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1427—1464年)前后统治大明帝国14年,在位时间超过了祖父明仁宗朱高炽、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与其他明朝皇帝不同,在他的37年人生当中,却是两度当政,分别是明朝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分别是在1435—1449年和1457—1464年,这两个时期年号分别是正统和天顺。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大明朝立国之后,皇帝们一心专权,生怕丢了皇权。因此,对周围的人都是充满的怀疑之心,但祖宗们定下的规矩,事无巨细,让后世的守成之君们难以完成。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谁不想轻轻松松地躺在功劳簿上,在后世留下个好名声。应当说,朱祁镇是个理想主义者,颇为自负,9岁的他冲龄登基,还不懂得什么朝章国事,此时的他,并不明白这个国家将走向何方。还好他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正统七年去世)垂帘听政,可以说,张氏是英宗初期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她的存在以及“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一批辅佐大臣的主导,使得正统初年延续了仁宣时期的国家繁荣。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重重危机,在因循守旧的政治格局下,大明帝国此时已是内忧外患。正统中后期,南方浙江、福建等地农民起义、流寇作乱,在对外交往中,自宣宗朝一改永乐时期的军事扩张,大力建立文官统治,开始逐步收缩防线,相比永乐时期明朝军队作战经验大不如前,军力趋于废驰,北方的瓦剌等少数民族各部也不安生起来,借机借各种理由来获取利益,侵蚀大明帝国。

如果说正统初年英宗小皇帝的这番作为,还取决于保守的内阁和老一辈的干预的话。那么在这些老人逐渐退出历史之后,这位年轻的天子逐渐开始锋芒毕露,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这其中,一直伴随他前半生一个重要人物太监王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宦官王振被称为明代宦官专权第一人,自宣宗时期进内书堂,后得以入东宫服侍太子朱祁镇,通过后期各种研究资料显示,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正是如此,对于朱祁镇的研究,后世大多的看法是昏庸无道,宠信宦官,最终导致自己跌下皇位,成为了外族的阶下囚。宦官得以专权,得益于朱棣一朝对宦官的重视与重用,靖难之役中宦官的作用让朱棣视其为不可或缺的政治工具,开始让这些内官参与到各项政治事务当中,自此打开了太监这个特殊群体得以干预明朝政治的大门。到了明宣宗时期,是更进一步打破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正式让宦官得以接受文化教育,并且司礼监太监有机会得以帮助皇帝批红,成为皇帝身边制衡内阁势力的另一股政治力量。

正统年中后期,原来掌握票拟权力的内阁成员逐渐年老退出,新成员难成气候,面对国家不断出现的危机,不幸的是,这些文臣们目标并不一致,缺少一个灵魂人物来带领小皇帝和大明帝国这条巨轮。而在当时谁能帮助皇帝主导决策,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无疑使得负责协助皇帝的司礼监太监成为主导力量,一直侍奉英宗左右的王振正是第一人。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王振专权的成功,也并不是单单依靠专横和巧言令色所能实现的,恰恰是契合了当时年轻的英宗皇帝的政治主张。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人数一说有五六万,也有说二万余人的,待商榷)进攻大明,明军出师不利,大同陷落,塞外陷入外族之手。为解忧局,明英宗效法祖宗,打算振作明朝,在宦官王振的支持下,力排大臣建议,仓促御驾亲征。这支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实际没这么多,后期有研究观点认为不足三十万),结果是点儿背到了家,后勤问题、指挥问题、路线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两位黄金搭档的共同导演下,兵陷土木堡,被瓦剌也先率兵给俘虏了。此役与其说是被打败的,不如说是被蒙古兵给冲乱的,就是这样大明的英宗皇帝成了瓦剌的阶下囚。跟随他亲征的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一众大臣也跟着一块死于战场。而擅权骄横的大太监王振也未曾逃过,死于乱军之中。

英宗朱祁镇被俘后,身边太监喜宁叛变,瓦剌也先把英宗当成了与明政府谈判的筹码。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朱祁镇被俘后曾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意图回国,在第二天就派人写信,希望用“九龙、蟒龙缎匹及珍珠六托盒、金二百两、银四百两”等财物自赎。后又分别派太监喜宁和许宁等人回京奏报自己的情况。后来,英宗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宣府城时,英宗在也先胁迫下前去明军关口“叫门”,并且索要财物,忠于英宗的大臣们天真地以为凑钱能把皇帝赎回来。结果到了大同时,镇守的大同郭登拒绝打开城门,没有让也先的计划得逞。不仅如此,他的遣使活动不仅没有满足其心愿,后来反而得到了更坏的消息,朝中已有新皇帝了,这让失位的朱祁镇尴尬不已(朝中已有新的皇帝了,还会再让原来的皇帝回来??),皇位丢了,自己也落下了个“叫门天子”的恶名。

原来,是年的九月六日,在主战派于谦等人的拥立下,英宗的弟弟,当时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成为了新一任大明皇帝,是为明代宗,次年改元景泰。这时的朱祁镇身不由己,虽被尊为太上皇,却已是实实在在的囚犯。恼羞成怒的也先,挥师攻打北京,却在之后的京师保卫战,被于谦等主战派击溃,粉碎了瓦剌占取北京的野心,大明帝国转危为安。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无法从明政府身上占到好处的瓦剌也先,只好在次年把英宗送回了明朝。据记载,这期间英宗朱祁镇频繁的遣使活动,说明他急切地自救还朝的想法和对未来自己命运的担心,各种结果却毫无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此时的他已是一粒无助的棋子。不难理解,一方面是代宗朱祁钰担心也先等人假借偷袭,把朱祁镇的命运放在了社稷之后,另一方面,朱祁钰已经对皇位不肯放手,拒绝与瓦剌谈判合作。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镇回到了北京,由于代宗对他不放心,朱祁镇又开始了近七年的软禁生涯。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朱祁钰病重,十六日,心怀野心的石亨、徐有贞等人拥戴英宗再次登基,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之后的英宗将明代宗朱祁钰废掉,大肆打压景泰诸臣,将其骨干力量于谦、王文等大臣逮捕下狱,而参与夺门事变的人物一个个的都得以封赏。据记载,石亨为忠国公总禁兵,其侄子石彪为定远侯镇守大同,徐有贞当天入阁,第二天担任兵部尚书,太监曹吉祥提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其中,前任兵部尚书于谦英宗并本无杀其之意,后来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构陷之下将于谦冤杀,导致明朝边防再度废驰,这也成为了后人称明英宗残害忠良的罪证。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不过这时的朱祁镇经过岁月的洗礼显然比正统年间成熟了,虽然依靠一帮子大臣和太监消灭了另一帮大臣和太监,但是比起正统年间多少知道勤政了,任用李贤、王翱等人,并且将发动夺门之变的奸佞之人石亨、曹吉祥等人一一清算(后称曹石之变),后期的朝局大有改善。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三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一生起起伏伏,历经“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曹石之变”等,先是丢皇位,再是复辟成功,最后又是清除奸佞,收缴权力。

后来有研究观点认为,朱祁镇本性并不坏,但前期缺乏执政经验,宠信了宦官王振(后期还给王振立碑),忠奸不分,导致土木之变后沦为囚徒,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后来虽然在奸佞支持下得以复位,但能够及时拔乱反正,任用贤能,谨慎行事,勤于政务,多少挽回了一些颜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