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的沿革-明代行書的發展

明代沿襲唐、宋、元帖學,故能行草者甚多,初期館閣體始興,中期以後追魏晉,以暢神適意,抒發個人情趣為出發,風格上變為個性化,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個性風貌的書法家,在傳統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

姚綬的行書

姚綬(公元1423~1495年),字公綬,號穀庵,晚號雲東逸史,又稱丹丘先生。工詩善畫,書法學鍾繇、王羲之。筆法嚴謹,行草相雜,夾入章草筆法,深厚溫潤秀逸。作品有《夜行詩》、《手札》等。

《夜行詩》分楷書、章草、行書三體寫成,時年五十三歲(圖82,行書部分)。

帖雲:

杯盤具方圓,玉色分清白。惟重古制作,溫潤且滑澤。持之不忍舍,於我貴婦得。有酒互斟酌,族性雜賓客。玉也類君子,顧言慎恆德。勿為沉湎歡,悠久安我室。壬寅陽月廿六日記得玉杯盤於武林,將以遺仲子旦,越二日作詩示之,俾其慎守逸史。

此帖書法頗得唐法,法度嚴謹,結體趨橫勢,行草相間,頗具晉唐氣韻,渾樸溫潤,秀逸文靜。學小行書者,能入規矩,氣韻不俗。

行書的沿革-明代行書的發展

吳寬的行書

吳寬(公元1435~1504年),字原博,號匏庵,又號玉延亭主,官至禮部尚書。書學東坡,頗得東坡神髓,豐潤奇拙。作品有《謝文太僕送匏研詩》、《匏研記》、《種竹詩》帖等。

《種竹詩》,墨書紙本,十行七十字,分上下兩行(圖83)。

帖雲:

修然數君子,落落俱長身。東家每借看,步去不嫌頻。移栽幸許我,已自前年春。自我得此輩,園居豈為貧。但憂積雨霧,日曝少精神。終然勤灌溉,枝葉還如新。因之悟為學,黽勉在斯晨。

明王鏊評他的書法雲:“寬作書姿潤中時出奇倔,雖規模於蘇,而多所自得。”此作筆墨渾厚,古拙遒勁,橫勢而不扁,渾樸而雅逸。明邢侗雲:匏翁“書法法蘇學士,濃顏厚面,祛去吳習,亦畢竟趙宋本色耳,超著實難。”

姜立綱的行書

姜立綱(生卒年月不詳),字廷憲,號東溪。幼則能書,官至太子少卿。善楷行書,日本曾遣使求其匾,有書名,稱“姜字”,書法追求晉唐。作品有《詠易詩》、《七言律詩》等。《詠易詩》,紙本,二十行一百零四字,南京博物館藏(圖84)。

帖雲:

立卦生爻事有因,兩儀四象已前陳。須知三絕韋編者,不是尋行數墨人。潛心雖出重爻後,著眼何妨未畫前。識得兩儀根大極,此時方好絕韋編。

餘退直暇讀易時,忽客至,坐頃誦紫陽朱夫子詠易二詩,欽賞之,竊識錄出,以示不忘者。成化庚子仲夏望前一日也,立綱識。

此帖頗得晉唐意趣,結體得法,筆墨飽滿,中鋒用筆,線條勁挺,文雅秀美,純潔清麗,極有功夫。按扇面佈局,十五行大字,五行小字,頗俱虛實變化。

唐寅的行書

唐寅(公元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等。明代傑出的畫家,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明四家”。書法初學顏真卿、李邕,後學趙孟頫。書風穩健流美,激越飛動。作品有《自書詩》、《聯句詩》、《落花詩冊》等。

《落花詩冊》,紙本墨跡,這是其中之一(圖85,局部)。

帖雲:

楊柳樓頭月半規,笙歌院裡夜深時,花枝灼灼難長好,漏水丁丁不閒遲。金串袖籠新藕滑,翠眉奩映小垂,風情多少愁多少,百結愁腸說與誰。

此帖書法,結體用筆都很有法度,有晉唐筆意,婉麗多姿,線條遒勁挺拔。

文徵明的行書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別號衡山。幼不聰,長而挺發穎異,文學吳寬,書學李應楨,屢試不第,晚年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評者稱:待詔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仿涪翁尤佳,如鳳舞瓊花,鳴泉竹澗。王世貞說: “行筆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聖教》挽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刻有《停雲館法帖》。作品留存較多,如《七言律詩四首》、《後赤壁賦》、《青玉案》、《自書西苑詩》等。《七言律詩》,分四段,仿三家,一仿東坡,二仿米芾,三仿山谷,四則自己面貌。所仿者形神兼備。現選第四段以見其貌(圖86,局部)。

行書的沿革-明代行書的發展

貼雲:

平臺。日上宮情霏紫埃,先皇閱武有層臺。下方馳道依城盡,東面飛軒映水開。雲傍綺疏常不散,鳥窺仙仗去還來。金華待詔頭都白,命賦長揚愧不才。徵明。此帖書法,功夫深厚,既有晉唐遺意,也有米芾、懷素的筆意,渾樸文雅。

張鳳翼的行書

張鳳翼(公元1527~1613年),字伯起,號靈墟,善詩詞作文,亦善書法。追“二王”、晉唐書風。有《自書詩》、《五言詩》等。

《自書詩》,紙本墨書,四行五十二字,藏故宮博物院(圖87)。

帖雲:

贈日葵黃國醫為畏所施先生賦。家傳秘術似長桑,更有神丹可愈瘍。試看戎葵比仙杏,無雙不獨屬黃香。萬曆乙巳秋日裡人張鳳翼。

此帖書法筆法嚴謹,用筆遒勁。結體處縱勢。

董其昌的行書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善畫,師董源、巨然、“二王”、倪瓚、黃公望,尚筆墨氣韻。自論雲:“吾學書在十七時,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明、祝希哲置之眼角。乃於書家神狸,實未有入處,徒守格轍耳。比遊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自此漸有小得”(《畫禪室隨筆》)。他由唐追晉,從顏、虞上追鍾、王,又吸取李北海、徐浩、楊凝式筆意,二十年學宋人,參照趙孟頫,可說是個習古而集大成者,形成獨家面貌,故明末清初影響巨大。留存作品數量很多,行書如《金沙帖》、《蘇軾重九詞》、《岳陽樓記》、《濬路馬湖記》等。

《蘇軾重九詞》,條幅,四行七十三字,墨書紙本,藏上海博物館(圖88)。

帖雲:

點點樓前細雨,重重江外平湖。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東坡詞也,宸甫同予遊西山書此紀事,辛酉重九日,其昌書。

此條幅用筆圓潤,章法疏朗闊綽,寫來極其隨意,似漫不經心,但就在這種心態下寫出的書法,卻表現了自然平淡,清逸秀雅。

張瑞圖的行書

張瑞圖(公元1570~1644年),字長公,號二水,又號果亭山人。擅長行草書。評者雲:“張瑞圖行草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草書醉翁亭”。論者以為:“瑞圖書法奇逸,鍾、王之外,另闢蹊徑”。被稱為明末四家之一。留傳作品甚多,如草書《驄馬行瘦馬行》、《西園雅集記》、《五言律詩》條幅等。

行書的沿革-明代行書的發展

《五言律詩》,續本,條幅,三條四十六字。江西博物館藏(圖89)。

帖雲:

時出碧雞坊,西郊向草堂。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傍架齊書帙,看題減藥囊。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果亭山人瑞圖。

此條行草書,筆墨放縱,筆鋒跳動,一氣呵成,線條方折而流暢,似行雲流水,和諧美觀,獨具一格。

傅山的行書

傅山(公元1607~1684年),字青主,別字公它。明亡,朱衣於土穴,養母,號朱衣道人,別名真山、濁翁、石道人等。有氣節,以死拒清試。通經史諸子,尤精醫道;工書畫,尤長草書。傅山自論書雲:“弱冠學晉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光墨跡,愛其圓轉、流麗,稍臨之,則遂亂真矣。”並提出“學書之法,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率真毋安排。”這是傅山針對當時盛行學董其昌、趙孟頫出現弊病而言,必須正確理解。其草書為人們稱譽,行書也佳。留存作品甚多。傅山《行書卷》,紙本(圖90,局部)。

帖雲:

鄙郡獻大功德,故濟窮桑梓,豈但波羅蜜,佈施方⋯⋯ 此帖書法,雖是行書,但多用草書筆法,線條流動奔放,章法大小懸殊,虛實變化,渾厚弘大,氣勢萬千。

王鐸的行書

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號十樵,一號嵩樵、痴庵,又號痴仙道人。明大學士,入清官至禮部尚書。好古善文,能畫,書法五體皆能,尤以草書稱道,能得晉唐遺韻,又有個性,氣勢豪邁。留存作品有《琅華館帖》、《擬山園帖》,條幅墨跡也很多。

《望白雁潭作》條幅,紙本墨跡,四行五十八字(圖91)。

帖雲:

不近嚴州地,稌秔老石田。狂情耗旅寢,病骨懼秋煙。樵唱深崖裡,天低去雁邊。古潭無定景,姑息為淵玄。荊岫楊老詞壇正。望白雁潭作。辛巳。王鐸具草。此帖很有王鐸行草書特色,在結體上有化簡為繁、化繁為簡之妙,在用筆上使樸拙和靈動結合,重按輕提,氣勢雄強,樸拙中見古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