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殺關羽後爲何要向曹操稱臣?

解偉成


這是三國博弈的常識。

而孫權其人是一個謹慎小心、沒有安全感、天生帝王權術的人。

孫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吳國的利益,包括擊殺關羽和向曹操稱臣。



孫權擊殺關羽是因為蜀漢勢力強大起來,如果關羽再佔領了襄樊,那麼蜀漢的勢力就一而再的強大起來,就有威脅東吳的能力,孫權感受到了威脅。維持蜀吳兩國同盟的先決條件是:魏強,蜀吳弱。這是三國平衡的條件,一旦這個條件被打破,三國的勢力將重新組合,這是國與國的利益關係,與私人恩怨無關。

孫權感受到的威脅來自長江中上游,蜀漢佔據了益州及荊州,整個長江中上游都在蜀漢手中,而劉備自赤壁之後僅有荊州四郡之地,實力太弱小,對孫權形不成威協,起碼孫權是這樣認為的,而蜀漢的勢力越發展,孫權感受到的威脅越大,蜀漢勢力的強大與孫權感受的威脅成反比。



所以蜀漢越強大,孫權越不安,在關羽攻襄樊這個臨界點,孫權忍受不了終於出手,這只是時間問題,擊殺關羽只是孫權國策戰略中的一環。

而環環相扣的是,殺了關羽,必須要緩和與曹魏的關係,孫權再自信也明白,東吳不能兩線作戰,必須打一方,和一方,而向曹魏稱臣就是孫權向曹魏求和,只可惜曹丕不是曹操,千裁難逢的統一機會居然不利用,如此說來,論權謀,曹丕不如孫權。

曹丕相信了孫權,要知道孫權可完全是為了東吳的國之利益,並非真心臣服。而擊殺關羽帶來的夷陵之戰,自劉備戰敗,曹丕作壁上觀,孫權的威脅解除,目的達到,孫權臣服曹魏的唯一目的就是:蜀漢伐吳,使魏不會乘火打劫東吳,避免兩線作戰。



孫權目的達到後,馬上對曹魏變臉,拒絕曹魏送兒子到魏當人質的要求,曹丕才知道上當,機會稍縱即失,曹丕大怒,發兵攻吳,而此時僅僅是魏與吳開戰,而蜀漢夷陵大敗後再也無力進攻。

孫權變臉如此之快,完全是因為政治需要,和個人恩怨無關。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完成任務。孫權當時派遣呂蒙偷襲荊州,是已經與曹操秘密結盟了的。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敗曹仁,威震華夏,連曹操都想遷都了。孫權這邊,由於劉備遲遲不還荊州,吳國上下意見很大,而且關羽多次傲慢無禮(“虎女豈能嫁犬子?”)得罪了吳國。此時曹操與孫權秘密聯合,關羽受到徐晃與呂蒙的夾擊才敗亡。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就約等於漢朝正統朝廷,孫權是地方實力派,因此,孫權殺死了“反賊”關羽,自然為了述職,要報告呈送戰果。

第二,轉移矛盾。關羽是劉備的弟弟,殺了關羽就是得罪了劉備。當時的孫權並不是三國最強大的,他也怕劉備、曹操聯合。他只想要回荊州,不想得罪劉備。但是關羽已經殺了,把人頭送給曹操的話,就可以表示是曹操讓我殺關羽的,我這是執行曹操的命令,借現在法律上說屬於“職務行為,行為人不負責任,由行為人所在的單位承擔法律責任”,因此由漢朝朝廷(曹操)負責。這樣一來可以讓劉備去恨曹操,找曹操報仇。


史學夾Louis


因為孫權是個政治水平非常高的人,他在殺關羽的時候就已經預見到最壞的結果,那就是劉備的傾巢復仇。孫權無論如何是不能扛住曹劉兩面夾擊的,所以先以稱臣穩住曹丕,然後再對抗劉備。所謂轉移矛盾純粹小說家言,換你想想你會被轉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