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还是不考?

  我有个表妹,在一所“二本”学校读大四,姨父姨妈跟我说,想让她考研究生,原因很简单:以她现在的本科学历很多单位的报考资格都没有!

  她好像还有点拿不定主意。她想考名牌大学,但又怕考不上,考本校呢,又担心将来即使拿到了硕士学位,由于不是“一本”院校,更不是“211”、“985”,会不会同样找不到工作?另外,很多公司歧视女生,研究生毕业时年龄更大,找工作会不会更加困难?

  我对她说:

  其实,任何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都不是那么好考的,要考北大清华更要多掉几斤肉,这样骆驼才能穿过针眼。当年我有一个同学备考清华,有天我问他学习了多长时间,他惭愧地说:“今天感冒了,只学了13个小时!”

  有这种精神,应该也不难了。后来他果然如愿以偿。

  长辈们和你似乎都觉得,读书最重要的是学校、是学历,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如果这么想,学习会非常辛苦,没有乐趣,没有动力,也没有质量,就像饿了又没开水,干嚼方便面。

  读研究生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

  读研时,你将学着思考,学会质疑,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论证自己的观点,去挑战专家甚至泰斗的权威。读小学中学甚至本科,基本都是老师教,然后把教科书上的内容默写到试卷上,就OK了,填得越翔实,得分越高。而研究生就不同了,你如果能发现教科书和教授的错误,通过论文指出来,并且让他们的脸丢到国外去——将你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譬如《自然》《科学》《细胞》《柳叶刀》《外交季刊》等等,你就赢了。如果你能做到这点,我相信,被批评的人不仅不会生气,还会很开心。你体会到的将不仅是因课时减少而扩展的支配时间的自由,还有思想解放的精彩。

  你有机会堂而皇之地刷存在感。老师会鼓励你提出不同的观点,几乎每天甚至每堂课都有提问和讨论,想想吧,当你准备充分,查阅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甚至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各种资料乃至敦煌卷子、《永乐大典》,然后在老师同学面前侃侃而谈,条分缕析,语惊四座,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举出更多的论据狠狠地回击,好像西塞罗揭露喀提林阴谋,如同诸葛亮舌战群儒,仿佛亨利·克莱、卡尔霍恩、丹尼尔·韦伯斯特在国会演说,像挦鸡一样拔掉对方的论点,是不是很酷?

  读研究生可以借更多的书,可以进很多本科生没资格去的阅览室、实验室——请原谅有时学校也搞学历歧视。学校不再将你只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还是创造者,会给你提供很多便利让你创造新知,譬如去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参加学术交流。康德说:“知识自经验始,而不尽自经验出。”读研究生,你就会发现原来不用去流水线上拧螺丝,你也能设计出更好的机械,你将能时时享受到发现的乐趣。你将参与课题的研究,和导师一起写书、编书——只要你写得富有新意、无懈可击,你的话将被人记忆、被人引用。

  如果你读研究生时学会了思考、研究与解决问题,能够熟练地阅读外国文献,每个学期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参加几届“挑战者”杯大赛,那么即使你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得像一双旧鞋子的小学院,那么恭喜你,你或许大有机会继续读博士,或者找一份好工作易如反掌。要相信,只要你真的有能力,任凭什么都压不住你,都挡不住你!

  西方有句话:你无法阻止潮汐,但是你可以学会冲浪。年龄会越来越大,性别更是还没出生就定了的——除非去韩国(或泰国?)动大手术;社会在进步,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再过三四年应该没有现在严重,但无论如何,现在不是花木兰那个时代,有哪家公司会仅仅因为性别而拒绝一个学霸呢?要知道,奥巴马出生在一个种族歧视泛滥、黑人曾长期为奴的国家,这阻止了他成为总统吗?玛丽·居里、吴健雄、希拉里、默克尔、特雷莎·梅、朴槿惠(她现在好像有点麻烦)、昂山素季不都是女人吗?

  有人说,未来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有人说我国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我觉得世界一直处于知识为王的时代。从人类学会生火,学会制造使用弓箭、鱼叉、轮子起,知识就比单纯地蛮干更快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即使我们不读研究生,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学习,要在工作的间隙、下班后挤时间学,这种学习更加艰辛,但不学就会被淘汰,那些技术能手,那些高管老总,李嘉诚、王健林、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们,之所以被人仰视,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学得早、懂得多。霍华德·休斯、埃隆·马斯克之所以有那么多震惊世界的创举,是因为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专家。即使在语法方面,埃隆·马斯克也有语言大师般的学识和敏锐,他公司的员工给他发的邮件里出现了语法错误,他就会像特朗普一样大叫:“你被解雇了!”

  你应该感到幸运,姨父姨妈支持你再读几年研究生,这是他们用自己的财富为你打造你挖掘人生金矿的镐头。别犹豫了,准备考研吧。

  听了我这番话,她开始备考。

  如果你恰好也有个读大四的弟弟妹妹,你会为他(她)指一条什么路呢?

研究生,考还是不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