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收拾辛亥年的复杂局面——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营纷起响应,攻占凤凰山、蛇山等要地。11日天明,起义军攻克总督署,占领武昌全城。同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被推为都督。12日,起义军克复汉阳、汉口。这便是辛亥武昌起义。之后,湖南、陕西等省纷纷起来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谁来收拾辛亥年的复杂局面——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

武昌起义中,身为湖北新军协统的黎元洪本应该成为革命者的刀下之鬼,为何却被推为大都督?袁世凯复出后,凭借北洋军队的战斗力,本可以一举拿下武汉,进而摧毁盘踞在南方的革命党,救大清王朝大厦之将倾,他为什么下令停止进攻?他心目中的中国政治版图是什么样的呢?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出卖铁路修筑权。6月,四川成立保路运动同志会,在和平请愿遭到镇压后,保路运动演变成反清武装斗争。9月2日,清政府派川汉、粤汉铁路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乘武昌清军兵力空虚,在军事总指挥蒋翊武、参谋长孙武的领导下,策动武装起义。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

这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到了革命党的面前:指挥起义的首领如孙武、刘公等人的资历都太浅,不能服众,在关键时刻不能掌控局面;有声望的革命首领如宋教仁、黄兴等人又远在外地,鞭长莫及。一时间,革命士兵几乎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谁来收拾辛亥年的复杂局面——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黎元洪

黎元洪在武汉乃至湖北有着崇高的威信,不但才智过人、思想开明,而且宅心仁厚,能够被革命党内各方所接受。革命党人决定由他出任军政府的都督。

而此时的黎元洪正躲在幕友刘文吉家中,惶惶不可终日。当革命党找到他并请他出面时,黎元洪十分害怕,起初不愿接受,最后半推半就地当上了湖北军政府临时大都督。

最开始,在革命军的眼中,选择黎元洪不过是权宜之计,请他当大都督,只是借他的声望方便行事而已。10月15日,武昌首义后的第五天,革命党人通过了《武昌军政府组织条例》,它规定:都督是唯一的领导人,军事和民事都由都督统辖。从此,湖北的军政权力开始向黎元洪手中转移,傀儡摇身变成了真大王!

历史上,人们往往认为黎元洪的上位是南北权力博弈的结果,不过是个“傀儡总统”“受气总统”。事实上,黎元洪是个有着宽广胸襟的北洋政治精英,他不仅支持新党、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拒绝王封,而且为官清廉,平易近人,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赢得广大士兵的爱戴。治政方面,平衡各方,包容异见,尤其是在“府院之争”中,能把握时局,急流勇退;治军方面,宽严适度,以身作则。他在武汉首倡“军民分治”,开创了民国党政分开、军政分开的先河;他率先实行“省长制”,在大总统位上两次提出“废督裁兵”等依法治国主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黎元洪晚年致力于兴办实业,成为盛极一时的富豪,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6月,黎元洪病重期间仍关注当时风云际会的政局,专门留下遗嘱以通电方式发表,其中包括:从速召集国民大会,解决时局纠纷;实行垦殖政策,化兵为农工,勿使其流离失所;振兴实业,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利;革命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劳永逸,俾国民得以早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早定政治方针与教育宗旨;民元以来,凡无抵触国体之创制,均应一律保持,请勿轻议纷更;和平统一,利国富民。

就在黎元洪起草遗嘱的两天前,他家所养的两只孔雀死了一只。两天后, 65岁的黎元洪在寓所走完了最后的人生之路。凑巧的是,另一只孔雀也于同一天突然死去,次日凌晨消息传到天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成重伤,后不治而死。这些都是后话。

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清王朝岌岌可危。由于南方新军大部分都倒向革命,清廷把希望寄托在北洋军身上。清政府急令冯国璋率北洋军南下镇压。冯国璋南下途中,先到彰德秘密会见在此已经归隐近三年的袁世凯,请示主意。袁世凯告之以“慢慢走,等着瞧”六字秘诀。冯国璋心领神会,北洋军停留在信阳和孝感之间,不认真执行清廷发布的进攻汉口的命令,行动非常缓慢。

此时,武昌前线清军军事连续失利,而各省接连宣布独立,清政府感到情势日渐不稳。奕劻、那桐、徐世昌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以挽救清廷危局。同时,西方列强也向朝廷施压,希望起用袁世凯。

清政府终于被迫答应袁世凯提出的六项条件,先后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钦差大臣、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又重新掌握了军政大权。

袁世凯一上任,就亲自去武汉督战。11月1日,他抵达湖北孝感,当日,冯国璋即攻占汉口。正当冯国璋计划一鼓作气攻下武汉时,袁世凯却命令各军停止前进,派刘承恩和蔡廷干到武汉和革命党议和。由于双方在立宪和共和上分歧太大,第一次接触即以失败告终。

11月17日,冯国璋向李纯下达进攻汉阳的命令。27日下午,攻克汉阳。汉口、汉阳得手后,冯国璋欲乘胜渡江,攻取武昌,又被袁世凯制止。

其实,袁世凯的真正目的是:一方面集中兵力给予南方革命党以打击,造成军事压力,迫使南方革命势力让步;另一方面,向清廷显示他有力量平定战乱,增加清廷对北洋军的信心及依赖度。

在各国领事的居间调停下,12月1日,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2日,独立各省的代表共39人集中南京,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实行总统共和制。

12月6日,隆裕太后发懿旨,摄政王载沣退归藩邸,不再预政。12月7日,再颁懿旨,任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并“由该大臣委托代表人驰赴南方,切实讨论,以定大局”。

“南北和谈”自1911年12月17日始,至1912年2月5日以“优待清室条件”确定为止,历时近50天,过程异常艰难和曲折。在南北双方经过国体之争,选择了共和制之后,又达成“谁先让清帝退位,即举谁为大总统”的协议。就在和谈的结果正朝着双方都能接受的目标靠近时,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和谈也由此发生转折。

由于黎元洪、黄兴等和袁世凯已达成协议,一旦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拥立其为大总统。因此,袁世凯对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大为光火,遂以唐绍仪与南方代表“会议各条约,未先与本大臣商明,遽行签订,本大臣以其中有必须声明及碍难实行各节”为由,迫使唐绍仪辞职。袁世凯一面直接与南方总代表伍廷芳交涉,一面令北洋将领联名通电,称“不惜以干戈相见”,“誓不承认”中华共和制度,给革命党施压。

谁来收拾辛亥年的复杂局面——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孙中山的革命党打不过袁世凯的北洋系,这一点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心知肚明。

孙中山审时度势后给袁世凯答复:“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则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保证只要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将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给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隆裕皇太后及摄政王载沣宣布清宣统帝退位。2月13日,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共和。同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经过迁都之争和京保津兵变,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孙中山公布了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是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孙中山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后,于4月1日,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存在了20多天的同时有两个临时总统的政局也正式结束。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继续进行军事改革,调整军事机构、更新军队编制。为了进一步培养军事人才,他指令陆军部于1912年7月初建立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3年8月停办,毕业学员共计6523人。蒋介石、陈诚、白崇禧、张治中、蒋光鼐、蔡廷锴、傅作义等一大批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均为该校毕业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