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扶貧樣本:打通城市通向農村的回家路」

車窗外的風景飛逝而過。對於外出打工的“90後”小許,回家的路既熟悉又陌生。小許上一次回家時,魚咀村還是一片破敗景象,如今這個位於廣東省英德市的小村莊正在發生鉅變。

2017年10月,碧桂園集團來到魚咀村,以發展鄉村特色旅遊為主線,充分挖掘魚咀村現存歷史古蹟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鄉村產業注入活力。

一直以來,魚咀村就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由於常受洪澇等災害影響,人口流失和空心化較為嚴重。如今,這個小村莊正在發生著鉅變。“家鄉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很多村民都想回來創業。”一位村民說。

魚咀村只是碧桂園集團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一個案例。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兼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主任李靜透露,截至目前,碧桂園集團已經累計捐贈超過42億元,在全國結對幫扶9省14縣3747個村,惠及33.6萬人。

9月13日,在第十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上,碧桂園集團董事會副主席楊惠妍憑藉在慈善領域的突出貢獻,被授予第十屆“中華慈善獎”個人獎。至今,楊惠妍和父親楊國強以及碧桂園集團先後共8次榮獲“中華慈善獎”等榮譽。2015年,楊國強還因在教育扶貧中的傑出貢獻被授予“中國消除貧困獎”。2016年,楊國強又被授予首屆“全國脫貧攻堅獎”。

日前,《中國建設報•高質量發展》實地走訪了碧桂園集團在廣東省清遠市的多個扶貧村,深度調研碧桂園集團的扶貧邏輯。

碧桂園扶貧樣本:打通城市通向農村的回家路”

碧桂園集團扶貧小組在河頭村幫扶村民種植的桑芽菜大棚

貧困鄉村展新貌

“以前,下了高速路,要轉乘巴士才能進村,再走一段蜿蜒泥濘的小路才能到家;如今,汽車能直接開到家門口。以前,路邊的野草有一人高、垃圾堆到處都是,一到雨季寸步難行;現在,路邊一排路燈筆直挺立,街道和民房也粉刷一新,沿路的種植大棚連成了片……”看到家鄉的變化,小許興奮地說道。

一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死氣沉沉,產業傳統且落後、基礎設施不足、人口流失嚴重。特別是2013年該村遭遇洪水災害後,很多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基本都是老幼婦孺和病殘人員。數據顯示,多年來,魚咀村集體經濟收入微薄。2015年僅有2.6萬元,對於一個5000多人口的村子就是杯水車薪。

除了貧困村,魚咀村還有另一個身份——商貿古鎮。魚咀村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是古浛洭13個子商埠之一,商鋪百餘家,多以鐵匠居多,故有“打鐵村”之稱。在這個有著800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落裡,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古城牆、古碼頭、古井、古樹、古碑和古街、古鋪。

去年10月,碧桂園集團來到魚咀村,並結合當地的產業現狀與問題制定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即:立足實際、抓準項目,規模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結合古村落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發展鄉村旅遊,促進村民增產增收。在此基礎上,碧桂園集團充分發掘魚咀村的自然資源稟賦,明確採用“商貿碼頭+古商業街區+蠶文化展示+打鐵文化”的模式打造古商貿碼頭文化記憶小鎮。如今,各個設計板塊正在有序推進,酒店、商業街等旅遊業態已具雛形。

除了魚咀村,附近的河頭村也正在“涅槃重生”。結合當地九龍小鎮的旅遊景點區位,在碧桂園集團的幫扶下,河頭村計劃打造民宿、農家樂、文化商業街等業態,街道、文化廣場、停車場等配套基礎設施的修建一併提上日程,並將村裡的舊屋和危房修繕一新。如今,村民家家戶戶種起了桑芽菜。老農戶晨起採摘,年輕人則到桑芽菜加工廠工作。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這個古村落裡落地生根。放眼望去,遠處的喀斯特山丘一片蔥蘢,田野裡整齊連片的桑芽菜種植園一片生機。

碧桂園扶貧樣本:打通城市通向農村的回家路”

貧困學子許俊煌(右一)從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畢業後就立即加入到清遠市連樟村的精準扶貧工作中

薪火相傳扶貧人

扶貧重在項目落地。在幫扶點,有一批穿梭在鄉間田野、村民家中和工廠之間的年輕人,他們就是碧桂園集團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事業的主力軍。

廣東的7月,炎熱如火。碧桂園集團駐河頭村扶貧小組負責人潘定國查看完在建的民宿工地和正在修繕的舊屋又來到忙碌的桑芽菜加工廠。“近期生意如何?銷量有增加嗎?還有哪些難處?”潘定國一邊詢問情況一邊給村民吃下“定心丸”,“你們放心,碧桂園正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後我們會幫助你們打通銷售渠道。”

扶貧村也經常有人來參觀。面對參觀者,潘定國信心十足地介紹道:“這一片將建成特色商業街。和村民商量後,那一片將建成民宿,村民可以參與分紅、共同經營……”河頭村的未來早已深深刻在他的腦海中。

潘定國來自蘇北農村,貧困的重壓和父母的離異一度讓他失去逐夢的勇氣。但他也是幸運的。2003年6月,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國華紀念中學面向全國招生,貧困、有志、優秀學子可三年全免費就讀,優秀人才還有機會獲得獎學金繼續升學。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2002年8月,當楊國強寫下題為《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建校緣起並拿出近一半的私人財產創辦國華紀念中學時,就註定許多像潘定國一樣的學子的命運將會改變。

2006年,從國華紀念中學畢業時,潘定國立誓要有所作為,為改變中國貧困地區的面貌而貢獻力量。大學畢業後,他時刻銘記“國華學子當以奉獻社會為最終追求”的使命,參加為期兩年的廣東省“三支一扶”到英德市支教。之後,他又加入中國扶貧基金會,奔赴四川、雲南等地震災區參加緊急救援行動,還參與了海地颶風、朝鮮水災等國際人道救援任務。

回望往事,潘定國感慨:“我很慶幸遇到了碧桂園集團和楊國強叔叔。不僅資助我完成了學業,更教會我去感恩社會、回報祖國。”

扶貧首扶智。除了國華紀念中學,楊國強還陸續創立了全國惟一對貧困生全免費的大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免費培訓農村籍退伍軍人的學校——國良職業培訓學校等。

調研期間,《中國建設報•高質量發展》發現,許許多多蒙受碧桂園教育公益恩澤的幸運兒們如今正在反哺社會。駐魚咀村的英德市碧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項目專員宋旭、駐連樟村的碧桂園扶貧專員許俊煌都畢業於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當得知魚咀村的民宿酒店即將開業時,為更好地培養專業服務型人才,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老師一行來到村裡考察調研。

碧桂園扶貧樣本:打通城市通向農村的回家路”

河頭村村民在採摘桑芽菜

全產業鏈扶貧新模式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除了幫助貧困學生改寫命運,楊國強不斷探索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路徑。

2010年,楊國強選定英德市樹山村作為碧桂園“綠色產業扶貧”的第一個探索點,按照“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扶貧理念,將企業和樹山村的優勢結合起來,並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綠色產業。經過八年探索,碧桂園產業扶貧逐漸形成市場化機制。截止到今年5月,樹山村的產出已超過2300萬元,村民實際獲益1200多萬元,農戶戶均增收達7萬元。

碧桂園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20多年來,碧桂園始終是新型城鎮化的身體力行者,如今又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列入主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深度參與者和精準脫貧的踐行者。下一步,在自治區、市、縣政府的支持下,碧桂園集團將結合全產業鏈覆蓋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充分發掘各貧困縣的優勢,探索出一條“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脫貧奔小康之路。

全產業鏈覆蓋的資源優勢讓碧桂園集團這家民營企業能夠充分發揮全集團產業和人才的優勢,最大程度集結社會力量共同助力扶貧工作。碧桂園集團聯動新零售——鳳凰優選開展兩種模式的產業扶貧,讓貧困戶有機會靠自己的雙手自立自強。一是通過門店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的銷售,以消費扶貧帶動脫貧。二是提供就業崗位給建檔立卡貧困戶。據統計,全國9省14縣的420家門店可提供就業崗位840個。

此外,碧桂園集團還結合現代農業,探索綠色產業扶貧,發展苗木種植產業。同時,聯動現代農業公司打造特色智慧型現代農業園區,充分挖掘和發揮幫扶縣的資源稟賦,推動“一村一品”和“一縣一業”。

據李靜介紹,1997年開始,碧桂園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探索扶貧道路,形成黨建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六大精準扶貧創新模式。為了更好地助推鄉村振興,碧桂園集團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搭建了建檔立卡數據庫、產業資源庫、動態就業崗位庫和智庫“四庫”。

“既然要做扶貧,就要盡全力把它做成事業。在前期規劃和投入時,我們就非常注重後期的運營管理和可持續發展。”作為碧桂園集團扶貧事業的一員,潘定國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當有一天我們離開,能為村子留下什麼?”

“如果有一天不想出去打工了,能在自己家門口創業,就是幸福。”小許的話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