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的当代价值

我很庆幸在高中的时候由于论语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我们曾用半个学期精读了一本论语教材和史记中的孔子世家。能让我与时间静下心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来感触这部经典的温度。

就像于丹说的那样 论语是朴素温暖的,它的朴素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当世的启迪。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论语中“孝”的当代价值

孝道思想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子女对父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方面的推己及人。在现代社会里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这里说的是要倡导其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全盘继承。比如说孔子批评宰我没有守三年之丧,我觉得在快节奏的现代,三年之丧为期有点过长,会打乱全部的生活工作计划,没有必要照搬。

讨论孝的当代价值,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有用。所谓有用,就要了解它对于当代社会哪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有什么样的参考作用,或者启发作用。因此,我们要从孝的具体内容开始研究,看这些内容是否能对解决当代现实问题有所帮助。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渐渐流失着。

论语中“孝”的当代价值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护自己的身体,是孝的最初表现。而现在许多的年轻人常常因为感情、学业、工作等方面的挫折而想不开选择轻生,这是一种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对父母大不孝的表现,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怎样的一种断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爱惜自己,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不让父母担心,这也是一种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经常在父母身边不到远方去,如果要到远方去,也要将自己所在的地方和情况及时告诉父母,免得父母担忧。我觉得这句话很适用我们在外就读的大学生。我们常常和朋友、同学煲着电话粥,热火朝天地聊着微信、QQ却很少和家里联系,即便是联系时家长说上几句就觉得他们啰嗦。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出门在外的游子一定要常和家里联系,让那颗牵挂的心安心。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说的就是当父母年老时能够有子女做依靠。而现在我们常常在报纸中在电视中看到诸如养育多个子女的年迈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时却没有子女来承担这种既是法律又是道德上的责任,然后兄弟姐妹之间为应该由谁料理而大吵一番的报道。这种很基本的物质上的孝敬尚且还不知道,更别提精神层次上的敬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人类作为一种高等智慧生物又情何以堪?

论语中“孝”的当代价值

别以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去弥补对父母的爱,世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那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对孩子的提携。也确实是这样,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以父母的衰老作为代价的。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论语》中有句话这样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想喜的是父母尚健在,惧的是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和我们相处的日子也越来越少了。但是我想任何时候都是惧大于喜吧!

现在来说说精神层次的孝。论语中有这样两则: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人若是只做到孝行,其实与犬马并无差异。只有发自内心的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我们平时对待父母应该和颜悦色,始终保持诚敬之心。

之前有这样一句话在微博微信上疯狂转发:“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宽容给了不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年龄跨度确实是大的,比如对一些新生事物他们可能一时无法弄懂,这个时候我们要耐心地解释,而不是抛下一句“怎么连这个也不知道!”就甩头而去。

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家庭关系就会和睦融洽。然而“孝”的当代价值远不止局限于小家中,还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是仁爱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做到仁。人人做到人,那么家家和睦,与人为善,整个社会也会和谐,矛盾冲突,违法犯罪也自然会少。古代君主是想把孝引申到忠上,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上孝也将发挥其巨大作用。

《论语》是有温度的,让我们借着它的热,发挥“孝”的当代价值,共建美好家庭,共造和谐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