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伐楚因此人搗亂功虧一簣,後來此人當了王,李信倒成個笑話了

他是誰?

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今天喝了點小酒,再讀秦漢史籍,總感覺李家人是不是比較倒黴,李廣年輕時遇到漢景帝,人家喜歡有資歷的將領,所以李廣有多大的功勞也封不了候;等他資歷熬夠,又遇到漢武帝,人家又改而喜歡年輕的將領,故而李廣又一次錯失封侯良機,所以才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哀嘆。

話說李廣難封也就罷了,他的先祖秦國大將李信居然也這麼倒黴,真不知道這個黴運是不是就打李信這兒傳下來,甚至一直傳給他的子孫。

那麼李信究竟怎麼倒黴呢?

李信伐楚因此人搗亂功虧一簣,後來此人當了王,李信倒成個笑話了

李信

話說這個李信,還是很有能耐的,否則也不會在名將輩出的秦國脫穎而出,年紀輕輕就當上方面軍司令,主持伐楚大計。

始皇帝二十一年,約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打算消滅楚國,於是問朝中諸將:我打算討伐楚國,將軍們想一想,用多少人夠呢。

李信回答20萬,王翦回答至少60萬 ,於是秦始皇以王翦老而怯,遂罷王翦不用,任命李信、蒙武率20萬大軍分兩路滅楚。

關於這段故事,大家都知道李信伐楚失敗,秦始皇迫不得已,再請王翦出山,才順利的滅了楚國。

以後呢,李信輝煌的軍事生涯基本結束,他再也沒有獨自統兵的機會,基本作為個副將,輔佐王翦,甚至王翦的兒子王賁參加了掃滅六國的戰爭。

李信也因此,被後世當成年輕氣盛,不自量力,輕敵妄為的典型,後人一說起李信,都當他是說大話打敗仗的那一位。

然而李信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其實仔細研究一下李信的伐楚戰爭,基本就可以看出,他是說了大話,但這個大話也是跟本事相匹配的,如果沒有意外情況的發生,他應該有能力率20萬秦軍消滅楚國。

憑什麼這麼說?

李信伐楚因此人搗亂功虧一簣,後來此人當了王,李信倒成個笑話了

勢如破竹

史記中也說,李信受命之後,攻平輿、攻鄢、攻郢,均破之,其後卻突然引兵向西,與蒙武會師城父,才被尾隨其後三天三夜的項燕打敗。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

平輿,在河南駐馬店;鄢,河南鄢陵縣;郢,湖北江陵縣,楚國的首都;城父,河南平頂山市。

從這四個地名可以看出李信的大致行軍路線,他從河南出發打到湖北,打到楚國的首都,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基本上可以這樣理解,仗打到這個份兒上,只需要再加一把勁兒,滅楚大功就是他的了,他絕對也會因此成為聲名赫赫的秦國名將,在歷史上留下戰神的威名,可就在這麼關鍵的時候,他突然引兵西向,同攻打安徽的蒙武在河南平頂山會師,這才被屁股後面跟了三天三夜的楚國大將項燕打敗,那麼:

李信為什麼就在即將成就大功的時候突然又回師河南,項燕一路跟了三天三夜,分明表明,對李信的戰力非常忌憚,項燕在楚國打不過,為什麼一到河南,就突然打敗了李信的軍隊,他是怎麼打敗的。

其實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人,誰?

李信伐楚因此人搗亂功虧一簣,後來此人當了王,李信倒成個笑話了

昌平君

秦國昌平君,那麼昌平君是誰,又跟李信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呢,說起這個昌平君,他的關係真的很複雜,秦昭襄王晚年,為跟楚國搞好關係,特選公主和親,而這個昌平君,就是秦國公主的兒子,秦昭襄王的外孫,楚國一個不受待見的公子,論輩分,應該算秦始皇的叔伯長輩。

昌平君既然有這樣的關係,楚國既然不受待見,那自然就要回秦國當官了,在秦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父親異人手裡當了官,秦始皇登基以後,他幫助秦始皇平定了嫪毐之亂,因功被封為昌平君,呂不韋垮臺後,又當上了秦相國,被秦始皇派往楚國舊地郢陳,也就是如今河南周口安定楚民。

郢陳是秦國吞併不久的楚地,當地的楚民自然很不安分,那麼為了安撫人心,秦始皇大膽的派出以前的楚國公子,去做楚國人的說服工作,因楚人以制楚,秦始皇雖然打得一手好牌,但萬萬沒想到,這個昌平君也是個不安分的主兒啊。

當李信伐楚大軍節節勝利的時候,昌平君受到郢陳楚人的蠱惑,在河南一帶起兵造反,打算恢復楚國的榮光。

他起兵造反怎麼樣?

從李信行軍路線就可已看出,這就等於在李信屁股後面搗亂,切斷了李信的大後方,讓李信的二十萬人馬成為一支無人接濟的孤軍,打仗,沒有後方補給,你讓李信還怎麼打,於是李信迅速回軍,與蒙武聯合平亂。

他回師的時候,一直正面打不過李信的項燕就悄悄的跟在屁股後面,在郢陳一帶跟昌平君來了個裡外夾擊。

這樣的態勢別說李信,就是天神下凡他也無計可施。

於是呢,李信就這樣成了個只會大話,沒有真本事的笑話了,可這個笑話,他冤不冤那。

李信兵敗之後昌平君怎麼樣呢?

李信伐楚因此人搗亂功虧一簣,後來此人當了王,李信倒成個笑話了

兵敗自殺

據說負芻之後,還被項燕扶持,當了幾天楚王,最後也兵敗自殺,這種首鼠兩端,無信無義的小人,死了倒沒什麼可惜。

可惜的就是李信,就因為這麼個小人,喪失了最佳成名機會,千秋之下,還成為只會說空話的笑柄,這份委屈,又找誰說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