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

《影像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

曾璜 (影易時代供人民攝影 特稿)

經過了市場規劃的知名攝影家,將擁有少則數百萬,多則幾千萬,甚至出現了擁有過億影像藝術品金融資產的攝影家,會不會價格虛高,有沒有泡沫?影像會不會成為擊鼓傳花的“龐式騙局”?

判斷一件金融產品是否為“龐式騙局”最重要的指標,是其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如果價格遠遠高於價值,則可列為“龐式騙局”,如其價格低於(或等於)價值,沒有泡沫。

價值是決定一件影像藝術品價格的最重要的因素,但藝術品是一個很特別的商品,同一件藏品,對不同的人,價值常常大不一樣。這樣是為什麼在市場上,總有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來收藏一件藝術品的誘因。本人就曾親歷過一個案例:華辰影像上拍一本民國鼓浪嶼的相冊,30張照片,底價2萬元,我按鼓浪嶼攝影畫廊舉辦一個展覽的預算三萬元參與競拍,但一直舉到4萬元,還有很強勁的競爭對手。據事後瞭解,勝出者原打算在30萬的價位收藏這本相冊,用於他們在鼓浪嶼投資開發的項目。同一件藏品,對不同的藏家有不同的價值,反映在價格上就會有很大的差別

目前中國攝影史上重要的藝術品的價位,大多數都處於價格遠低於價值的價位。例如,十九世紀10英寸蛋白照片的價位多數低於萬元人民幣,而國外同類藏品的價格為30,000元人民幣以上。造成這種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沒有攝影收藏的歷史和文化,沒有國家攝影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收藏體系。

菲利斯·比託(Felice Beato)作品在市場上的表現,很好地解釋了影像藝術品的價值的變化如何導致其價格的變化。比託是世界攝影史上第一批著名戰地攝影師,也是最早來亞洲和中國拍攝的攝影家之一。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的隨軍攝影師,比託於1860年拍攝下中國最早的戰地影像和長卷照片。中國早期攝影史上不少最著名的照片,如大沽口炮臺、第一張北京城全景照片以及完全焚燬前的圓明園這些名作都出自比託。

在影像藝術品拍賣尚未出現在中國的本世紀初,比託10英寸的原版蛋白照片的市場價格常常就是三、二千元人民幣。美國蓋蒂攝影博物館作為國際上最重要的攝影收藏研究機構之一,收藏有一些比託的原版照片。他們舉辦“菲利斯·比託:東行路上的攝影師”(Felice Beato:A Photographer on the Eastern Road)的展覽,將比託的攝影成就從歐洲和亞洲擴展到全球。展覽前,蓋蒂博物館在全世界找尋購買比託的原作,導致了其原作價格的飆升。2008年北京瀚海上拍比託的“通州塔”,起拍價就是8萬元。2012年保利秋拍更是給出了10萬元的起拍底價。2013年英國蘇富比上拍一組27張比託原版照片,估價為10-20萬英鎊,中國藏家經過激烈的競拍,最後以21.85萬英鎊(當時約合人民幣210萬元)拍下該藏品,平均每張人民幣7萬多元。藏家薛蠻子認為,這次拍賣在英國舉捶,因語言障礙和參拍手續繁瑣,有很多感興趣的中國人沒有參與,不然價格可能會上漲50 %。

僅幾個月後,2013年11月華辰影像拍賣第1020號藏品“塘沽炮臺全景”以20萬交易,第1021號藏品“大沽口北炮臺全景”以11.5萬的價位交易。2016年華辰影像秋拍,包含比託57張原版蛋白照片的相冊的底價就高達到500萬人民幣,平均每張原版照片9萬多元。考慮到包括中國美術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些頂級的機構都還沒有比託作品的收藏,且比託照片的存世量不大,可以預計其市場價格還會出現一定的漲幅。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比託照片由於“物以稀為貴”,其定價權不在市場,是由藏家說了算。

中國目前還沒有一本完整的中國攝影史,所有的世界攝影史也都沒有中國攝影的發展脈絡,這個狀況給收藏和投資早期中國攝影藝術品一個商機。一來早期中國影像史上的重要代表作的價位都還處於價格窪地,尚沒有被炒作,與國際市場上同類藝術品的價位低了3-5倍,價格遠低於價值,是投資和投機的市場窪地。二來由於科技,經濟,戰亂等諸多因素,導致早期中國影像藝術品的存世量較少,具有較高的投資炒作的可能性。在過去幾年間,已出現了數位先行入市,投入超過億元的藏家。

分析新出現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市場大數據,投資皮埃爾• 約瑟夫• 羅西耶(Pierre Joseph Rossier,1829-1897),路易斯·李格朗(Louis Legrand,1820-?)、米爾頓·米勒(Milton Miller)、阿芳、托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1841-1898)、威廉·桑德斯(William Thomas Saunders,1832-1892),同興、山本贊七郎等數十位名家,都可能獲取不錯的財富回報。因為,當這批作品將隨著中國攝影發展脈絡進入世界攝影史,其價值將得到較大的提升,隨後就是其市場價格的上漲。(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