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壳子都不同,为何不少汽车还被说差不多,谁的锅?

经常看到有读者评论,“XX车和XX车除了牌子壳子不同,很多功能都是一样的”;“只要找到大牌的供应商,你就可以造汽车了”……

且不论读者是否忽视了造车其实是一件极度冗繁的事,评论倒是反映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当前汽车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尤其是在车联网、智能驾驶领域。在车企强调产品差异化、用户渴望个性化消费的今天,这真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

牌子壳子都不同,为何不少汽车还被说差不多,谁的锅?

日前,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王晓秋在名爵HS的发布会上指出,“我们要在这个市场上有地位,最关键的就是核心技术”,“要做个性化的产品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不能光依赖供应商,不要把技术中心变成采购二部”。

显然,技术出身的王晓秋先生深知如今汽车产品同质化的原因。

牌子壳子都不同,为何不少汽车还被说差不多,谁的锅?

01

技术能力越发强大的供应商与一些越发“不务正业”的车企。

从表面来看,如今同质化的车型越发多,是因为很多车企都共用了几乎相同的供应商的零部件、技术、系统。比如大名鼎鼎的ESP车身稳定系统、爱信变速箱、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控制等,此外一些大家可能不熟悉的部件,如高压共轨、电喷、传感器、芯片等也几乎都来自几家头部供应商。事实上,供应商从成本分摊的角度考虑,也会尽可能多地向不同车企提供零部件。

车企大量采购供应商的零部件自然是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但这也导致供应商在核心汽车技术领域越发强大。在2015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博世曾展示过一套自动驾驶的系统,包括传感器及布置方案、转向、制动等。毫不夸张地说,别说是造一辆传统的燃油车,就算是造一辆自动驾驶车,它也能弄得出来。

牌子壳子都不同,为何不少汽车还被说差不多,谁的锅?

在头部供应商逐步成为“技术控”时,不少车企却逐步放弃了对核心技术的研究,更不说创新性技术研究。在重短期效益、急切上新品、抓项目赶进度的KPI之下,不少车企的研发部分沦为了技术的应用者、项目的管理者,周而复始地陷入新品-研发-退市的短周期恶性循环。

在早些年,车企是掌控着核心技术的,目前前十的汽车领域供应商中,有两家是从车企独立出来的,即从丰田独立出来的电装与爱信。而如今,一些领先的汽车企业,也是掌控着核心技术的,如通用汽车就具备从电池研发制造、电机研发、电控研发应用的能力。这些值得一些车企思考。

牌子壳子都不同,为何不少汽车还被说差不多,谁的锅?

02

越发懂消费者的供应商与一些越发不懂产品定义的车企。

一般来讲,车企是早于供应商接触消费者的,按理讲,车企相对供应商是更懂消费者的,而这也有利于车企做产品定义,包括造型、功能、布置等。不过,因为供应商太需要研发出好用畅销的技术或整合方案,不少头部供应商就形成了强大的需求研究团队,上能到宏观趋势判断、下能到消费者功能需求研究。

举个例子,如今被好评的语音识别控制系统,大多有一个唤醒语句或唤醒按键,只不过不同车企的唤醒语句不一样。目前看,这种交互方式比较方便,但这不是车企弄出的方案,或许还有更好的交互方式呢,比如意念(允许我夸张一下)。

牌子壳子都不同,为何不少汽车还被说差不多,谁的锅?

而在一些相对普通的功能上,车企更应该体现自身的产品定义能力。比如对10万元级别的车型来讲,是使用频率不高的自适应ACC重要,还是能解救许多泊车障碍的清晰的倒车影像重要?是单纯的把车子做大重要,还是把车内的空间布置的贴心、实用更重要?汽车用于生活,就需要生活的味道,这应是车企做产品定义的基础。

回到标题的问题,汽车缺乏个性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显然不是需求的同质化所致,是一些车企忽视技术研发创新、供应商强势所致,是一些车企不重视产品定义所致。如今,国内汽车市场正迎来结构性调整的时机,百家争鸣之下,更需要差异化竞争力,一些车企成立真正的技术研发创新、产品定义团队迫在眉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