四十分钟左右,慢则需要一小时左右,如此充裕的时间,恰好给了我们漫步日内瓦湖的机会。我们每天提前起床,沿着湖岸步行去洛桑大学,下午课后又从洛桑大学沿湖岸回到住的地方。正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日内瓦湖早晚的景象也不相同,我们每天获得的感受亦不同,她仿佛揣摸到了我们的心思,以全新的意象让我们体验其旖旎的风光,让我们感受其雅致的神采。每次依岸行走,一起的学友们都要在岸畔拍照,尽管摄影技术不是一流的,但他们都能把自己最美的笑容定格于湖岸边,定格在湖光水色中,把自己最美的记忆留在此地,分享给亲友们。那段时间,日内瓦湖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我们放松心灵的最佳场所。我们每天都要在湖边徘徊片刻、感受片刻、张望片刻。湖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她敞开博大的胸襟,挽留着我们的身影;闪动深情的眸子,眷顾着我们的步履,挽留中让我们有了情怀与感悟,眷顾中让我们有了赞美的激情。我们又依恋着她的倩影,依恋中忍不住去阅读那湖影,从湖影里寻找她的履历,体验她的情绪与情态。

幸运的是我住的房间窗户正好面对日内瓦湖,推开窗户,便推开一片新的风景,拉开一幅新的画卷。体会最深的是餐厅,从餐厅窗口恰好可以一览湖面景色。临窗眺望,湖面的层次相当分明,远处是层层起伏的阿尔卑斯山,山岭上的雪迹棱角分明,雪峰之巅是云岚与漫雾,山下便是日内瓦湖,雪山、别墅、湖水交相辉映,尤其是那鳞次栉比的别墅经湖中水汽的浸染,格外明丽。

洛桑大学是临湖而建的一所大学。出大学校园, 穿过一条公路,绿茵茵的草坪夹着一条沙砾林荫道, 可径直到湖边。每当午休时分,我们沿着林荫道到湖边,去领略明丽如画的湖面。偶尔赶上阳光洒落湖面, 微波涌动下,闪烁着点点金光,湖中鸟儿在波光中款款而飞,又是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生的画面。

我还赶上了一个有月的夜晚。那晚,夜幕初临, 一轮圆月挂于天边,闪动在湖光中,格外惊艳。为了感受湖中月影、湖面月色,我独自漫步湖边,月华与灯华相映于湖面,月影与楼影涌动于湖波间。湖水漆黑如夜,但因月华与灯华的交替照映,湖面泛起了层层浪沫,缕缕光泽。倚在湖畔树下,来一番放眼纵目, 云淡淡、水渺渺、月依依;亦或有鸟儿惊飞,频添湖面光影。远山近水尽在眼底,楼阁灯花闪烁心头,真有忘乎一切之感。

翻阅了一些资料后,我才知道此湖又名莱蒙湖, 是一个冰碛湖。她的形成,与地壳运动相关,据说在第四纪冰期,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罗纳河在埃克吕泽地区被冰碛物质所阻断,因此汇水成湖。如此幽美的湖泊,汇集了诸多河流,据资料记载,有 41 条河流都流向于她,汇集于她,粉丝如此之多,钟情者如此之广,构成了横无际涯的湖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无容置疑的,如此辽阔的湖面,如同弓一样依偎于阿尔卑斯山下,随着山的蜿蜒而伸缩,随着山的起伏而涌动,每每看到湖光山色,给人带来的岂止是爽心悦目。她的形态让我想到放大了的敦煌月牙泉。

正是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质结构变化,阿尔卑斯山几经扭曲,湖水与山峰之间是山塬,是渐渐平缓的坡面,洛桑这个城市就是沿坡而建。随形就势的建筑物, 依次排列,傍着山峦、依着湖面,向阳的山坡成了他们的生命栖息之处,清雅的屋舍装点着湖面。湖面如镜子一样映照着依山形成的建筑,两者相互衬托,相看两不厌。湖水与建筑犬牙交错,犹有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错觉。城市背靠的坡地是当地有名的葡萄园, 远处眺望,一畦一畦连成一片,一垄一垄金黄灿灿, 形成了至美的田园风光。雪峰、田园、别墅、湖面依次铺开,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水画悬挂于天地之间,这是大自然的绝笔,也是造化的魅力。湖的对岸是法国的伊云小镇,享有国际盛誉的伊云矿泉水就出产在那里。隔湖相望,小镇错落在雪影下、云岚间、水气中, 一湖之隔,两个国度、两种民情风貌,汇集于一湖之畔, 更让人感慨万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我国,大凡名山胜水,都 会自觉不自觉的与文人结成亲眷,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 让山有情,让水有意,山与水也因为文人的钟情更具魅 力。美丽的日内瓦湖同样吸引了诸多文人的赞美和讴歌。亨利 • 詹姆斯称它是“出奇的蓝色的湖”;拜伦则把它比喻成一面晶莹的镜子,“有着沉思所需要的养料和 空气”;巴尔扎克则把它说成是“爱情的同义词”。不 难想象,幽静的湖面,清澈的湖水,给了文人墨客创 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有了文人饱含深情的赞誉,此湖 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每当伫立湖岸,放眼望去,那 微波粼粼的湖波,晃动着湖面山色,摇曳着岸畔楼阁, 闪烁着堤边树影,使人更加心旷神怡。有时,真想驾一叶小舟,游荡于湖中,体验“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境界。

也许生命的最初状态与水相关,人们对水的钟情、对水的感恩以及对水的依恋与关爱是至深的。日内瓦湖承载着瑞士人的生命,承载着瑞士人一路走来的岁月和光阴,沉淀了瑞士人的情思,为此,瑞士人对其关爱和感恩更是至深的。他们在湖的中心建起了勃朗峰桥,沿湖还建起了玫瑰公园、激流公园、珍珠公园、植物园、英国花园等公园,又依公园修筑了连绵的湖滨别墅,红墙碧瓦掩映在绿荫丛中,花木扶疏,水色澄碧,一直以来被视为人间胜境。

由于我们正赶上落叶时节,每次徜徉湖岸,林荫道上便落满了树叶,红得顽强、黄得热烈,缤纷的落叶洒在林荫道上,既有“风景这边独好”的诗意,更有质感强烈的画境。漫步小道边,叶落树高,树隙间透亮无比,微风吹拂,片片落叶时而随风而舞,时而排列有序,匍匐于长廊上,成了树的倒影、树的回声, 呼唤着生命逝去的悲壮,让人不忍心踩踏,有情的瑞士人也舍不得清扫掉如此美丽的风景。隔着树丛,水雾飘忽的湖面若美人倩目,清澈透亮又含情脉脉;环视周边建筑,依偎于湖边,又若美人伫立妆台着妆, 款款风情,幽幽情韵,让人着迷。临岸听波声,隔远望烟波,放眼看灯花。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所有的情绪都连接起来,别有情趣。

如果说瑞士是一个精巧玲珑的国度,那么,日内瓦湖就是精巧之中的绝妙之笔,岸边蜿蜒的阿尔卑斯山千峰云秀,此起彼伏的峰峦,或若旅客相聚,或似远客相望。山凝聚了水的精神,水汇集了山的气宇, 山水相接处恍若水天相连。浩渺无际的湖水,她敞开胸襟,吸纳潺潺清流,汇集涓涓绿波,又将汇集的股股乳汁血脉般地传送到瑞士的各个角落,滋润着瑞士人的生活,滋润着瑞士人的日子。有情的山水喂养着有情的民族,他们用心呵护湖水,不允许丁点杂质流向水域,不允许丁点污水流入湖中,清就清得透亮, 静就静得出奇,没有任何修饰,却修饰了壮美河山, 不带任何装点,却装点了民族精神。

刊于《青春》2018年第9期

— END —

散文|杨帆:瑞士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