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201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转眼距宜昌市设立市辖区已30年有余。

翻开宜昌版图,聚焦宜昌市主城区,纵观沧海桑田,历经世事变故,回想当年,宜昌市设立市辖区是宜昌市历史上的大事,对宜昌城市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宜昌全景。 杨柳之 摄

现在重温这段历史,其中有些鲜为人知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宜昌五区由来的故事。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党的十二大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转向全面铺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

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改革开放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宜昌这个内地小城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紧紧抓住葛洲坝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迅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这就为宜昌市由一级政府二级管理变为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打下了基础。

关于宜昌市设立市辖区的整个经过,我们查阅了相关档案资料,对于宜昌市应不应该设立市辖区,当时上下意见分歧不大,但对于设立几个市辖区,每个市辖区管理哪些范围,中央、省、市政府及各级民政部门经历了一个反复商讨、认识统一的过程。

宜昌为什么要设立市辖区?宜昌市设立市辖区的动议,始于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三峡工程论证之时。三峡省和三峡工程筹备,给宜昌市城市发展带来机遇,设立市辖区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据1986年4月11日宜昌市政府给湖北省政府的请示中阐述:

△△向上滑动查看

自葛洲坝工程兴建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宜昌市经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180285万元,全市总面积扩大到33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迅猛增加到412300多人(据1986年3月统计数据)。

宜昌市“现有的这种行政区划和行政体制,不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特别是城区现有的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大,工作人员少,又不能设置处理政务的行政机构,担负不起领导和组织辖区内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任。”

请示中还提到,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宜昌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水电建设基地之一,正在酝酿中的三峡大坝建设工程将对宜昌市的服务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三峡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宜昌市的旅游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宜昌市“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既不适应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也不适应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需要”。

宜昌市政府这次关于设立市辖区的请示,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支持认可。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1986年4月11日,宜昌市政府给湖北省政府的设立西陵、云集、伍家岗、五龙区的请示,

//////////

宜昌市需要设立几个市辖区,每个区管理范围是多大?省、市两级有关部门存在不同的认识,为此先后提出过三个方案:

第一,四区方案。

据宜昌市政府1986年4月11日报省政府《关于设立西陵、云集、伍家岗、五龙区的请示》,宜昌市政府拟成立西陵、云集、伍家岗、五龙四个县级区,其中西陵区位于市区东北部,面积43.84平方公里,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云集区位于市区中部,面积28.85平方公里,是全市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伍家岗区位于市区南部,面积87.12平方公里,是本市的工业区;五龙区位于市区长江右岸,面积170.19平方公里,是本市新开发区和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对于这个方案,湖北省领导意见是拟设四个市辖区结构不太合理,每区块头小、实力弱,建议设三个区为宜。

第二,三区+郊区方案。据宜昌市政府1986年5月17日《关于宜昌市设立县级区的请示》(宜市府发[1986]29号),提出拟设立西陵、云集、伍家岗三个县级区。这个方案各区管辖范围与第一方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该方案提出位于市区长江右岸的点军、联棚、长岭3个乡的建制不变,仍由市郊区工作委员会领导,位于长江左岸的窑湾、伍家乡建制也保留,只是按照各区范围调整部分村民委员会的隶属关系。这个方案是第一方案的调整版,也类似四区方案。民政部研究后认为,宜昌市成立三个区,区的规模小了,不便管理。宜昌市政府根据民政部意见,对区划问题重新调整,决定不再设立郊区委员会。

第三,三区方案。据湖北省政府1986年6月11日报国务院《关于宜昌市设立三个市辖区的请示》(鄂政发[1986]55号),提出随着葛洲坝工程兴建和三峡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宜昌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水电建设基地和开放城市之一,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市内有中央和省属企事业单位32个,现行的管理体制不适应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便于加强城市管理,拟在宜昌市设立西陵、云集、伍家岗区按照这个方案,依照宜昌市的意见将位于江南的点军乡、长岭乡、联棚乡、江北的窑湾乡划归云集区。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1986年4月,宜昌市原四区方案行政区划图。

为了促成民政部尽快审批,1986年8月28日,时任宜昌市委书记张忠民给民政部长崔乃夫写了一封亲笔书信,坚持推荐三区方案,即要求成立西陵区、云集区、伍家岗区。

他认为成立三个区,不仅适应宜昌市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且适应近期和中期发展需要,还可以使市区建制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只成立两个区,过几年后,区的规模就显得大了一些,不仅不利于各区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各区今后的发展和管理。信中最后提到,宜昌市人代会明年3月份就要换届,今年10月份就要进行选举准备,因为设区与不设区选举办法不一样,盼民政部的批复能较快确定下来,以便宜昌市统筹考虑有关问题。张书记的信显然起到了催办的作用。同年9月上旬,民政部要求宜昌市进一步补充设立三个区的理由及有关资料。

△△向上滑动查看

1986年9月9日,宜昌市政府根据民政部的要求,补充设区理由及有关资料,向湖北省民政厅报送《关于宜昌市设立三个市辖区的补充报告》,报告从经济建设、城市规模、葛洲坝工程兴建、人口增长、旅游事业等方面陈述设区理由,归根结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是本市一项紧迫工作。对于如何建区,宜昌市政府认为宜昌市是一个沿江带状城市,南北长三十公里,市区自然形成了功能各异的三个区域。市政府调查研究后确定不再设立郊区,但坚持设立三个区,即西陵区、云集区、伍家岗区。这既考虑它们的功能,又考虑全市近中期的发展,还可以保持建制稳定。如果只成立两个区,则不利于各区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在这个补充报告里,附录三个区管辖范围,西陵区辖夜明珠街道办事处、葛洲坝街道办事处和窑湾乡7个村,云集区辖鼓楼街道办事处、南湖街道办事处和窑湾乡8个村,伍家岗区以胜利四路为界辖万寿桥街道办事处、白沙脑街道办事处、伍家乡17个村及农科所、林特场。至于江南的点军乡、长岭乡、联棚乡及城镇,市政府的意见是划入云集区。至此,三个区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但对于江南的3个乡的归属只是一个设想,在那个大江南北交通还是靠轮渡维系的年代,云集区如何管理好长江两岸也是一个问题。

对宜昌市的《补充报告》,省里及时进行了研究,认为设立3个区的想法比较妥当,但认为西陵、云集密切相连,分设两区,人为分离,结构不太合理,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于是,宜昌市领导根据省民政厅的意见,为使3个市辖区的区划更趋合理,更有利于各区政府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再次对市设区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调整方案,即设立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市辖区。

1986年11月27日,市政府第三次向省民政厅上报《关于宜昌市设立三个市辖区的再次补充报告》。在这份《再次补充报告》中,拟设3个市辖区的区划布局是:西陵区位于市区东北部,面积89.784平方公里,271753人,辖现在的云集、西陵、葛洲坝、夜明珠4个街道办事处和窑湾乡,此区是宜昌市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也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伍家岗区位于市区南部,面积69.316平方公里,104425人,辖现在的万寿桥、伍家岗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伍家乡,是本市的工业区;点军区位于市区长江南岸,面积170.9平方公里,49022人,

辖现在的点军、长岭、联棚3个乡和将拟建的五龙街道办事处。此方案将长江右岸单独设区,可以不受大江阻隔,便于区政府统一管理。

1986年11月18日,湖北省民政厅给民政部上报《关于宜昌市设立三个市辖区调整方案的意见》,将宜昌市设立的三个市辖区调整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

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湖北省宜昌市设立市辖区的批复》,同意湖北省宜昌市设立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

1987年4月,长岭乡建制被撤销,所辖区并入联棚乡。1987年11月,窑湾乡划入西陵区,伍家乡划入伍家岗区,点军乡、联棚乡划入点军区。至此,三区行政区划基本形成。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1986年12月,国务院关于湖北省宜昌市设立市辖区的批复。

为了推进设区方案实施,加速完成三区建制工作,1987年2月4日,宜昌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设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马中一任组长。3月17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组建城区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

4月3日,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筹备组,随后各区区委成立。

6月8日,宜昌市政府出台《关于同意西陵、伍家岗、点军区设立办事处的批复》,同意西陵区设立葛洲坝、夜明珠、西陵、鼓楼街、学院街、云集、峡口风景区街道办事处,伍家岗区设立大公桥、万寿桥、伍家岗街道办事处,点军区设立朱市街街道办事处。

7月21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建区工作。

11月28日,宜昌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划分市、区两级党群工作和政府工作职能试行意见的通知》,要求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衔接、条块结合、运转灵活的两级管理体制,达到党政分开、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的目的。

10月至11月,三个区分别召开政协会、人代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区人民政府。至此,地市合并前的宜昌市设立市辖区建政工作基本完成。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1989年,宜昌市行政区划图。

//////////

纵观宜昌市设区的历史,此次设区实际上是第二次设区。

第一次设区是在1949年7月,

在宜昌解放后新中国建立前,湖北省人民政府电令,宜昌市设3个市辖区,旧信义镇为第一区,旧仁爱镇为第二区,旧忠孝镇和和平镇为第三区。全市总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2平方公里,郊区35平方公里。1950年8月,市辖区撤销,市下直设街道办事处。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宜昌古称“东湖县”行政区划图。

从行政编制角度看,第一次设区和第二次设区并不相同,第一次设区并非县级行政区。从历史的角度看,前后两次设区也大不相同,第一次设区时间很短,人们对此印象并不深,影响也不大;

第二次设区,至今已有30余年,对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87年4月21日,时任市委副书记马中一在全市县团级负责同志会议上,作了关于建区工作的讲话。马中一在讲话中总结了宜昌市建区的重要意义:第一,建区是宜昌市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建区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第三,建区是加强政权建设、调动各个层次的积极性、搞好改革和建设的需要。所以,建区是改革的产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是宏观层面的意义。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对于为什么宜昌市要划分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马中一在讲话中也做了回应:一是既考虑目前的现状,也考虑将来的发展,因为西陵区人口多,基本是建成区,往后发展不会很快,伍家岗区是一个要很快发展的区,要上大的项目,人口要增加,点军区人口少、面积大,属于要逐步发展的区;二是体现工农结合、城乡一体的原则;三是便于管理,便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指导工作,因此把江南单独设为点军区。这个讲话是对设区问题的回应,也是设区工作的总结。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大城宜昌。李风 摄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宜昌市领导班子着眼于城市的未来拓展,着眼于宜昌的快速发展,果断提出建立市辖区的意见,并为此做了许多艰苦的协调工作,最终促成此事。三个区成立以后,宜昌市城市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后来又相继成立了猇亭区、夷陵区。借助三峡大坝开工、地市合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东风,宜昌市完成了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华丽嬗变,宜昌市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三峡大坝。李风 摄

建区30年来,宜昌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证明,当年市委、市政府抢抓改革开放、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果断提出建立市辖区的决策,得到上级部门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拥护,这一决策英明正确且具有前瞻性,为宜昌市第二次腾飞跨越奠定了基础,在宜昌市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作者 | 陈荣 叶浩文

图片 | 宜昌市档案馆、伍家岗区档案馆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长按二维码关注

宜昌越来越好

支持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