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說實話,看見老謀子的《影》在豆瓣上拿到7.6這個分數,壹哥心裡很寬慰,尤其是在經受過《李茶的姑媽》的爛俗衝擊後。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關注我們的人都知道,關於《影》,壹哥已經寫過不止一篇文章。

我對老謀子,始終抱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終於看到成片真身的那天,等最後一個鏡頭孫儷盯著門外的側臉由驚慌變為沉穩,銀幕黑掉的時候,我突然鼻子有點酸。

倒不是因為片子好到催人淚下的程度。客觀講,《影》算不上張藝謀最好的作品,有《活著》和《金陵十三釵》這樣的珠玉在前,《影》甚至不能進入第一梯隊。

我被感動是因為,終於看到老謀子又做回了自己。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老謀子也許是中國捱罵最多的導演,這你不得不承認。

兩年前,《長城》作為當時中國投資最大的電影,其敗之慘,史無前例。

豆瓣4.9,全國痛罵不說,頂著1.6億美元製作成本(宣發費用更是不可計量),最終收穫不到兩億美元票房,《長城》居然成了奧斯卡頒獎禮歷史上第一個被嘲笑的中國電影。

2017年奧斯卡頒獎禮上,素來以嘴賤著稱的主持人“吉米·雞毛”按慣例調侃了一下老朋友馬特·達蒙,說馬特這次本來是可以有提名機會的,只可惜他跑去中國拍了一部大片。

“而據我所知,這片子賠了8000萬美元。”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讓好萊塢賠了8000萬美元,張藝謀被牢牢釘在了恥辱柱上。

那時的張藝謀該做何想呢?壹哥不知道,只知道這不是他的第一次。

時間往回撥7年,《三槍拍案驚奇》同樣讓張藝謀挨夠了罵。《三槍》有多爛呢?它的故事改編自科恩兄弟的成名作《血迷宮》,而科恩兄弟每次提起這個改編都沉默不語,面帶不明含義的微笑。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豆瓣上《三槍》被頂到最高的短評裡有一句話:“我願把一切髒話都獻給他”。

那時的張藝謀,又該作何想呢?

面如刀削的張藝謀總給人一種“老實人”的感覺。面對質疑,他總是沉默不語。

前一陣生育基金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還有人想起2014年交了700多萬超生罰款的張藝謀。當時的他也是一樣,什麼都沒說,默默把錢交了。

但是老實,不代表沒脾氣。

《長城》上映後,面對媒體提出的質疑,當時張藝謀是這麼說的:

“導演對電影的品質都有預判。比如《長城》,我其實早就對它有預判,因為它是一個爆米花電影。導演都不會想接爆米花電影,覺得砸招牌,我只是想試著拍一個好萊塢式的商業大片,去了解一下。”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請允許我翻譯一下這段話:“我知道自己拍的是爛片,但是沒辦法,我還是拍了。”

這已經是老實人張藝謀最大程度的自我申辯了。

這段話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王健林爸爸的萬達集團開疆拓土,收購了美國傳奇影業。收購後第一個動作就是要拍一部中美合資的“大片”,原本指定了一位好萊塢導演,沒想到該導演看完劇本後直接逃跑,甚至男主馬特·達蒙也一度退出。

後來不知怎麼的,拍這部片子的擔子落在了張藝謀頭上,馬特·達蒙也最終迴歸。這中間發生了什麼,老謀子從來沒有明說過。

壹哥大膽猜測,拍《長城》並不是他的本意。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三槍》也是一樣,當年老謀子的搭檔張偉平投資了幾乎張藝謀全部作品,後期兩個人在電影的市場性和藝術性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奧運會期間,張藝謀專注於開幕式排練,讓張偉平的公司沒有進項。奧運會結束後,張藝謀立馬投入了《金陵十三釵》的籌備中,但這樣優質的電影註定是耗時的。

所以為了短平快地拍一部電影變現,《三槍》誕生了。(注:這段故事來自作家周曉楓撰寫的人物傳記《宿命:孤獨張藝謀》)

而且因為張偉平和趙本山間的一段齟齬,片子裡大量啟用了趙家班的演員。而《三槍》的失敗,也成了張藝謀和張偉平“分手”的直接導火索。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熟悉張藝謀的影迷都會有這種感覺:張藝謀的電影和電影之間,為什麼質量差別會這麼大?

當然,任何外界因素都不能當做藝術水準的藉口,但是從上面的這些事裡我們似乎可以窺見張藝謀表面“老實”背後的真實性格:

他想拍的東西,會拍得很好看。不想拍的他也會拍,但質量就不好說了。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揹負著“國師”盛名,老謀子看上去位高,實際上受到了更多的鉗制。

他背後有多少《三槍》和《長城》這樣的無奈,誰都不知道。

其實張藝謀也會流露出對自己作品的好惡,方式是:他喜歡的作品,會聊得很多,他不喜歡的,會聊得很少——這是他唯一的反抗手段。

比如前面提到的《長城》,不管在什麼場合,他說來說去都是“想拍一部大片試試看”,很少提及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個空洞的故事。

而《影》就不一樣了。壹哥有幸參加過兩次《影》的發佈會,兩次見到張藝謀。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謀子對這個故事鍾情有加,特別愛聊。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影》發佈會上的張藝謀

從兩次發佈會的訪談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張藝謀選擇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少時最愛日本電影《影武者》,一直想拍一部替身題材的電影;

2013年看到朱蘇進的《三國·荊州》,對其中蘊含的戲劇衝突極感興趣,想拿來拍電影。而為了把自己多年的“替身情結”加進去,他甚至和朱蘇進較真,導致後者“拂袖而去”;

打磨劇本三年,籌備兩年。拍《影》,張藝謀用了全力。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有時候越大的人物越像小孩。對於《影》,張藝謀的話多到有點“喋喋不休”:一遍遍闡釋影的含義,講故事中蘊含的希臘悲劇色彩,解讀鄧超的兩個角色。

他的一句話讓壹哥印象極深:“《影》這部片子,講的是人性之影。”

任何參加過《影》發佈會的人都能明顯體會到,張藝謀是真的愛這個故事。

甚至為了打造出他心中的絕對中國風,他開發了一種非黑白色調、卻看上去是黑白畫面的拍攝方式。訂製的屏風和飄逸的水墨長袍,讓人恍惚間似乎穿越到了《英雄》的年代。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和《英雄》一樣,《影》也從零開始,重新開發出了一套美學系統出來。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而當年的《英雄》,後來一直被認為是張藝謀最被低估的作品。

對喜歡的東西,張藝謀是很倔的。

因為經常拍一些人海大場面,他一直被稱作是“團體操大師”,《長城》裡這種傾向被用到了極致。到了《影》,他似乎在刻意規避人海戰術,轉而將畫面縮小,大多數的故事都發生在宮廷之中,兩三人之間。

就算是最大的戰鬥場面,也不過是二十餘個死士對戰十餘個屋簷上的兵而已。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十面埋伏》也是一部讓張藝謀捱罵很多的電影,裡面的竹林戲特別出名。《影》也有竹林戲,張藝謀特別叮囑佈景的美術師馬光榮:

“千萬別弄成《十面埋伏》那樣的竹林。”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最終出來的效果,《影》的竹林和《十面埋伏》的,完全不是一種東西。

為了拍出想要的東西而刻意顛覆自己,這樣的張藝謀像是個孩子。

上次他下這樣的功夫,是在拍《金陵十三釵》的時候。為了拍出當年秦淮名妓的風韻,他光是訓練女演員的儀態就訓練了半年。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細心的你一定發現了,這篇文章並不算是《影》的影評。

畢竟關於這部電影的故事、表演和美術風格,網上已經有了一大堆解讀,壹哥不需要再去贅述。

《影》本身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最大的莫過於電影感不夠,留白太少。過多的解釋性臺詞,似乎是生怕觀眾看不懂,但也讓故事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但是壹哥看完《影》之後,真的能直觀感覺到:張藝謀是愛這部電影的,拍《影》,是他真心想做的事。

老謀子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

其實說到底,張藝謀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創作者。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脾氣,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同時他們都會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往往並不能完全如願。

甚至說,你的名氣越大,你的無奈就越多。

拍電影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我們沒法讓世界圍著自己轉,總有太多的壓力,太多的無奈,太多的不情願。但只要有一次能夠痛痛快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是幸運的。

所以,我最欣慰的並不是看到《影》終於替張藝謀挽回了面子,而是看到他終於拍想拍的電影。

世界上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