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地質勘查:短期將深度調整 長期不同礦種勘查投入持續分化

2018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延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為:經濟平穩增長,結構調整優化,質量效益持續提高;動能轉換加快,新業態蓬勃增長;內需結構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助推傳統行業煥發新風采;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管理體系初步形成,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加大。

形勢分析

自2013年開始,我國地質勘查行業進入了調整下行階段,目前進入萎縮期的第六個年頭。2018年上半年,地質勘查面臨的政策環境、投資結構、專業結構等繼續深度調整,地質勘查工作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

一是政策環境進一步明朗,地勘市場趨穩內生動力增強。

2017年,政府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地質勘查的管理政策,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原國土資源部《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方案》等。2018年上半年,這些管理政策逐步落地,各地配套細則文件先後出臺,地質勘查活動准入條件進一步明確,政策效應日益顯現,地質勘查企業所面臨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明朗。

貴州、安徽、河北等省份先後公佈了其生態保護紅線,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的邊界與範圍。從已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看,其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比很多專家原先預想的比例要低。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原則上按照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新疆、甘肅、湖南等省區推動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退工作,明確了退出原則、退出方式、補償機制等細則,目前已完成部分探礦權、採礦權的退出與註銷,為其他地區礦業權清退工作積累了經驗。隨著政策環境的明朗和穩定,市場對地質勘查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地勘市場趨穩內生動力增強。

二是地質勘查投入降中趨穩,新動能力量不斷增強。

2018年上半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繼續下行。據初步統計(圖1),上半年地質勘查投入74.79億元,同比減少7.2%,降幅與2017年上半年(減少8.5%)有所收窄。其中,中央財政26.91億元,同比減少1.9%;地方財政22.94億元,同比減少30.7%;社會資金24.95億元,同比增加13.7%。社會投資自2013年以來首次回升,表明隨著地質勘查政策環境趨於明朗,投資者對地質勘查市場信心有所回升。

上半年地質勘查:短期將深度調整 長期不同礦種勘查投入持續分化

與2012年峰值相比,2018年上半年地質勘查投入下降了66.6%,降幅逐年收窄,地質勘查市場或已進入本輪週期的底部區間。這說明,經過過去幾年的供需調整和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地質勘查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明顯成效,新動能驅動作用不斷增強。

地質勘查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傳統的地質勘查投入持續下滑,服務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勘查投入不斷上升。上半年,礦產勘查投入37.06億元,同比減少13%,錫礦、鋁土礦、金礦等礦種勘查投入降幅尤為明顯。礦產勘查投入佔比從2012年的81.2%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9.5%,自2006年以來這一比例首次低於50%。

三是礦業市場延續回暖態勢,拉動礦產勘查社會投資企穩。

2017年上半年標普金屬價格指數經歷溫和回調後進入上行區間,至2018年初升至高位,上半年整體走弱,但與去年上半年相比仍有較大幅度上漲。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有色金屬類)變化與之類似。受價格溫和回調影響,我國採礦業利潤增速有所下滑。

2017年,採礦業實現利潤4586.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61.6%;2018年1月~5月實現利潤2333.6億元,同比增長41.6%,增速有所減緩,但是顯著大於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6.5%)。受採礦業利潤增加影響,社會企業對礦產勘查市場前景的信心有所恢復。2018年上半年,礦產勘查社會投資19.94億元,同比微升5.8%,扭轉了2013年以來持續下降的趨勢。

需要指出的是,在礦業市場行情好轉的形勢下,地方財政投資上半年同比大降32.4%,反映了地方政府在不斷加大的環境保護壓力下對礦產勘查投入更加審慎的態度。

四是礦產勘查增儲佔比持續上升,初級勘查動力不足。

自2012年以來,全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數量逐年減少。2018年上半年,實施的礦產勘查項目數量延續減少趨勢,同比減少25.6%。從不同勘查階段來看,完成詳查與勘探的礦產地比例在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56.5%增至2017年的65.8%;與此同時,完成預查與普查的礦產地比例在逐年減少,由2012年的43.5%減至2017年的34.2%。

這表明,在礦產勘查投入持續下行形勢下,礦業權人更傾向於將有限的資金用於對已發現礦產地的後續勘查工作,目的是增加資源儲量,而不願意投入到新發現礦產地的初級勘查工作,初級勘查動力嚴重不足。

上半年地質勘查:短期將深度調整 長期不同礦種勘查投入持續分化

從單位資金投入效果來看,近兩年銅礦、金礦萬元勘查投入所獲得的新增查明資源儲量有所增加(圖2)。按照1981年不變價格計算,對於銅礦,萬元勘查投入新增資源儲量2011年~2015年平均為48.3噸/萬元,2016年~2017年增至79.9噸/萬元。對於金礦,萬元勘查投入新增資源儲量2011年~2015年平均為9.2千克/萬元,2016年~2017年增至24.4千克/萬元。這也表明,礦業權人更傾向於將有限的資金用於增加資源儲量的後期階段勘查。

五是深地探測穩步推進,向深部進軍戰略成效初顯。

2016年,自然資源系統全面實施“三深一土”科技創新戰略。經過兩年的努力,向深部進軍戰略成效開始顯現。2018年上半年,國家863計劃“深部礦產資源勘探技術”重大項目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突破了2000米以淺礦產資源勘探方法、技術、裝備障礙。

“山東省萊州市吳一村地區金礦普查”項目深部探測鑽孔終孔深度3266.06米,新探獲金資源儲量近20噸。近年來膠東地區深部找礦探明一批大型、特大型金礦床,新增金資源儲量近2500噸,成為世界第三大金礦區。在首批3個3500米深度地熱勘探鑽孔開鑽後,上半年雄安新區深部地熱勘查順利推進。

未來展望

我國地質勘查工作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勘查結構在不斷調整、工作方式在不斷變革、工作內容在不斷豐富、工作領域在不斷拓展。短期來看,全國地質勘查工作將延續深度調整趨勢,服務自然資源管理、生態保護修復、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新興的地質勘查工作將持續拓展與壯大。預計全年地質勘查投入降幅將有所收窄,同比下降10%左右;隨著全球礦業市場回暖,礦產勘查社會投資或出現微弱回升,戰略新興礦種等礦產勘查進一步受到重視;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生態地質等將不斷拓展。

長期來看,礦產消費與開採由快速增長期進入高位波動與分化期,不同礦種勘查投入將持續分化。

1995年~2017年,我國礦產資源消費總量經歷了穩定增長、快速增長與增速顯著放緩的變化。消費量在10億噸級的大宗礦產品消費量可能達峰值並出現微降,多數有色金屬與貴金屬消費量增速放緩、高位趨穩,油氣礦產與消費量在萬噸級及以下的戰略新興礦產消費量繼續保持增長的趨勢。

2018年上半年,全國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增速比第二產業快1.2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6%,比第二產業高17.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向中高端邁進。由此可以判斷,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對資源依賴的剛性總體上將有所弱化。

上半年地質勘查:短期將深度調整 長期不同礦種勘查投入持續分化

2012年以來,礦產資源開採總量增速顯著放緩(圖3),於2014年達到峰值110.82億噸,到2016年降至101.47億噸,比峰值降低8.4%。2017年統計數據尚沒有全部出來。2017年煤炭產量34.45億噸,同比增長3.2%,比峰值低13.3%;鐵礦石產量12.29億噸,同比下降4.0%,比峰值低18.8%;水泥產量23.4億噸,同比下降3.1%,比峰值低6.4%;十種有色金屬產量5501.0萬噸,同比增長2.9%,增速下滑0.1%。2018年1月~5月,原煤產量同比增長4.0%,鐵礦石產量同比下降0.1%;水泥產量同比下降0.8%;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同比增長3.2%。這些數據表明,2017年~2018年上半年礦產資源開採總量延續了前幾年的高位波動趨勢。

隨著不同礦種消費量與開採量增長的分化,不同礦種勘查投入變化將隨之分化:持續下行、波動趨穩或繼續上行。

短期來看,隨著全球礦產勘查回暖與礦產品價格上漲,我國礦產勘查市場或將在下行週期中出現回升波動。

2017年,全球金屬礦產勘查投入79.50億美元,同比上升14%。SNL預測,隨著金屬價格上升與企業對礦產勘查市場信心回升,2018年全球礦產勘查投入將上升15%~20%。2018年6月,SNL修正了對未來3年的金屬價格預測,除了銀和鐵礦石外,其它金屬2018年平均價格將高於2017年。

2006年~2016年,我國礦產勘查投入變化與全球走勢基本同步。2017年全球礦產勘查市場實現觸底回升;而我國礦產勘查投入繼續下行,且降幅有所擴大,表現為與全球趨勢的“偏離”。這一“偏離”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與我國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有關。面對政策的不斷收緊和礦業權退出條件的不確定,社會投資人更傾向於持幣觀望,減少或暫停對礦產勘查的投入。2018年上半年,礦產勘查政策環境進一步明朗,不確定性減少,礦產勘查投入同比增加5.8%,反映了社會投資人對礦產勘查市場信心有所回升。隨著全球礦產勘查市場持續回暖和礦產品價格上升,預計礦產勘查社會投資將延續上半年的微弱回升態勢。但是,由於地方財政投入大幅度減少,全年礦產勘查投入可能仍將繼續下行。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與自然資源管理需求,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生態地質等地質勘查新增長點將繼續拓展。

服務支撐生態文明建設與自然資源管理是地質勘查工作未來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地質勘查在瞄準當前需求的同時,在實踐中將圍繞長遠需求不斷拓展,培育並壯大發展新領域。一是服務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推動將城市地質工作納入城市管理主流程,以雄安新區、成都天府新區為代表的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快速推進。二是服務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保護修復,推動地質與生態融合形成生態地質工作,承德市綜合地質調查探索出了地質建造+小流域的綜合調查+生態關鍵帶監測的技術框架。三是服務民生與鄉村振興,推動農業地質、旅遊地質等“地質+”多元化調查評價。四是服務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推動地質環境監測網與其它監測網協調運行。五是服務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推動水土汙染調查與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