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周縣侯村鎮部分村莊名稱之來歷、沿革

河北省曲周縣侯村鎮部分村莊名稱之來歷、沿革

侯村

在縣城東南45裡。

據說,戰國時代,趙國曾在此築“土侯”,為古代探望敵情的土堡。建村後即稱侯村,人氏年代不可考,後簡化為侯村。

自古以來,即為曲周東南部的重要商業中心。明代為鎮,清代亦然。

清朝時,曾有侯姓人家遷來,今絕嗣,與村名來歷無關。

東王堡

古時,曾在此設有驛站,王姓人家在此居住,因此成為王家堡。明初,朱、李等姓人家遷來,村名未改。後因村西也有一王家堡,為區別,又因其方位,改稱東王家堡,後簡稱東王堡。

戚寨

明初,王家三兄弟分別名王十九、王二十、王二十一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落戶建村。因三弟兄的兒子加到一起共七人,遂稱為七子寨,後嫌村名不雅,改稱戚寨。

南陳村

明初,陳某(名不可考)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落戶建村。因北邊邱縣境內也有一陳村,故名南陳村。後陸續遷入常、馮、程、郗等姓人家。清朝時,陳姓絕丁,村名未改。

后王莊

明初,王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落戶建村。因靠近土路村故名土路王莊。後任、劉等姓人家遷來。其中,劉姓人家從邱縣東街遷來,曾立劉莊,在王莊中間,不為獨立村莊。后王姓絕嗣,村名為改。1951年因村南有一王莊村,遂稱后王莊。

堤上

1970年代曾在村北挖掘出船隻,說明此地古為河道。相傳,古時此地稱平原禮,後因遷移到漳河堤上,遂改稱提上。明初,李、張、陳、高、範、董等姓人家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分居本村附近,各自程存,稱張莊、李莊、陳莊等。清朝時併成一村,統稱堤上。

河北省曲周縣侯村鎮部分村莊名稱之來歷、沿革

陳於陛

河北省曲周縣侯村鎮部分村莊名稱之來歷、沿革

為明代戶部尚書陳於陛故里。

明代懷隆兵備陳於階(於陛弟)故里。

《邱縣誌》稱其為南堤村。

土路

明初,金豹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根據五行相剋中“土生金”的說法,取村名為土路。以求金姓人家在此興旺發達。

前王莊

明初,王成從法國山西省洪洞縣遷來落戶建村,取名王家莊。不久,劉讓和馬秉禮也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在村西依次落戶定居,形成東中西一線,成三攤王莊,後演變為三疃王莊。清代稱為第三疃王莊。1951年,因村北有一王莊,故稱前王莊。

龐寨

明以前,系龐姓人家所建。明初,宋明幼年喪父,性格憨直,隨母親吉氏寄居在老營外祖父家。“燕王掃北”後,龐寨幾無人煙。宋明返回龐寨,後繁衍成大戶,仍稱龐寨。

賈王莊

明初,賈姓的幾戶人家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落戶建村。分建七個小村落,因其在漳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楊樹成林,故統稱為楊固(原為堌字),因本村賈姓為多,成為賈楊固。1945年以後與南面的徐楊固、齊楊固合併成為徐齊賈莊。1962年獨立為村,名賈莊。1981年地名標準化處理,因重名改為賈王莊。

徐楊固

因本村處在漳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楊樹成林,故稱楊堌,後改為楊固。明初,徐本和齊某(名字不可考)等人家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落戶建村,統稱楊固村。本村以徐姓為多,故稱徐楊固。齊姓住地稱為齊楊固。1945年後,徐楊固、齊楊固和北邊的賈楊固(今賈王莊)合併成為徐齊賈莊。1962年與賈楊固分開,稱徐楊固。

裡節固

村東一里許原有董莊、蔣莊兩村。1883年水災將兩村衝沒,居民望西搬遷今址共建一村。因村地處漳河故道高堤上,又距原址一里,故稱裡節堌,後簡化為裡節固。

花屯

明初,花清、花潭弟兄二人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落戶建村,名花屯。945年前,屬於廣平縣管轄。

陰莊

據說,宋朝時有一婦女攜子女來此落戶建村,因其亡夫姓陰,故取名陰家莊,簡稱陰莊。

西高固

原與東高固為一村,明朝以前即有此村,稱為高堌。因地處漳河故道北側高堤上而得名。有高、呂、常、林、谷等居民。

明永樂三年,趙公雲從山西省太谷縣娥瑤村(也稱鵝鴨村)遷此落戶定居。不久,李、牛、王、謝等姓人家相繼遷來。在村西部落戶定居。而原來的高、呂、常、林、谷等姓人家相繼絕嗣,但村名未改。抗戰時期,分為兩村,因其在西,故名。

東高固

原與西高固為一村,明朝以前即有此村,稱為高堌。因地處漳河故道北側高堤上而得名。有高、呂、常、林、谷等居民。

明永樂三年,趙公雲從山西省太谷縣娥瑤村(也稱鵝鴨村)遷此落戶定居。不久,李、牛、王、謝等姓人家相繼遷來。在村西部落戶定居。而原來的高、呂、常、林、谷等姓人家相繼絕嗣,但村名未改。抗戰時期,分為兩村,因其在東,故名。

崔莊

為得勝村、崔莊合併。

得勝村,明朝前即有。

明永樂年間,崔天府等人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在得勝村西落戶建村,取名崔家莊,簡稱崔莊。清末,二村逐漸連成一片,遂合併為一村,二村名同時使用。1951年後,廢得勝村,專用崔莊稱謂。

五塔

明朝以前即有此村名來歷與廣平縣平固店古塔有關。平固店古塔原址在廣平縣小韓村附近,為唐代建築,歷史悠久,名氣很大。因距離古塔約五里,故名五塔。

明初楊、王、李等姓人家相繼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落戶定居,仍稱五塔。

原有石佛寺。(據《縣誌》)。

東三塔

明朝前既有此村。

村名來歷與廣平縣平固店古塔有關。平固店古塔原址在廣平縣小韓村附近,為唐代建築,歷史悠久,名氣很大。因距離古塔約三里,故名三塔。

明初,朱姓弟兄二人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仍稱三塔。不久,該弟兄遷到村西邊建村稱西三塔,遂改三塔為東三塔村。1945年後,與附近鄭莊、楊莊合併,統稱東三塔。

呂洞固

明朝前即有呂洞固,今已無呂姓,僅存呂家墳。文革挖出墓磚上有“呂從道”字樣,可見原有呂姓住民。因其處於漳河故道南岸的高堤上,故稱呂董堌,後簡化為呂洞固。明初,李、王等姓人家先後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定居,仍稱呂洞固。後有龐姓人家從廣平縣大屯遷來,丁姓人家從東王堡遷來,在村西南另建西南莊。1951年,二村合併,統稱呂洞固。

為抗日戰爭時期呂洞固戰役紀念地,建有烈士公墓。(資料來源於網絡,作部分勘誤,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