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電腦和手機這兩種高效率的工具對於人們來說,已經在生活中具有了不可分割的聯繫,並且二者的使用頻率都已經超過了其他的數碼產品,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娛樂都需要這些器具的輔助,電子化的趨勢已經在各行各業發生,而且其進度和速度都是超越了以往的,不過在功能實現方面,手機和電腦有很多時候都是能夠同步達成的,比如進行翻譯操作,使用的軟件也基本都是相同的,區別就在於手機使用的是單獨的端口軟件,而電腦則直接通過網頁或者也可以安裝對應的軟件來進行操作,那麼在這樣的過程中,又存在著怎樣的差異呢?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首先電腦本身作為出現更早的工具產品,在性能上經過了多次的迭代,而且從體積上能夠容納更多的配件和硬件設備,所以在總體的使用便利程度還有響應速度上都是更加具有優勢的,這一點是手機無論如何也比較不了的,雖然從智能手機出現以來,手機市場也經過了多次的變遷和技術進步,但是和電腦市場比起來其綜合能力性能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畢竟移動市場受限於產品體積還有總體的容量大小,需要更為精細化的調整才能夠達成相同的使用效果。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比如通過相同的軟件來進行說明,文檔操作的過程,在手機和電腦上都能夠進行操作,但是二者的針對市場是完全不同的,辦公軟件在大屏幕上進行操作修改絕對是更加便利的,而且很多需要快捷鍵盤的操作也只能通過電腦來完成,雖然手機也能夠外接鍵盤鼠標進行文件處理,但是面對著過小的視窗又怎能舒暢的完成整個過程呢?所以手機上的文檔處理軟件,更多的只是為了檢驗或者說是瀏覽內容而使用的,雖然功能上和PC端並沒有差異,但是為了配合手指觸摸操作,還是進行了更多的優化,而且除非在緊急並且沒有其他設備替代的情況下,否則一般不會直接使用手機進行幻燈片或者表格文檔等內容的修改調整的。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通過這一方面的比對我們就能夠看出,在一些領域,手機是無法完全替代電腦的功能的,至少在現在輸入設備每一偶繼續進行升級換代,而且操作界面不能夠根據人的需要進行調整的情況下,還是無法做到直接的全平臺通用。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但是手機在功能上的全面性則是電腦無法比較的,雖然電腦可以更加快速的處理已有的文件,但是在移動性能和便捷操作上,還是不如體積小巧的手機,尤其是對於一些新媒體的操作方式來說,手機直接能夠進行拍攝還有簡單的文字編輯工作,通過自媒體平臺直接就能夠發佈內容,但是傳統媒體則需要現場拍攝並且組稿之後將內容發回到後方進行編輯,然後在當日晚些時候或者是次日才能夠進行播報,這時候通過手機網絡相同內容的信息或許已經傳遍了全國都說不定,所以論及時效性而不完全看中效率的時候,手機能夠更為簡便的完成操作。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通過對於市場的調查能夠發現,手機在軟件應用上要更加簡潔,同時實現的功能更加多樣,不過在智能手機軟件剛剛興起的時候,其軟件體積要更小一些,並且更加適合於手機端進行操作,現在的手機端信息內容和軟件載體都已經擴容到了和PC端差不多的大小,所以直接進行編輯操作反而會具有一定的不便性,並且,要相對於圖文內容進行細緻的編輯修改,還是應該在電腦端進行操作,畢竟圖片的參數還有細節修改,包括畫面的調整,裁剪等操作細節,都要以電腦端為主才能夠順利完成。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就比如微信的公眾號內容推送,其主體還是需要從電腦上進行編輯之後才能夠保存,手機端只有單純的查閱瀏覽和發送功能,因此這兩種工具現在還不能夠完全的相互替代,它們共同完成的還只是相互的功能配合,畢竟在沒有更加先進化的媒介模式出現的時候,現有的工具載體只能以這種形式實現我們的需求,移動端通過手機操作,而細節化的細緻處理,則依靠電腦來完成,這樣的分工合作也是目前所能夠達到的最高水準。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目前來說,手機的性能提升已經到了一個天花板的階段,功耗的平衡還有整體功能的整合似乎再難以有所發展,畢竟從設計角度來說內部空間的運用已經達到了極致,除非芯片技術或者是電子元件能夠進一步的微縮,才能夠滿足在對應的空間內部繼續拓展功能,而電腦市場同樣面對著這樣的問題,處理器的性能每年都在迭代更新,但是對於真正高端化的軟件操作,仍舊需要散熱設備予以配合,在沒有新的材料作為芯片載體的情況下,發熱始終會成為限制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且通過產品的更新換代,這一點並不能夠完全解決,每次都是以軟性的方式提升散熱性能來滿足功耗的升級,始終不是長久的辦法。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還無法完全做到讓手機和電腦直接找到替代的產品或者硬件,所以這種軟性結合的方式還必須使用下去,但是當二者的性能都走到了頂點的時候,也就到了技術市場需要真正的變革來改頭換面的時候了,人的想象力往往是能夠突破限制的,現在在現有的規制下,很難推陳出新,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困境出現,才能夠催生技術的再次進步。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不過這種進步到底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實現,現在我們還無法猜測,代替電腦的光腦技術,還仍舊停留在幻想的階段,沒有新興科技的支撐,就無法將這種幻想變為現實,所以未來的媒介交互會以什麼樣的狀態完成,非常值得期待,畢竟這對於生活還有社會,都將是非常巨大的變革。

為什麼同樣的功能手機能代替電腦,二者操作各異,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