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中國水電十三局”沿革

1972年,十三局承擔了四女寺水利樞紐工程的擴建。

上世紀70年代初,十三局的機械施工隊在漳衛河治理工地上工作。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三工程局,最初的名字是水利電力部馬頰河疏浚工程局,組建於1962年11月。而馬頰河疏浚工程局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建國初期成立的江西上饒江水力發電工程局。

1955年,燃料工業部102工程處與501工程處合併組建上猶江水力發電工程局,成為新中國首批組建的國家級水利水電專業施工隊伍之一。第二年,工程局移師福建,更名為電力工業部古田溪水力發電工程局。隨著古田溪水電站二、三級工程陸續開工,施工隊伍迅速擴大,並於1959年改稱水利電力部福建省閩江工程局。 1962年,因國家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閩江工程局承建的福建建溪水電站工程被迫停止,上萬名職工處於停工待業狀態。而此時的德州因連年遭遇暴雨,迫切渴望興修水利。

德州地處黃河衝擊形成的平原,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繁,上世紀60年代,德州更是連年暴雨,古老的馬頰河年久失修,氾濫成災,魯北三區(德州、惠民、聊城)一度成為全國有名的貧困地區。

為徹底消除水患,1962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國務院批轉了水電部 《關於調閩江工程局部分施工力量承擔山東省馬頰河疏浚工程任務的報告》,於是,3032名水電工作者由時任局長兼書記的張浙帶隊,揮師北上。當年年底,工程局局址確定,本部設在德州市三里莊原省水利廳水利學校的校址上,並從周圍劃撥500畝地用於基地建設。當時的閩江工程局人員、設備按四六分家,四成留福建,六成調德州。 1963年2月24日,水利電力部馬頰河疏浚工程局公章正式啟用。

人員、設備調動從5月開始,到11月結束,共來德州職工3032人,家屬4251人,機器設備669臺套,德州人民熱情歡迎了遠方的客人,大力支持工程局的基地建設,磚瓦沙石,保證供應,並組織了小驢車幫助運輸。當時設計的單身宿舍為三層樓房,家屬宿舍為平房。在各方努力下,幾個月時間,很大一片房屋拔地而起,基地初具規模。為了保證工程局到火車站道路暢通,一條碎石鋪成的馬路也很快開通,德州市政府特地將這一條路命名為 “閩江路”,是目前東風路的一段。

工程局隸屬水利電力部水電建設總局,主要任務就一項:馬頰河機械化疏浚。馬頰河工程開工前,水電部對馬頰河是人工施工還是機械化施工爭論很大,直到1963年8月,才最終確定機械化施工方案,挖泥船、挖土機、鏟運機等價值1億多元的設備陸續到位。

從1963年到1972年,馬頰河疏浚工程局幹部職工以河為家,駕駛著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挖泥船,日夜奮戰,全面開展馬頰河的疏浚治理工程。馬頰河工地上的工人,原來都是修大壩出身,對於挖河來說是新手,有的人連挖泥船都沒見過。剛剛學習操作的時候,即使有師傅教,每小時也只能挖40立方米。隨著實踐能力增強,挖泥量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設備設計的每小時80立方米的挖掘量。 10年奮戰,共開挖土方8285萬立方米,拓寬、浚深從陵縣一渡口到入海口154公里的河道,建成大小橋樑、涵閘近百座。昔日狹窄淤積的“千年害河”,變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致富河”。

馬頰河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工程局在國家水利疏浚行業的領頭地位,承擔了水電站的“削峰”任務,就是在承建單位施工能力不足時,充當應急隊、衝鋒隊,國家特別配備了數百臺先進的進口大型土石方施工機械。自此,工程局開始轉戰四方,馳騁全國各地。

1970年1月5日,水利電力部馬頰河工程局改名為水利電力部第十三工程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