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平平的杜聿明为何总是被委以重任?

笔下发白


关于蒋介石的用人手段我们都很清楚,蒋介石在用人的时候他一般都会在自己最为亲近的浙江人和黄埔军校军官、学生中挑选,能力是一方面,但是出身也是一个方面,除了这二者之外,蒋介石的用人也跟他的信任有关。


如果把一个有能力的将领和一个他信任的将领摆在他面前,那他更多时候会选的还是他信任的将领。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

杜聿明并不是浙江人,但他却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

黄埔军校前几期学生和蒋介石的关系都比较密切,因为当时蒋介石大多数重心都放在黄埔军校上,因此他们就有了很多和蒋介石培养感情的机会。

这个时候杜聿明已经符合了蒋介石的一个用人条件,再加上他非常听蒋介石的话,所以导致蒋介石极度地信任他。


杜聿明权势的上升虽然与他的出身以及蒋介石的信任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但是要说他是一个靠关系、靠蒋介石信任上位的无能之辈,这话却有些说不过去了。

从杜聿明一生的战绩来看,我觉得他可以当之无愧地担当他的名将身份。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无数的黄埔学生纷纷被蒋介石提拔为了军队的高层军官,分别指挥着各自的军队赶赴了抗日各大战场中。

当时杜聿明就成为了国军所有军队中最为特殊的第五军军长,第五军与其他军队不一样,国军当时的很多装备、武器都不是非常精良,与日本人相比整整相差了一个大水平。


而第五军则是一个特殊,在装备上来说,第五军的装备武器是不比日本人差的。

第五军是国军中的第一支全机械化部队,部队中装备着的都是蒋介石按着胸口、强忍着不舍花大钱购买回来的先进武器,在当时那个美式装备还没大规模普及的时期来说,第五军就是蒋介石部下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

在杜聿明担任第五军军长的时候,虽然早期蒋介石不怎么敢让第五军上场、怕自己投大价钱打造的第五军在战场上打了水漂。

但是在第五军真正投入战场的时候,第五军却凭借着强大的武器以及杜聿明过人的指挥能力,在战场中立下了巨大的功绩。

对杜聿明极其服气的邱清泉

国民党有很多名将都是出身于杜聿明手下的,这些名将中有郑洞国、邱清泉、廖湘辉等人,他们都是能力非常卓越的名将。

在这些人中,邱清泉人称为邱疯子,他的军事能力非常高超,因此就造就了他极高的眼界。

曾经有不少将领管辖过他,但是邱清泉对这些人都非常不屑,他觉得以这些人的军事能力根本没资格管辖自己。

但是在面对杜聿明的时候,邱清泉却非常服气,而能让这么一位在军事方面自视甚高的名将如此服气,杜聿明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军事能力平平无奇的人?

杜聿明人生中的污点与对蒋介石的忠诚

率领远征军从缅甸战场上撤退回国的事情是杜聿明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当时无数壮士在杜聿明的率领下不仅没有在异域的战场上建立太大的功勋,反而在被他带入野人山之后,被野人山恶劣的自然条件淘汰掉了3万多名士兵的生命。

当时一共有4万多名士兵被杜聿明带入了野人山,最终活着的人只剩下了几千人,由此可见那一行的悲苦。

现在很多人在说到杜聿明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件事情,在说到杜聿明能力的时候,往往也会拿这件事情来否定他的能力。

但实际上这件事情跟杜聿明的能力无关,更多的是与他对蒋介石的忠诚、对蒋介石的听话有关。

杜聿明有着我们这个年代少有的忠诚,他这种忠一直贯彻在他的大半生中。

在后来他被我军俘虏的时候,他甚至为了不背叛蒋介石在第一时间选择了自杀,要不是被强力制止的话,可能他在被俘虏的当时,早就离开了人间。

在被关押的过程中,他也曾数次有自杀的意图,如果不是被做了长期思想工作的话,他可能到后来都无法改变他对蒋介石的忠诚。

正是在这种忠诚之下,他才会在明知道蒋介石的命令是错的情况下也要去执行,因此才背负上了巨大的污点。

因蒋介石神辅助失去战机的杜聿明

说到杜聿明的能力,内战时期他在东北的战绩是不能不谈的,当时在林总于四平展开四平保卫战的时候,国军的统帅就是杜聿明。

当时国军在杜聿明的统帅下,直压得林总打得喘不过气来,在他的率领攻击下,我军被迫退出了四平城、被逼丢弃了很多占领下来的东北城市,当时我军甚至一度被赶到了松花江北岸。

林总在巨大的压力下也甚至动了要把军队化实为虚、分散到农村打游击战的念头。


如果不是蒋介石被美国的上将马歇尔威胁向杜聿明发布了停战命令,杜聿明也不得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停止了攻势、失去了战机的话,那接下来鹿死谁手却是尚未可知的。

从这方面来看,杜聿明的能力是无法否认的,之所以当时他没有能获得成功,仍旧是蒋介石的原因。

正是蒋介石的神辅助,杜聿明才会丢失了巨大的战机。

不过杜聿明这些因为听话而导致出现的失利蒋介石却并没有怪罪他,蒋介石还是明知某些方面的事理的。

起码他知道杜聿明是因为完全贯彻自己的命令才会导致失利的,因此他不仅不会怪罪杜聿明,反而会因为他的听话,会越来越重用他,因此才铸就了杜聿明的一路高升。

在杜聿明被我军俘获之后,我军对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也颇有认可,虽然站在不同的阵营,但是对杜聿明的能力也是肯定的。

所以说实际中的杜聿明并不是一个能力平平无奇之辈,在军事方面他绝对有着极深造诣,只不过因为对蒋介石太过于忠诚、太过于听话的原因,所以才会出现了各种败局,不过要说到他位置的上升,蒋介石看重的反倒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忠诚。


孤客生


1939年12月24日,日军第5师团笫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在广西昆仑关战役中负伤。25日,在手术时,又遇炮袭,最终毙命。他在23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更强的军队”。中村正雄所称的这支“比俄国更强的军队”正是国民革命军第5军。在这支军队中,战将璀璨。荣1师师长郑洞国,200师师长戴安澜,新22师师长邱清泉、副师长廖耀湘……,而这支国民党军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军的指挥官便是抗日名将杜聿明中将。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生,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他的确是屡屡被委以重任,他是最早的机械化部队指挥官,曾任国民党军队装甲兵团首任团长,第5军军长、远征军第1路军副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等职。他身居要职,但决非资质平平,军旅生涯中的败绩,亦有多重原因,全部由杜聿明背锅,未免有失公允。

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1924年与同乡关麟征等考入黄埔军校一期。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当时杜聿明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杜聿明因不支持反蒋,被关禁闭。后杜聿明逃到南京,得到蒋介石接见,被安排为总司令部训练处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主任委员为张治中。

蒋下野后,校阅委员会被撤,张治中出国考察,杜聿明赋闲。蒋复职后,张治中任南京中央军校教育长,杜聿明出任杭州预科大队第2中队长,后任新编第1师第2旅参谋、中央军校七期生中队长等职。教导2师成立后,张治中出任师长,深受张治中赏识的杜聿明出任中校营长,及中原大战,杜聿明升至第6团上校团长。


教导2师整编为陆军第4师后,徐庭瑶出任师长,杜聿明任24团团长。杜聿明治军严明,军纪良好,深为徐庭瑶倚重。

1931年,徐庭瑶部第12旅在湖北应城被红军全歼,旅长张联华被活捉。徐庭瑶遭到蒋怒斥。1932年,杜聿明率24团攻克霍丘,重创红军。徐庭瑶大喜,为杜聿明上报请功,杜聿明晋升少将。不久,徐庭瑶任17军军长,杜聿明升任17军25师73旅旅长,后又升为25师副师长,而25师师长即为同乡关麟征。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关麟征25师于3月开赴通县参加抗战。关麟征在战斗中负伤,副师长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作战。古北口一战,杜聿明率部与敌激战三日,重创日军,坚守阵地40余天。长城抗战后,杜聿明进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学习。

杜聿明的老上司徐庭瑶应该说是杜聿明军旅生涯的贵人。杜聿明早期的升迁都离不开这位老上司的举荐。长城抗战后,徐庭瑶去职17军军长,赴欧美考察军队机械化。回国后组建陆军交辎学校,蒋任校长,徐任中将教育长。徐举荐老部下杜聿明任学员队长,这为日后杜聿明出任装甲兵团团长打下了基础。


1937年,交辎学校整合战车营、装甲兵汽车队等组建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出任团长。

淞沪会战中,杜聿明率装甲兵团一部在上海汇山码头阻击日军。在南京保卫战中,装甲兵团损失惨重。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湘潭整训。国民政府从国外采购装备配置该团,该团被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为中将师长,邱清泉为副师长,参谋长为廖耀湘。200师在杜聿明的严明治下,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

1938年底,200师扩编为新编11军,军长为徐庭瑶,杜聿明为副军长。不久,新11军被改编为第5军,徐庭瑶升至38集团军总司令,杜聿明接任第5军军长。第5军下辖荣1师,师长郑洞国;200师,师长戴安澜;新22师,师长邱清泉,虎将如云。

杜聿明带领第5军勤于操练,第5军的军事训练,名列全国第一。在1939年的界首大演习中,时任军训部长白崇禧、训练总监徐庭瑶前往参阅,对第5军的军事素质大加赞扬,徐庭瑶慨叹举荐杜聿明任第5军军长是明智之举。

在昆仑关战役中,第5军担任主攻任务。杜聿明运用迂回战术,率部与敌血战18天,取得昆仑关大捷。是役,敌中村正雄旅团长毙命,歼灭日军6000余人。杜聿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本军是民众武力,民众是本军父老,本军胜利就是民众胜利”。

1942年2月,杜聿明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率部入缅。杜聿明的第5军为中路军,东、西路军分別为第6军和英缅军,中英军队兵分三路抗击日军。由于东、西两路军均被日军击溃,中路军处于被敌包抄的危险境地。

史迪威等令第5军、第66军布防平漫公路长达300余公里的战线,准备发起曼德勒会战。此举遭到杜聿明的反对,他认为这样会分散兵力,被敌各个击破。但是他的意见并未被史迪威采纳。杜聿明不得不奉命放弃棠吉,向曼德勒集结。而日军乘势占据棠吉、腊戍,切断了集结于曼德勒远征军后方。而西路英军撤退,史迪威、罗卓英逃往印度,杜聿明遵照蒋介石的指令向国内撤退。由于回国路径已被日军占领,第5军只得步入崇山峻岭,探寻归途。所到之处,蚊蚋、蚂蟥众多,官兵多中瘴气、身染回归热,大量士兵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葬身在深山野林中。师长戴安澜、副师长刘义宾、团长柳树人等也在战斗中负伤殉国。第5军出征时力约有42000人,战斗减员7300人,而死于撤退途中的人数高达14700人。

杜聿明回国后,向蒋请求处分,蒋宽慰道:“此次失利,亦不能怪罪于你,第5军浴血奋战,全世界皆知”。蒋随即擢升杜聿明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上任后,夺取了葫芦岛、锦州、本溪、四平、长春等多座城市。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发动攻势,重创国民党军队。1947年7月,杜聿明回上海养病。

1948年6月,杜聿明任“徐州剿总副司令”。辽沈战役发起后,陈诚被打得旧疾复发,回沪治病。卫立煌任“东北剿总司令”。蒋又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前往东北战场救火。可此时,东北战场败局已定,纵杜聿明也回天无力。

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百韬兵团很快在碾庄地区被包围。刚从东北撤退回来的杜聿明被派往淮海战场解黄百韬之围。黄百韬兵团被歼后,黄维兵团增援徐州,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包围。杜聿明决定率徐州部队西撤,以保存实力,然后与黄维兵团夹击解放军。当国军撤退到预定地点时,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率部停止前进,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无奈,回头解救黄维兵团,30万大军在陈官庄被解放军包围。淮海战役,国民党精锐55万余人被歼,杜聿明被俘。

1959年12月,杜聿明被特赦,1961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当年杜聿明被俘时,他的家人被带往台湾。他的夫人曹秀清女士1963年转道美国飞往北京,与分开15年的丈夫团聚。1981年杜聿明因病在京逝世,曹秀清女士曾致信蒋经国,企盼在台子女能送其父最后一程,但未能如愿。


岁月是一条河流


这样说一个抗日名将,良心真的好受吗?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毕业生,“黄埔系”的金字招牌的确足以让他在后来蒋介石得势的军界获得一定的地位,但杜聿明绝不是吃“黄埔系”三个字的老本,自己碌碌无为,乃一介平庸之辈那么简单!(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抗日战争期间,让杜聿明声名鹊起的就是昆仑关大捷。1939年12月中旬开始,杜聿明在昆仑关对日寇采取主动进攻,先是令戴安澜师攻占仙女山,在通向昆仑关的公路左侧,埋伏的是二百师副师长彭壁生、而邱清泉师麾下的机械化装备则埋伏在公路两侧。

郑洞国则从右翼包抄敌人,率先打掉了日寇的指挥部和炮兵阵地,失去了助力的日寇兵力部署陷入混乱,首尾不能兼顾,且失去中枢神经指挥,于12月底,杜聿明率部收复昆仑关。

当然,这是杜聿明在帮助蒋介石除外患方面的能力表现,即使在解内忧方面,杜聿明同样不遗余力,深得蒋介石赏识。

1945年4月,身在云南指挥中国远征军的杜聿明接到蒋介石急电,让他去重庆述职,到了重庆后,蒋介石告诉了杜聿明自己欲解除云南省政府主席本兼各职的计划,杜聿明欣然应允。

这一下子就提高了杜聿明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解除龙云职务的事情非同小可,搞得好杜聿明给龙云陪葬,一起下台,搞不好杜聿明背锅,深思明灭。


而且接触龙云的职务牵涉各方利益,与龙云类似的以地方实力军阀上位的人不在少数,动龙云,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若处理不好,简直就是在给抗日添堵,蒋介石搞不好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此,只需成功,不许失败,同事必须周密部署,做到滴水不漏,不节外生枝,点到为止!

当时的军政部长何应钦提出劝退龙云,杜聿明也觉得可以一试,这一试就是三个月,时间来到1945年8月,杜聿明再次赴重庆,听蒋介石面授机宜,要求一个月内完成在云南的军事部署,掌控铁路、公路,防止龙云外逃。

切断电话电讯,防止龙云与外界联系,同时进行秘密军事部署,把除龙云居所的五华山以外部队统统监控起来,只留给了龙云一营警务兵,让龙云自己做选择。

1945年9月底,龙云同意辞去本兼各职,赴重庆任职,1945年中旬,杜聿明第三次赴重庆,接受因罢免龙云而带来的处理不当问题,免去杜聿明本兼各职,以儆效尤!


杜聿明欣然领罚,自知这是蒋介石的双面手段,以退为进,保护自己的套路。同一天,杜聿明就被任命为东北保安集团军总司令。

这样一个能替蒋介石解内忧除外患的人,被委以重任,似乎一点不奇怪吧!


历史三日谈




首先要说的是这个题目中有一个错误的假设前提,那就是杜聿明能力平平。

杜聿明毕业于黄埔一期,黄埔的前几期学生应该说都是比较优秀的。因为在当时革命形势不明朗时,敢到黄埔军校读书,并且参加东征和北伐的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热血青年。杜聿明也不例外,他比一般年轻人更多了一份稳重,因为从小他父亲在外地教书,他操持家务到16岁,才跟父亲到外地去读书。

能得到蒋介石重用的外省人,没有几个笨人。在北伐结束前,杜聿明奉命参加了高桂滋的部队,进驻北京守护孙中山灵榇。可想而知,杜聿明深得蒋介石信任的。

本来杜聿明可以借这个机会不用参加北伐战争的,可是他听到北伐的事,就从北京回南方参加北伐,还被孙传芳的人给关了起来。他还是设法逃到了武汉,参加了北伐军。



因为杜聿明的军事理论功底扎实,并且还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被负责国民政府军事教育的张治中看中,参与南京军校的教学工作。因为当时的军校注重实战培养,学习完要马上投入战场,因此对教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只有理论水平是不行的。

不管是在和红军的战斗中,还是在长城抗战中,杜聿明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军事素养,很好的完成了长官分派的战略任务。

正是这些优异的成绩,才让徐庭瑶推荐他去当时中国最好的机械化部队担任团长,并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些机械化部队本来就是从德国进口,专门为中日战争准备的。后来在淞沪抗战中,正是依赖这些机械化部队才得以与日军血战近三个月。没有机械化和其它现代化装备的军队就比较惨,比如桂军六万人,虽然表现也非常英勇,但无奈装备差,也没有经过现代化战争洗礼,三天就伤亡了四万多人。

杜聿明指挥的机械化部队,凭借淞沪会战一战成名,被改编成200师,随后又扩充成第五军,由杜聿明担任军长。1939年底,日军从广西登陆,准备向重庆方向进攻,为了打破日军的威胁,第五军奉命开往广西前线。昆仑关大捷 打了18天,打出了第五军的威风,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杜聿明不仅作战勇敢,还是一个忠诚的军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时,因为局势不利,面临向印度撤退和回国两条路时,他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向国内转进,穿越野人山,艰难得向云南前行。

抗战结束后,为解决西南问题,蒋介石又命令杜聿明到云南去解除龙云的兵权。当最后结果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迫于美国人的压力和舆论的影响,这一计划在最后关头被迫取消。杜聿明替蒋介石背了这个锅,当了最大的背锅侠。

在东北战场,杜聿明指挥国民党军把林彪打得伤亡惨重,眼看就要把林彪赶到苏联去了。在美国人的干预下,蒋介石命令杜聿明不得越过松花江。结果半年的时间,林彪又起死回生,快速把兵力从几万人扩充到上百万。中央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优势不复存在,这时的杜聿明向蒋介石建议,把东北的部队撤到关内,放弃东北,无奈其它中央军的将领都不愿意放弃在东北的利益,最后东北的中央军精锐全部被消灭。

到了淮海战役的中后期,杜聿明再次向蒋介石建议,放弃长江以北,向长江以南转进,再次被中央军其它大佬给否定,最后又一次大批的中央军精锐被消灭,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大大消弱,直接导致蒋介石下野和退往台湾。



杜聿明的个人能力再优秀,也要局限在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大环境中,他个人左右不了国民党的命运,就连蒋介石也不行。

杜聿明在内战中的失败,并不是他个人能力原因造成的。包括中央军的许多大佬在军事上的失败,并不是个人能力问题,国民党的失败是在 政治和经济上的失败导致的,与那些英勇的军人无关。对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黄埔军人表示不背锅,也背不起。

蒋介石的用人标准,优先用浙江人,然后才是黄埔学生,最好是黄埔的浙江人,必然会受重用。而杜聿明只是比较忠直的陕北人,不会拍马屁,他的崛起只能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别无其它途径。

一个真正的名将,不仅要看他打了多少胜仗,还要看他打败时的表现。打败时能最大程度的保全自己的部队才最重要,这是保证自己不被打倒的保障,也是再次崛起的机会。张灵甫在山东的失败就说明他是一个擅长打胜仗的人,而胡琏则相反,胡琏少有什么大胜仗,但在山东战场上防守做的相当好,同样面临粟裕华东野战军的围攻,胡琏则全身而退。

因此打败仗并不是说就不是一个名将,更不能说就是能力平平。打胜时最大程度的消灭敌人,打败时能安全退下去的将领就是名将。不管是胜败都能安之如素,这是名将的基本素质。


新知传习阁


杜聿明屡受重用的原因就两个。

一,对蒋介石这个校长,领袖极其忠心。重要表现有这几个。1,第一次远征军,坚决不听史迪威撤至印度的正确选择,让十万远征军听从蒋撤回国内的命令,从野人山令近六万将士化为白骨。2,按蒋之命令,解决云南龙云问题,去蒋最大心病之一。3,淮海战役率30万大军冲出徐州,撤退路线被蒋改变,明知前途凶险,最终仍尊令而行,被全军覆灭。

二,会拉帮结派。国民党内派系林立,黄埔系内也有小门派就是胡宗南和杜聿明形成了自己的小团队,杜聿明系中,郑洞国、廖耀湘、邱清泉、戴安澜等,都成为国民党主力部队长官,解放战争时,分部在东北和中原战场,所以每每到关键时刻,老蒋就会调杜去协调这帮骄兵悍将。





净月暖阳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以新一军、新六军和陈明仁71军组成的豪华阵容攻取东野重兵防守的吉林四平,随后直追到松花江南岸,林彪已经做好了放弃哈尔滨的准备。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是华野少有的较大败绩,吃不掉困兽犹斗甚至亲自率队冲锋的黄百韬,又被迅速赶来的邱清泉机械化第五军侧击,全线动摇,粟裕命令撤退而去。



这两次战役的战场指挥官都是杜聿明中将,分别对阵我军两大名将而不落下风,怎么出来的“能力平平”?

从古北口长城抗战时的一名旅长,到军委会直辖的唯一的装甲兵团团长,再到200师师长和第五军军长,到昆仑官大捷和中国远征军前敌总指挥,那么多黄埔系名将,蒋介石疯啦?会把中国当时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交给非亲非故的陕西人杜聿明?

如果再黑杜聿明能力平平,那国军就真的没谁能打的,包括淮海战役如果是杜聿明一直指挥的话(中间被老蒋调往东北救火),华野也不会赢的那么轻松。其它在抗日战争表现较好的将领如薛岳、王耀武、汤恩伯等人,解放战争期间根本拿不出杜聿明这样的成绩单。



王耀武在国军中算个名将,黄埔三期力压三个姓李的一期生,可他比较服气的就是杜聿明。外号“邱疯子”的邱清泉飞扬跋扈,很少买帐,惟独对杜聿明恭恭敬敬,一口一个“杜老总”。

在国民党嫡系部队的大兵团序列中,还是有潜规则的,大家都是黄埔系,大家上头都有人罩着,整编师长、军长、兵团司令甚至战区副总司令基本都是中将,谁来指挥谁才能互相服气不乱套呢?首先硬件便是黄埔资历。



什么张灵甫什么胡琏在这一条上就弱爆了,因为你就是四期师弟,虽然也是中将,只能去当军(整编师)长,所以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前名义上属汤恩伯第一兵团,战场实际序列曾先后划归李天霞和黄百韬指挥;胡琏当不成第十二兵团司令,黄埔资历低影响很大。

杜聿明正是黄埔一期的佼佼者,能与之争的也就宋希濂、关麟征等同学,所以杜聿明无论从黄埔资历和作战成绩单上看,被委以重任丝毫不足为奇,在那个大时代下,在两方统帅战略水平巨大的差距下,绝不是一两个所谓名将就能扭转乾坤的。



蒋介石经常性选择恐惧症的艰难在于,能打的不听话(白崇禧傅作义等),听话的又不能打(陈诚刘峙等),杜聿明恰恰属于能打又听话的,所以一直被信任和重用,也正因为听话,杜聿明才有野人山之败和淮海之围,最后走进功德林写回忆录。


度度狼gg


首先说明一点,杜聿明能从人才济济的黄埔一期生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庸才。

杜聿明的一生,引用一句比较经典的话,那便是战斗的一生。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杜聿明从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便是光彩照人的将军,其实不然,在那个战火弥漫的岁月,只有历经九死一生的士兵,才可能成为名扬天下的将军,而杜聿明一生又何止是九死一生?



众所周知,黄埔生的崛起离不开两场军事行动,那便是东征北伐,而此时的黄埔生大多数都是底层军官,往往担负着冲锋陷阵的角色,而此时的杜聿明几乎是哪个时代所有青年军人的标杆,他打仗冲在最前面,尤其在东征攻打淡水城时参加敢死队攻城,而第一时间冲上城楼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杜聿明,另一个是赫赫有名的陈赓大将,

好的将军必然是个优秀的士兵,这句话用在杜聿明身上在合适不过了



当然了,东征北伐或许杜聿明是个下层军官,也许可以起到上阵杀敌的作用,但绝对不能扭转乾坤,而八年抗日战争却将杜送上了巅峰。抗战爆发,杜聿明先是组建200师,后又出任第五军军长,他率领的第五军或许没有七十四军那样辉煌而又刻骨铭心的战绩,但是他的第五军打的每一战,绝对是血战中的血战。第五军的成名之战是昆仑关大捷,而这一战也让一向武士道精神膨胀的日本人屈服于了中国士兵。此战历时十八天,第五军损失惨重,但却战胜了日寇的武士道精神,中国军队取得了大胜,歼灭日寇五千余人,击毙了日本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这个不可一世的日本陆军少将最终殒命昆仑关。




大多数人认为杜聿明的军事能力是不高的,这最大的原因或许是杜率领的远征军之败,其实远征军入缅,开始也有过辉煌的战绩,但最终的失败完全是战略上的被动,而造成这一被动的最大因素还是英美的貌合神离,用我数万将士的生命来达成他们的战略利益,确实可耻,而杜聿明之后率领远征军从野人山回国,已是不易,而此战也损失了第五军系的一大虎将,那便是戴安澜。



而一个将军除了能运筹帷幄之外,还要能治兵强将,杜的治兵能力绝对是公认的,他的第五军军纪严明,能征善战,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比如戴安澜、邱清泉等等,而这邱清泉是个刺头,接受过全西化的军事理念,对谁都不服,但唯独对杜聿明是毕恭毕敬,杜聿明的厉害之处不言而喻。至于后面的内战,杜的失败确实没有什么好争议的,老蒋如此一个独裁的政府,所建立的政权又怎可能巩固,所以他在东北败给了林帅,在淮海又败给了粟大将军,这并不代表他杜聿明就是个庸才。

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


历史之绝唱


先说杜聿明的军事才能。

鄙人对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杜聿明是一个中等才能的总指挥官,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长。蒋介石用人不当,让杜聿明这个优秀的参谋长,去做他并不擅长的总指挥的角色。

一、能力平平的总指挥。

杜聿明虽然也是战功赫赫。他的战绩主要来自两点:一是第五军是国军装备最为精良部队。其装备比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第74军更先进。二是杜聿明战前制定了优秀的作战方案。这还说明杜聿明是一个优秀的参谋长。

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由于援军跟不上。再加上密支那被日军占领,切断了远征军的后路。

如何应对?

孙立人提出,十万远征军,强攻密支那,从大路回国。但孙立人的这一方案被杜聿明否掉。

孙立人只好建议向西,先到印度。然后再图回国。

杜聿明则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辗转千里回国,使四万将士葬身野人山。


在辽沈战役前,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新一军任前锋,突破四野防线。四野抵挡不住。杜聿明却下令停止进攻。

孙立人拒绝执行杜聿明命令,继续进攻,就在四野防线即将崩溃之时,孙立人被免职。


二、十分优秀的参谋长。

淮海战役前,杜聿明到了徐州。根据黄百韬兵团被围的紧急形势,提出了上策的作战方案:

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一周至十天,以李弥13兵团守备徐州,以72军为总预备队,以邱清泉第2兵团、孙元良16兵团,会合黄维12兵团先击破中野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以解黄百韬之围。

这一方案以攻为守,并可集中近十个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以击破中野六个纵队。从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但杜聿明的方案被否决。


国军其他优秀将领对杜聿明的评价是——书呆子。孙子有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这一点,杜聿明没有做到。杜聿明的战场应变能力也一般。


一个优秀的将领,需要在十个方面,处处优秀。但杜聿明只在五个方面优秀。

他是个优秀的参谋长。也可以说他是个有缺陷的名将。


最后回答,能力平平的杜聿明,为何被委以重任。

一是杜聿明是蒋介石的嫡系。

二是杜聿明比较听话。蒋介石觉得,用听话的将领,比较舒心。


杨朱学派


陆军装甲兵团团长、机械化第5军军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谁说杜聿明能力平平?这样吧,不如来点干货,杜的能力咋样,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还是听听他部下怎么评价的。


陈启銮曾经担任杜聿明所部谍报科长,他说:“杜聿明为人朴实诚恳,待人谦和,少有恶言厉色,对朋友有礼貌,对下属宽厚。求知欲很强,对军事科学,颇能勤奋钻研,不但钻研理论,而且学习各种坦克、车辆的驾驶、修理及枪炮使用等等。他办事缜密,肯动脑筋。在主持举行沙盘演习时,不论何时何地,他都自始至终地指导演习,与大家一起研究。”

郭旭曾经担任广东税警总团军需处上校处长,1939年春奉派赴桂林洽领粮秣、被服和械弹,路过全州时,特地拜访杜聿明,“我看到其人穿着士兵衣服,身上油渍很多,我还以为是杜的副官”。第5军军需主任方宗杰私下介绍说:“杜军长对经济公开,从不挪用公款,部下有困难,不论官兵,只要他知道了,就为之解决。某连一士兵是湖北人,家中接近沦陷区,来信要接济,士兵接到信正在发愁,被杜知道了,当即要军需处发给50元。”


郑庭笈先后担任荣誉第1师团长、第200师步兵指挥官、第48师师长等职,与杜聿明相处甚久,说起第5军全州练兵赞不绝口:“杜军长当时提出五除三习,除骄、除赌、除伪、除欲、除恶;习精、习诚、习勤。在各营房和教练场所,他亲笔书写,‘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就是战时’、‘多流汗少流血’、‘艺高胆大’、‘攻必克,守必固’等口号。他经常口试和提出紧急情况要部队长当时处理,这样就可以了解各部队长的指挥判断能力。他常说,自己懂了,才能为人之师。”

听完这些部下的唠叨,你还认为杜聿明能力平平吗?我是冯杰,专注民国政治、军事史,期待点赞,更欢迎拍砖评论。


冯杰



首先,杜聿明是一位抗日爱国名将。杜聿明是黄埔从多将领中少有的比较西方化的将领,是国军将领中少有的人才。抗日期间与国军将领稳扎稳打的战术不同的是杜聿明主张“闪电战”,以优势火力压制日军和迅速攻破敌人(杜大都是美式装备,有装甲车),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昆仑关战役,面对的是日本的精锐师团,可以说一场硬战。郑洞国、邱清泉、戴安澜(三位将军都是抗日名将)都归杜指挥,杜采用的战术是要塞式攻击发,逐步压缩包围圈,直至困死日军。这次战斗结束,杜聿明大获全胜,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并击毙了日军旅团长,杜聿明战后居了首功。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精锐师团,杜聿明可不是平庸之辈,不是草包将军刘峙。


其次,有人将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之罪加于杜聿明身上,当远征军时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杜聿明与孙立人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蒋介石的与史迪威也有矛盾,战略上双方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可杜聿明是比较听老蒋话的人,加上杜是国军比较能打的将领自然会受到蒋介石的重用。由于蒋介石的瞎指挥,杜聿明只得服从命名带领一大部分远征军从野人山撤退回国,结果导致兵败,五万多将士因疾病和饥饿,长眠在了野人山。回国后,蒋介石并没有处分杜聿明,还将他提升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聿明一直得到蒋的重用。


最后,日本投降后,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负责接手 东北。国共内战期间,在东北战场四平战役中均有不俗的战绩,但最后还是败给了林彪。淮海战役,蒋介石重用的爱将草包将军刘峙由于神奇的布兵方式,把部队摆成了一字长蛇阵,既没设防守阵地、成了鼠头蛇尾的挨打阵势,黄百韬兵团因此被粟裕团团围住,杜聿明也无力为天了。在最后的淮海战役里,粟裕在判断杜聿明逃跑计划路线时也是完全错误,要是没有地下党,国防部第三厅郭汝瑰故意向蒋介石抱怨,说杜聿明没有支援黄维兵团,于是蒋介石下令杜聿明回头向黄维兵团靠拢,结果导致全军被围,粟裕是很难堵住杜聿明的。



总之,杜聿明是国军将领中非常有才干的一位将领,为人清廉,工作勤勉,得到了不少将士的拥护,比如郑洞国、戴安澜、邱清泉、廖耀湘等优秀将领。所有,说明杜聿明的能力在国军里是很出众的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