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这个故事,可以挡酒

讲这个故事,可以挡酒

《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

寻常一样窗前用,

才有梅花便不同 。

这是宋代诗人杜耒写的一首诗,描述了以茶代酒招待客人的场景。寒冬,客人造访,主人没有置办酒水,也不会因此觉得怠慢客人。

讲这个故事,可以挡酒

主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主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

想必这位客人与主人多是挚友之交。如此才有客人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以酒代茶,围炉夜话。

讲这个故事,可以挡酒

自古君子之交淡若水,以茶代酒如挚交。

那么以茶代酒的典故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得从吴后主孙皓说起。孙皓是一个对生活品质要求极高之人。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建宫殿,造花园,极尽奢华。

据《建康实录》记载:孙皓“攘诸营地,大开苑囿,起土山做楼观,加饰珠玉,制以奇石······引后湖水激流入宫内,巡绕堂殿,穷极技巧。”

建好的皇宫,却少了天下事,多了宴上酒。

讲这个故事,可以挡酒

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讲这个故事,可以挡酒

从以茶代酒的故事起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由于韦曜并不能喝酒,但又必须履行端杯的形式,因此,采取了这种折中的办法,这也是国人的灵活性、变通性的生动的例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过度的饮酒,都容易让人失去控制,使人变得兴奋,容易做出不合乎常理的事情,导致酒后误事;而对于茶来说,更多的让人心静下来。

讲这个故事,可以挡酒

如果人们的交往通过“酒”作为载体和实现方式,则多了几分豪爽和义气,而如果以“茶”来作为载体,则更多意味着“君子之交淡如水”。面对充满物欲、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更应该努力地借用喝茶的方式交往,用平常、平凡、平静的心去对待浮躁的人与社会,将是人际交往的另一种境界。

又近年末,遇亲朋好友,如酒力不胜,自不必勉强,可以茶代酒,既推托了酒,又表现得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