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中国大学最尴尬的群体

又到一年开学季,校园里多了许多青涩的面孔,从他们的满脸好奇和不安分中可以得知是初来乍到,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我去年考取某211大学的专业硕士,经过一年的洗礼,终于明白研究生是大学里最尴尬的存在。

扩招贬值的研究生在择业时要和本科生抢饭碗,因此刚入学导师们都建议学生考博士,出来直接做高校老师或搞研究。

本校的多数年轻老师就是这样上岗的,去国内名校镀一层金然后回母校执教,一不热爱研究,二从来没有深入过社会,他们的见识实在狭隘。

​相比本科生教育的系统化,博士生的专业化,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无章可循。

研究生,中国大学最尴尬的群体

传播学老师上课从不备课,坐在学生面前做促膝谈心状,自己能吧嗒吧嗒尬聊三个小时,聊到学生纷纷逃课,但即使他后来的课堂上只有两三个学生出席,他也不以为意,颇有境界。

创意课老师呆板又紧张,知识卡在喉咙里经常词穷,和学生面面相觑,抱歉地微笑,他后来找到了上课诀窍,挑起一个话题让全班每个同学都发言,他稍作点评,这样一轮下来两节课轻轻松松就熬过去了。

如果不能以学识服人,只能以情商来凑,老师们经常以知心大哥大姐的姿态和学生相处。

传播学老师坦诚地分享如何找热点、洗稿,一个月连发四篇论文;小说课老师说起自家的老婆孩子,婆媳关系,吐露生活如何艰难,引来学生的同情;新闻学老师则对高校现状极其不满,醉心于古币收藏,谈起一个走运的朋友激动道:“他月赚五万啊!五万啊同学们!”

以上那些高校老师是普通家庭出身,念书的目的也从陶冶心志到养家糊口,对学术的热爱都虚耗在论文和职称里,在庸碌和有骨气,市侩和清贫之间挣扎,才有这么多拧巴的地方。

既然老师都这么佛系了,学生就不要太野心勃勃。

有些学生希望通过学业出人头地,还念着昔日大学精英教育的荣光,对师业师德都眼带批判,心里有一股不平之气,希望知识能立刻变现,这种急功近利的劲儿是老师最忌讳的,踏实低调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有的学生并不那么咄咄逼人,他们没有经济之忧,虽然对学业设置心怀不满但不摆在脸上,老师倒很欣赏他们的宽容。

有的人读研是为了逃避社会,有的人是想投身学术,有的人是为了混张文凭,有的人是因为喜欢校园生活,无论哪种,开始都是满怀希望。现状却是:上课玩手机,课后抄论文,男生打游戏,女生追综艺,欢天喜地来,垂头丧气走。

总之,处在中转站阶段的研究生是迷茫盲目的,研究生在学艺上不如博士生精进,在精神面貌上不如本科生有朝气,实在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在如今的大学体制内,想要过一个的有意义的研究生生活,有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经济自由。蒋方舟说:“并不清贫的独身女(男)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读书,旅行,交友,都需要一个有金钱做基础的从容心态,没有经济来源的同学必须做兼职,靠着一点奖助学金过活的可怜日子实在无益于健康发展。

2、有目标有执行力。入学之后尽快想清楚毕业是要工作还是继续考博,然后围绕选择做准备,打磨自己。在读研的两三年里,专心做好几件事大事就算圆满。

3、平常心。这点针对学校教育和人际关系,相信初入学校有许多落差和疑惑,进而消沉或浮躁,钻牛角尖。持有平常心可以防止被这些浮沫情绪困扰,然后专注于解决问题。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