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iPhone还是YOTA,用户体验都是功能选择的唯一准则

无论iPhone还是YOTA,用户体验都是功能选择的唯一准则

前段时间,作为俄罗斯「国礼」的YOTA3 亮相金砖国家峰会,让这个手机圈中名内不见经传的中俄混血品牌着实风光了一回。毕竟,不是每个厂商都有机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露脸的。

之所以能作为「国礼」,除了血统之外,另一大原因还在于YOTA3的独特定位——双屏阅读手机,屏幕正面为5.5寸1080p的三星AMOLED屏,背面为5.2英寸720p电子墨水屏,最大特色是在电子墨水屏实现阅读功能,体验明显优于正面AMOLED屏,这相当于 YOTA3 是「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的结合体。

不过,也正是因为其独特之处,在YOTA3将「投射」功能升级为「直通」功能后,遭遇了部分老粉丝不理解甚至吐槽。

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案例,一方面说明用户还是很重视手机的功能的覆盖度的,另一方面也重点谈的一个话题——无论是 iPhone 还是YOTA,抑或其他数码产品,用户体验都是功能选择的唯一准则。失去了用户体验,无论多花哨的功能都是鸡肋。

无论iPhone还是YOTA,用户体验都是功能选择的唯一准则

先说说iPhone,早期的数码玩家都有所了解,2007第一代iPhone发布时几乎是个半成品,最大的槽点其实是应用环境的封闭,用户买到手后发现除了手机的基础功能,绝大多数内容获取都要去safari浏览器上完成,但无非也就是看看网页等,当年乔布斯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不允许一切外部app进入iOS系统,要知道,同时代塞班S60/S90与WM系统都可以在外部安装应用,所以这也导致了第一代iPhone在业界评价两极分化,甚至不少人都不看好后续发展,认为其太过封闭。

真正的变革来自于第二代iPhone 即 iPhone 3g时代的App Store,应用商店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这被认为是苹果实现软硬一体化生态的里程碑,后续苹果陆续则推出了最为成功的 iPhone 4 等产品,正是这几年的进化,让 iPhone 在消费电子史上确立了不可动摇地位。

不妨回想一下,如果第一代的「半成品」iPhone 直接上线App Store,在没有开发者管理经验与APP开发规范、乃至硬件本身就相对「脆弱」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会是个失败的尝试,甚至还会严重影响后续 iOS 与 iPhone 的更新迭代。

可以说,第一代 iPhone 是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体验的条件下,适当的舍弃了创新性功能,才有了iPhone的辉煌。

回到YOTA的问题,先说说起因,YOTA的前两代产品也都是前后双屏,但有个特殊功能「投射」——即用户可以把正面 LED 屏的任何内容(包括视频、游戏等)直接投到背面的电子墨水屏;在YOTA3上,技术团队将这个功能升级为了「直通」—— 即可以把十几个阅读为主的App一键映射到墨水屏,区别于「投射」的是,直通摒弃了包括视频、拍摄、游戏等在电子墨水屏上体验不佳的应用,但优化了文字阅读为主(包括微信)映射的效率,一键直达。

事实上,如同第一代iPhone的封闭App一样,是个非常顺应用户体验的升级—— 比起增加功能,适当的舍弃反而更能提升效率与体验,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要知道,电子墨水屏的特色就是长时间阅读不闪烁不伤眼,节能并大幅增加续航时间,但弊病也是因为其成像的特殊原理,在呈现视频以及高帧率画面(如游戏)时非常孱弱,非 YOTA用户可以想象下, 用 Kindle Paperwhite 去玩王者荣耀、看球赛直播等,操作起来的感觉以及视觉效果会是个多么可怕的体验……另一方面,无差别的画面全部投射到墨水屏也会机器的整体性能下降,错误会操作让「小白」用户难以体会到墨水屏真正价值,甚至卡的怀疑人生,就好像同样几百万的价格,让法拉利跑车去山沟越野和让奔驰G系SUV跑圈纽北赛道一样,都等同于花钱自虐……

如何有效利用背面的电子墨水屏呢?官方其实就在引到用户最高效的使用「直通」功能,才是这款手机最「正确」的使用姿势,目前直通功能其实已经支持了QQ阅读、掌阅、咪咕阅读等多款阅读应用,微信这类国民应用也能使用,甚至可以一键直接进入微信收藏,便于阅读用户收藏的内容,这其实要比「正常」使用的微信更加便利,总体来看,直通讲究的是「0」步直达。

在YOTA团队看来,经过多次测试,直通比投射效率提升了25%,也规避了新手用户的错误操作等问题,未来直通功能还会增加QQ、微博这类用户量级大,阅读需求强的app覆盖。

直通的好处与是让用户快速上手「双屏阅读」,高效的完成阅读等操作,让正面与背面两块屏幕各司其职,同时也给了电子墨水屏未来的升级空间,如果说目前的「直通」还属于比较浅层次定制的话,相信在未来版本里可能还会加入更深度的定制,比如一键直达聚合虚拟书架等,把终端内容化繁为简,当然,这还要看YOTA后续的产品节奏。

其实除了iPhone、YOTA外,用户体验大于功能叠加的案例在消费产品里不胜枚举,上文说过,kindle作为最成功的电子书阅读器产品,其实一直是可以通过浏览器打开网页,乃至去刷微博,看微信的,但亚马逊官方几乎不提这点,也鲜有用户去这么做,因为大家都知道,电子书根本就不是干这个事儿的……「能不能做」与「能否做好」之间,隔着无数次迭代与升级,而鉴于电子墨水屏的特性,它的最佳定位永远都是高效率的沉浸式阅读。

无论iPhone还是YOTA,用户体验都是功能选择的唯一准则

特斯拉电动车在自动驾驶的研究上也一直处于相当高的水准,但公司层面从不主动宣传「自动驾驶」功能,更多的是强调人为干预下的「辅助驾驶」,事实上,无论上特斯拉还是谷歌的自动驾驶都基本可以在封闭路段上实现广义自动驾驶、自动跟车等功能,但在法律法规安全性达到临界值、用户有足够大的信心来承担未知后果之前,或许「自动驾驶」都不能摆上台面,同样,在保证用户体验(与法律法规要求)而进行取必要的舍余与肆意堆积功能之间,所有厂商都会选择前者。

一句话,用户体验是功能选择的唯一准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