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上百年了,清華沒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你認爲是什麼原因?

一路格桑花199236576


清華大學建校至今已經有上百年了,對於我國來說是數一數二的高等院校,為什麼至今還沒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科學研究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的投入,還有就是堅韌不拔的耐心和承受能力。科研要的是有不怕輸堅持到底的精神,科研要的是能扛得住外界的眼光,在沒有結果和產出的時候,任然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放棄不拋棄的毅力。


其次,環境影響人的成長和後期的發展,不管是清華大學還是其他的著名院校,學生們都是從小學,初中,高中一路走過來的,而這一路上,學子們更多的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他們的電腦一直處於背背、考試、成績這樣一條路上,很少有老師讓他們去創新、思考,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將來考上好的大學。


老師們常常把“考上大學後,你們有的是時間去玩,現在最要緊的是考上大學”。孩子們長期被灌輸這樣的思想,在上大學之前也把考上大學作為主要目的。有怎麼能指望這樣的學子們能有投身於科研,去做那樣枯燥無味的事呢?


還有就是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代表清華大學就沒有科研成就,諾貝爾獎是用來鼓勵人們去投身某一項事業的,而不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獎而去努力的。所以我們不要本末倒置了,一所大學的成就不能僅僅用有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來衡量的。


決勝網


昨天看到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於華老師的一篇舊文,《培養“精明人”的社會》,同錢理群老師多年前所講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異曲同工,說的都是同一個癥結所在。


應該說明的是,諾貝爾獎並不是評判一個科研成果,或一部文學作品價值的根本,諾獎只是在目前狀況下較有權威性的一個評獎,特別是物理,生物領域的評獎基本可以看到一個獲獎者所做成果的社會貢獻。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唯諾獎馬首是瞻。

美國,德國和日本都有大量獲得諾貝爾物理學,醫學獎的獲得者,也基本反應了三國科研的領先地位。而大陸地區僅有北京大學畢業的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而素以理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卻無一人獲得,也是令人深省,當然北大也好不到哪兒去。

根本原因就是錢理群老師所講的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資中筠老師講的清華北大正在摧毀人才,以及郭於華老師所講社會正在培養精明人。這些與基礎科研所要求的純粹精神背道而馳。

你覺得清華北大是在毀人才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是呀!清華大學到現在已經107年還多了,可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走出一位諾貝獎獲得者,這是為什麼?(楊先生暫且不論,在校期間那叫做西南聯大。)

不但這樣,而且感覺當代也沒有民國期間那樣具有影響力和學術氣息了,這是為什麼?

昨天還在群裡討論這中國的高校,尤其是清華和北京大學。

在進入這個話題之前,我們來看看幾個觀點。

1、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非常犀利的批評了中國的高校。

是的,錢教授批評的沒錯

。但大笨new認為利己主義並沒有錯,恰恰是刻意的消滅利己注意是危險的。當我們刻意消滅利己主義時,很多人會大言不慚的打著利他、大公無私的帽子去幹一些利己主義的勾當。

實踐也證明了,刻意消滅利己主義並不能帶來社會的進步,記得我們的歷史上有一個時期叫“人民公社、大鍋飯”,那個時期並沒有給社會生產力帶來進步,相反餓死了不少人。

2、香港東方日報評論

大學能培養富豪、能培養出政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學若丟失了學術陣地,那真的就是高校的悲哀。誠然中國的高校學術氛圍的確不如發達國家,但也並非不學無術,而且這也全非學校本身的因素。

3、關於大學排名

坊間極為看中各種國際排名,各種版本、各種討論,要麼認為我們大學排名很高,西方排名按照西方標準,故意壓低我們大學的排名;要麼我們打大學排名很低,一無是處。

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大學排名就那麼回事兒,看淡一些反而更好,關注學術、不關注排名更接近大學本質。

諾貝爾獎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最高的學問成就,是所有做學問的人追求之一;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沒有在諾獎方面取得成就(學術水平發展的滯後)。

大笨new認為是如下原因所致:

第一:環境


1、生存環境

當年魯迅一年的薪水可以在北京買房,現在清華大學教授一年薪水有多少,教授能拿到手的薪水不足15萬(可能還不足12萬)。

能進入清華大學而且還評為教授的人,應該比大多數的人都要努力,這點收入顯然是不符合他們的努力程度。

所以他們得掙錢,很多老師會加班做項目、做課題,不過是為了在京有個住所,然後再有點生活的保障;幾遍不佔用科研時間,但也絕對佔用了科研精力。

在各種電視上看到愛國科學家從國外回來,都說:“這些科學家放棄了國外優異的科研條件。”這真不是說說而已的。

2、科研環境

科研著實是一件奢侈品,科學研究不過是國家拿錢滿足一小部分的興趣和好奇。

顯然我們的科研並沒有這樣的純粹,每一個課題需要:

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研究思路——技術路線——預計成果……。既然都已經預計到成果了,還研究個什麼勁兒(當然預計成果很多以論文多少、培養碩士、博士多少等等);還有中國的科研項目幾乎不允許失敗,每一個課題在解題時得出的結論都是科研成果世界先進,這大概不符合客觀規律吧,我覺得很多課題並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成果,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捂上眼睛,不願意看到失敗。

科研不是蓋蓋樓、修修橋、建建壩,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不是一下砸個幾十億就可以可以提升,而是一項持續的投入,在你沒有結果和產出的時候你還願意投入

所以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跟國家的發達程度相關(更準確的說跟教育的投入和保障程度相關);我們看到:美國、英國、日本、德國、香港地區、瑞士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常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很難聽到埃塞俄比亞、特拉尼達和多巴格、埃及、尼日利亞出了什麼像樣的科研成。

3、教育環境

大學的成敗的種子,其實在中小學階段已經種下,當你種下的一粒松樹的種子,那麼在大學期間你可以培育成一棵參天的大樹;當你種下的是一粒豌豆種子,充其量長成一棵豌豆射手。


一所小學的成敗不是他能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初中,一所初中的成敗不是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一所高中成敗不時讓多少學生考上重點大學;而是這些學校的孩子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有什麼樣的人生。

在這個階段給他們堅毅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思維,而非把學生看做流水線上的產品,小學的成品是初中;初中的成品是高中;高中的成品是大學。高中有多少老師告訴學生:“現在不是玩的時候,大學有的是時間玩!”

這樣的環境下給很多的學生形成一種什麼樣的觀點?恨不得讓學生記住每一個考試知識點,完全成為應試的產品,二恰恰考試的方式又很是流氓,拿歷史考試來說:我們考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哪一年?西方考的二戰有沒有可能避免?這樣的以不同方式教出來的學生是不同的。

我們中學教出來很多的存儲器,而西方教出來的是處理器,我們希望博聞強記,而西方教育出來思考著。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易得的互聯網時代,思考力遠遠比記憶力重要得多。

第二:形而上學盛行

100多年的歷史,說短不算短,說長比不過牛津、哈佛,劍橋、斯坦福。

但是我們卻經歷了院系調整、高考停考、恢復高考、院校合併、211計劃、973計劃,雙一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

當然初衷都是好的,但客觀上並不見得是好事。

1、院校調整

主觀上說為的是國家建設所需,客觀上講把學術氛圍強行轉到工程技術上,讓許多學校的失去了歷史,恰恰歷史是高校的文化之一。大學在介紹自己時往往喜歡尋根,尋找最遠古的那個根,然而很多高校最遠古的那根連個毛都沒有留下。

2、停止高考、恢復高考。

這個不必言說。

3、高校合併

再一次走入歧途,貪大而棄精,貪多嚼不爛。

4、各種計劃

看似是為了加強學校建設,增加支持力度,然而事實如何,真不好說。

本身各種計劃,給了高校很大壓力,為了所謂成果,甚至不惜造假。

為了這個名頭,哪一所學校沒有花精力、人力、財力、物力去“活動”過?有這份心思不如去研究一下教學研。

5、形而上學

1) 中學、大學很多政治類的課程,先入為主的告訴了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是對的,“形而上學”,“唯心主義”是錯的;“可知論”是對,“不可知論”是錯的;“一元論”是對的,“多元論”是錯的,這種哲學教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學的。

況且不說有多少諾獎獲得者是唯物、唯心,科學揭示的出來的世界越多,讓我們認為人類完全感知這個客觀存在能力越發有限。

2)很多所謂的科學捍衛者,在捍衛宇宙大爆炸、生物進化論時,用一種鄙夷的神態來批評哪些懷疑者,大笨new也是支持大爆炸和進化論學說的,但大笨new也在懷疑這些理論,科學是容得下懷疑的,而太多的不容置疑,讓很多學說在成了死水,成了宗教。

簡單舉個例子:“地球為什麼公轉?是怎麼繞著太陽轉起來的?”就連這樣一個問題都無法解釋,那麼浩瀚的宇宙哪些哲學老師怎麼就一句“可知”概括了?

3)形而上還在忙著批判和打到;我們往往把現在的失敗歸因於一點,或者孔子儒學、或者行政干預、或者高考制度、或者房地產?

然而這並非一事一物所致。

4)學科設置,很多人說中學強化物理弱化英語,有利於科學。

然而偉大力學家錢偉長中學數理化都很差,然而成為偉大科學家,大笨new恰恰認為閱讀、史學、國學、哲學反而更有利於科學;高中階段的數理化無非是記住某些定義、定理、公式、範式、試驗要領等等,通過運用這些來解決有既定答案的問題,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案都是固定於一兩種,而非思維性的問題解決方案。

如同二戰能不能避免?甲午戰爭清朝獲勝會如何?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等等,這樣的考題沒有答案可以寬泛不固定,但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 德育理念上跑偏

過度強調所謂的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而且不能告訴孩子們正確的方式。我想大多數人努力的動力都是為自己更好的生活。

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都沒錯,但是大笨new認為,通過努力在道德框架內讓自己財富增加,生活的更好就是奉獻、就是助人為樂;個人合法財產的增加也是社會財富增加的一部分。

還記得我們的:“公平有限,兼顧效率”嗎?思考一下為什麼分配原則會調整為“公平有限,兼顧效率”。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成語:知促常樂

大笨new的解釋是:自己的努力,應該對符合規律的收穫感到快樂。


大笨new易數學


“我們的大學怎麼培養不出世界級尖端人才

?”錢學森之問猶言在耳。的確,即便是國內北大、清華最頂尖雙一流高校,在培養世界級科學大師方面不可謂不用功,不可謂不勵精銘志。遺憾的是百十年來乏善可陳,顆粒無收,落下培養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之稱謂,奈何乎?乃為也!

國內高等教育同歐美高等教育相比較,其差距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寬進嚴出的高教機制。在西方每個人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力和機會,但能否學成圓滿畢業那靠個人的稟賦和毅力。因此,歐美高校生是通過勤奮刻苦獲得畢業成果的,反觀國內高校嚴進寬出的庸庸散散,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二是能伸能屈的高教作風。西方高等教職員工,其薪水、待遇、升降、獎懲機制,都和其授課質量、學術成果轉換率、綜合滿意度等動態掛鉤,其去留升降評估都有一套完整體系。因而,西方高教師資力量大都學術嚴謹、作風優良、專業紮實,不敢誤人子弟的混日子,更不敢在科研學術上弄虛作假,欺世盜名;

三是敢議敢言的高教環境。西方教育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認真探討和研究巳有的思想、觀點、及理論學術成果,但又不迷信任何人的思想、觀點及理論學術成果。對一切文明成果持批判吸收的態度。故此,在西方近一二百的時間中,誕生了愛因斯坦、阿基米德、居里夫人、達爾文、愛迪生……現代的羅布斯等人,無不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跨越前者達到峰巔。

如果說獲得諾貝爾獎是代表世界科(研)學成果的一種最高榮譽,那麼其過程必將是艱辛而漫長的執著與探研,持之以恆的探求欲及工匠精神必不可少。從某種層面上說西方高等教育,不僅在體制、機制上其設置合乎科學性,且還在人的精神塑造上亦很成功,不然,近現代全球的科技文明、科學成果出自西方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說句很形象的話,沒有豐富肥沃的土壤,縱有好的種苗也難結碩果,反之亦然,我們的教育缺陷在哪裡?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認知和評判!


手機用戶聽取蛙聲一片


這個問題不成立,問出這樣的問題是一種妄自菲薄。有諾貝爾獎得主畢業於清華大學,也有諾貝爾獎得主在清華大學工作。

楊振寧在1957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1922年本科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和大學,當時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建立的。楊振寧在1944年還獲得了碩士學位,並且是清華大學的碩士學位。而且楊振寧現在就工作在清華大學,他是地地道道的清華人。

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上個世紀初的幾十年內,是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時期,抓住了那個時代的機遇就有可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那個時期的中國是軍閥混戰時期,國內的教育、科研資源非常落後,當時在國內做出諾貝爾獎級別的科學成就幾乎是不可能。中國人並不是不聰明,當時有一些人走出國門到國外去學習,他們中有幾位比較接近諾貝爾獎。

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教育資源也是比較落後,後來還經歷過十年浩劫。雖然青蒿素的發現使得屠呦呦摘得了諾貝爾獎,但是青蒿素的發現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投入的資源非常多,效率非常低。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摘得的諾貝爾獎數量遠不能和人口比例相匹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不僅僅是清華大學這樣的國內頂尖學府需要反思,社會各界都有反思的義務。

近些年來,中國的科研實力整體在穩步增長,已經有一些科研成就具備了衝擊諾貝爾獎的實力。比如清華大學的薛其坤首次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評價這一成就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薛其坤也憑藉這一成就斬獲了中國版的諾貝爾獎未來科學大獎。

中國的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前景要比幾十年前美好很多。


刁博


百年名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卻沒有一位獲得過諾貝爾獎,實在有點遺憾。然而,仔細分析世界形勢,不難發現,諾貝爾獎評委們,有很大的政治歧視作用。

從諾貝爾和平獎、經濟獎得獎者及評委方式來看,評出的獲得者,多是為許多國家民眾並不認同者。如奧巴馬總統,剛上臺不久便獲諾貝爾和平獎,不久便發動戰爭,這簡直是對諾貝爾獎和平獎的巨大諷刺。

至於其它獎項,也可發現,這其實與諾貝爾評委們的政治歧視有關。1949年之前,中國的貧困落後,民不聊生,各方面全面落後,諾貝爾評委會不給機會還嘗認可。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各方面科技蓬勃發展,兩彈一星,航天等科技全面趕超歐美,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解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溫飽問題。然而,那些評委們都是眼瞎的。

從十年前,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了那位反華文人(劉?)看。這個諾貝爾評委會員,根本就是骨頭裡就包含有反華成分。至於物理、化學等,我們雖然與美歐有一定差距,但並非很大。只是,我們的科技人才,在撰寫成果時,並非都用英文,這對諾貝爾評委瞭解我國的科技,有一定隔陔。但從文學、和平及經濟學獎來看,物理、化學、醫學等評委們,自然帶有一些歧視眼色。

獲得諾貝爾獎者,未必是最好的。最好的學者,也未必入選諾貝爾獎評委們的眼睛。我們要堅持自己特色,並吸收其它大學先進辦學理念,一樣可以成為世界名校。


憤怒野虎


象北京大學的校長都念錯別字呢!唸錯之後還強詞奪理,幾近狡辯。丟人現眼!這種不誠實的校長,怎能帶出好學生呢?!應該說每年選來的都是好苗子,可問題是再好的苗子,栽在貧瘠的土地上,你怎能指望長出參天大樹呢?!


方知106045956


有科學曾說過:北大是培養利已主義的大本營!


神龍架陳11


教育出問題。金錢第一位。社會風氣被改壞了。要糾偏,需要大力全面破錢關。可現實卻是無錢就甭談其它。何況政府還在不斷加強推高你對錢的重要性的認知。棚改搬窩要錢,看病讀書要錢灬無錢寸步難行。為了錢,多少人在顧其它呢?


13972515042綠水青山


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諾貝爾獎中國沒有獲得很正常,西方國家評委給中國設下的種種阻力是中國不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你看看奧巴馬都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和對諾貝爾和平獎的打臉嗎?屠呦呦獲獎原來評委就是有意讓中國難看,因為屠呦呦不是兩院院士,意思就是你們中國這麼多院士就是沒有一個能獲得諾貝爾獎,都沒有屠呦呦的水平。這就是諾貝爾獎評委會故意操控中國參加評比的原因。但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不等於中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沒有諾貝爾獎中國照樣在很多科技領域打破了世界先進科學水平,我們的超算技術世界誰能比?電磁和激光技術誰真正比我們先進?一些技術成果我們還不願意去參加評比呢,向你公開技術我們沒這個必要,獲得諾貝爾獎又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