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始末,如何化解危机?

贸易战始末,如何化解危机?

今天有一个重磅新闻。

原先市场普遍认为老美对华2000亿美元商品只会征收10%的关税,结果现在特朗普政府给出的态度是9月24日征10%,再在19年1月1日加到25%。

除此之外,还对外宣传如果中国采取报复措施,将会启动“第三阶段”,对约267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关税。

很显然,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宣称9月先征10%,明年1月再开始加征至25%,摆明了是要用中间这段间隙期去寻找能替代中国商品的进口国。

中国已经表达如此强硬的态度,但特朗普却没有丝毫放弃的迹象,看来并不是吓唬人而已,要玩真的了。

很多人担心贸易战来临,中国经济会崩溃,甚至会担心会和日本走原先的老路。

我们今天从根源分析三个问题。

为什么美国要和中国打贸易战?为什么中国要同美国死磕到底?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多大影响?

回顾日美的贸易争端史,或许能看出一二。

贸易战始末,如何化解危机?

1965年时,美国首次出现对日贸易出现逆差,即日本对美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这一出现,就长达十多年。

贸易逆差的体现在,石油危机爆发后,省油实用的日本汽车在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克莱斯勒濒临倒闭,美国工人开始失业,美国的经济一度陷入“滞胀”。

美国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对日本发起长达十余年的毛衣战,包括对日本发起15次“301调查”,范围包括汽车、钢铁、电信、半导体制药等产品。在1987年甚至对日本电子产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日本比较欺软怕硬,在美国的胁迫下,在贸易争端方面做出不断的妥协,一方面同意限制自身电脑、电视等相关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任由美国提高税率;另一方面,自身开放本国市场,同意加大对美国的投资。

可纵使日本不断妥协,美国的贸易逆差也一直都没有得到改善,随后美国再变脸,开始指责日本操纵汇率,使美元对于日元过于高估,从而使日本出口商获得不公平的贸易优势。

最终由美国主导,美、日、德、法、英几大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最终签署了广为人知的“广场协议”,其促使美元对各国货币进行适当有序的贬值,以此解决美国贸易赤字的问题。

美元贬值后果真开始奏效,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开始迅速下降,日元货币一路升值,在1985年至1988年三年间,日元对美元升值为原先近3倍。

日元升值抑制了日本的出口,随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降低贷款利息,本想借此机会刺激海外投资来振兴日本经济,然而过剩的货币和过低的利率,导致大量热钱开始流入房地产、股市。

1989年,此时一个东京已能买下整个美国的国土,日本迎来经济最高峰,各项经济指标达历史高位,日经225指数站上38957点峰值。

日本国民沉浸在一片股市、楼市永不下跌的美好幻想之中,但随着海湾战争爆发,石油价格暴涨,日本制造业成本攀升,银行资金由于过度流向股市与地产,额度紧缺,企业开始出现大量坏账,而美国投行资本家也开始做空日本股指,最终楼市、股市彻底双双崩盘,至此,有了日本失落的二十年之说(日经指数截止今天仍只有23420点)

很多日本人在85-89年时背上巨额的房贷,却迎来了失去的二十年,房价暴跌,工作失业,甚至于终身被禁锢在房贷压力之下,不得安生,不少人提及房地产至今仍心有余悸。

贸易战始末,如何化解危机?

日本失败的故事的前半段,是不是特别像我们的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情况?

贸易逆差,加征关税,贸易战,世界第二大国崛起,汇率操纵……

所以美国为什么要同中国打贸易战?

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就业率、国内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重振霸主地位。

那么中国为什么对于特朗普的要求零容忍,反抗到底?

在见证日本的故事后我们明白,如若不还以颜色,美国不能达成其降低贸易赤字的目的,后续极有可能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比如继续对中国加征关税,要求对美国出口进行限制,甚至联合其他国胁迫人民币对美元进行主动升值。

那么届时中国也将进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关于贸易战,将具体如何影响我们的经济?

申万证券的分析师李一民认为,“6.15”500亿美元征税计划和“7.10”2000亿美元征税计划的合计加税将对中国GDP的影响在0.38%左右。

但如果贸易战全面化,中国对美近50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全部加征25%关税的话,届时总影响额可能将达到14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GDP占比达1.1%,以当前GDP6.9%增速来看,将下降至5.8%以下。

届时后果将非常严重,甚至拖累中国从高速发展国家成为中速发展国家。

因此为了迎接好这一波贸易战,一方面我们决不能轻易向美国妥协,绝不做被掐在手里的软柿子,否则只会散失更多的权益。

另外也好做好准备中国GDP可能会因此而下滑的事实,既然出口要凉凉,消费内需也已到一定瓶颈,如果国家想保住GDP的增速,接下来大概率会发力投资基建领域。

当然要投资,政府就需要举债,政府举债要还就只能靠印钱,印钱最后就是让老百姓买单,所以我们也要担心钱袋子被稀释的风险,但长痛不如短痛,挺过这一波,市场风险才能得以释放。

目前A股的下跌预期已经表现的非常充分甚至超前,但短期仍然看不到太多机会,我们当下最好的投资策略,就是进行多批次资金建仓权益市场,保证自己的成本处在低位,或者持有货基或短债观察后市的政策变化,随时准备入市,对于小白而言,显然前者更容易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