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期齊魯大講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德順暢談人生信仰

9月2日,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做客第163期齊魯大講壇,主講“無神論與唯物史觀”,從人的信仰談起,剖析兩種基本信仰類型及其根基,進而詳析唯物史觀根基,並就科學對待信仰和宗教進行深入解讀。山東師範大學教授主持講座。

李德順認為,價值觀念和人的知識、學問、理論不是一回事,它不是由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體系構成的,而是由信念、信仰和理想的體系構成的。信念就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抱有堅定信任的心理狀態。人的信念也非常多,但是把所有信念歸結到一點,認為世界上一切事到底是怎麼造成的,是誰決定的,到底聽誰的,對於這樣的根底的思考和信任信念,就是信仰。

李德順指出,“所以人類的信仰往往越是在知識不到的地方,越顯出它的作用。”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仰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按照唯物主義和科學的精神,用世界本身來說明世界,而不是去找世界之外的因素來說明世界,稱為“無神論”;另一類認為世界本身和人本身都沒辦法回答問題,只有尋求在世界之外的萬能的最高的終極的神秘力量,一切都用它來解釋,由它來安排,此即“有神論”。中國自古以來的人本主義信仰相對超前。從周易開始,就表明中國人信仰天地,特別是天。人們把人所能想到的一切最有力量、最聰明、最高尚的東西,都用天來代表。所以中國自古喜歡拿天地做根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都是按天和地的品格來要求人自己,執行人自己的權利和責任。 李德順說,古人還悟出個道理,天的眼睛就是通過老百姓的眼睛看,天的耳朵就是通過老百姓的耳朵聽。天其實就是人,而且就是所有的老百姓的人心。從信仰角度來講,這樣的說法實際是很先進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有了自己以人為本的信仰風格。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歷史唯物主義本身產生於信仰科學,信仰知識,信仰真理,本質上也就是信仰人和人自己的努力。相信人通過自己不斷努力,可以掌握自己,並把未知變成已知。

李德順還就信仰與教育、信仰與民主法治作了分析與論述。會上與聽眾作了互動。

齊魯大講壇由山東省社科聯、山東大學、齊魯晚報、山東博物館聯合主辦,以“搭建思想平臺、共享精神財富”為宗旨,每期邀請一位嘉賓擔任主講。大講壇堅持公益性原則,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