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拖延有個怪圈

你的朋友圈一定有“不瘦十斤,不換頭像”的朋友,然後這個朋友就再也沒有換過頭像,或者悄悄換了頭像,但是十斤的肉還好端端的在那裡。健身教練們應該很熟悉這種情況,總有在每次預約後都神奇的因為各種“不可抗力”無法出現的會員,例如“今天要加班”、“今天朋友結婚”、“今天朋友的朋友結婚”、“今天朋友的朋友家的貓生寶寶”等拙劣的藉口層出不窮。

是的,不要東張西望了,那個人就是你,有著做不完的家務、推擠如山的工作、不斷推遲的日程表,深陷拖延怪圈而無法自拔。現在我要告訴你,你的拖延症可能是因為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不知道如何對抗不完美的命運。

豆瓣拖延小組的鎮組之寶《拖延心理學》是拖延症晚期患者的自救教程。作者簡·博克和來諾拉·袁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在美國被稱為流行心理醫生。本書從拖延症的根源入手,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分析了拖延的認知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社會心理學、神經生物學根源,使這本書更具有可讀性,成為人人可讀,人人可獲益的經典著作。

這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即“拖延VS行為”、“拖延VS心理”、“拖延VS大腦”、“拖延VS征服之戰”、“拖延VS建議”。下面本文將介紹第一部分,“拖延VS行為”。

你知道嗎?拖延有個怪圈

拖延有個怪圈

1.“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每次我們想要生活有所改變的時候,第一步總是信誓旦旦的保證,這次絕對不拖延。但我們也認為,事情的開始應該順其自然,現在還不是時候,或許應該先喝一杯,刷一下微博、朋友圈,再看個有趣的節目,最後尷尬的發現,這次與以往的每次好像沒有太大的差別。

2.“我得馬上開始”。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有點焦慮,而且感到一點壓力,很明顯,事情進展的不如想象的順利,但是還有希望,只要馬上開始幹。

3.“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時間又過去了很久,依然沒有開始,現在的形勢不太樂觀,我們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想法,比如:“我應該早點開始。”——自責;“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這件……”——抗拒這件事;“我無法享受任何事情。”——負疚;“我希望沒人發現。”——慚愧並想要逃避。

4.“還有時間”

。這個時候,我們只能祈禱奇蹟出現,希望任務還有完成的機會。

5.“我這個人有毛病”。此時我們已經絕望了,甚至覺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比如自我約束力、勇氣或者運氣。

6.最後的抉擇:做還是不做。擺在我們面前的路有兩條,不做——意味著逃避,乾脆想想怎麼解釋任務又沒有完成;做——意味著背水一戰,草草將工作完成。

7.“我永遠不會再拖延”。我們發誓一定要戰勝拖延,直到下一次任務出現……

你知道嗎?拖延有個怪圈

恐懼失敗

戴維是一家大公司的律師,上學期間表現出色,他渴望成為一名“偉大的律師”,但事實上,越是想要成為“偉大的律師”,他就越無法開展具體的工作,比如背景調查,約見客戶,撰寫案件小結等。他害怕失敗的判決,怕別人批判、指責他,他感到很恐慌、焦慮。

害怕失敗的人總是認為“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一旦表現的不好,就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拖延則是一種自我保護,他打破了“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之間的等號,因為表現的不好,只是因為沒有努力,而“一旦全力以赴”,就能把事情做好。

對這些人來說,“不努力”明顯比“沒有能力”容易接受

很多拖延症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心理學家認為,完美主義者可以分為適應型和適應不良型。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較高,也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適應不良型的完美主義者同樣對自己要求很高,但對自己的表現卻不抱希望,因為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而處於自責、消沉的矛盾之中。

適應不良型的完美主義者無法忍受犯錯,無法忍受平庸,也無法忍受失去。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失敗,他們不願意參與到競爭中,表面上表現為對競爭不感興趣。拖延是一種很傲嬌的自我保護,他可以坦白的說,“我失敗了,但是這是我自願的”。很多拖延症會有“要麼全部要麼沒有”的心態,“如果不能做到最好,那就乾脆不做了”。

拖延能夠解決很多問題,比如,我為什麼單身?因為沒時間談戀愛;我為什麼沒有去健身?因為沒時間啊;我為什麼還沒有讀完這本書?還不是因為沒時間!

完美主義者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很容易陷入災難性的思考模式,把一件小事的後果誇大到無以復加。例如,僅僅是第二天的會議沒有安排好,就會想:這次會議被我搞砸了,老闆肯定認為我不堪重用,同事肯定會認為我不可靠,平時稱職的樣子都是裝出來的,我會被同事排擠,被老闆批評,我會被解僱,無法在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我的妻子會跟我離婚,沒有家庭也沒有事業,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可能會自殺,天吶,真是太恐怖了,我得先喝一杯。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請立即終止你無限大的腦洞,退後一步重新思考問題,一次的失誤真的會導致被解僱麼?把自己從“災難性思維”中解救出來。

你知道嗎?拖延有個怪圈

恐懼成功

與恐懼失敗相對的,恐懼成功也非常常見,但更難識別。

有這樣的一個朋友,當領導交給她重要工作的時候,她總是吐槽領導不作為,為什麼交給自己做?領導提出想給她升職的時候,她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變身隱形人,升職豈不是說以後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她更喜歡做個小透明。

為什麼有些人會逃避成功?

1.害怕付出。如果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努力和專注,那麼還是待在原地比較安全。

2.害怕競爭。與害怕失敗的人一樣,害怕成功的人也不願意參加到競爭中,因為害怕自己成功。拖延成功的人總是給人一種漫不經心、無所謂的感覺,他們不會全力以赴,那種受人矚目、忙亂緊張的生活讓他覺得危險。

3.害怕別人對自己期待太高。例如一個跳高運動員,經過艱苦的訓練和不斷的努力,他終於跳的比以前高了,但是別人怎麼做呢?他們把橫杆升高了。

4.承諾恐懼症。扎克說“成功就像一個電動扶梯,一旦你一腳踏上去,不到頂端你就找不到地方可以下去。”拖延者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於是乾脆不踏出第一步。不作出承諾,就不會捲入競爭。

5.擔心別人受傷害

。拖延者認為,成功可能會傷害自己,也可能傷害別人。他不敢告訴朋友,自己隨隨便便就拿了個“A”,而他的朋友可能很努力才拿了“B”、“C”;他不敢告訴父親自己升職了,因為賺的比他多。他也擔心自己成功後,會有人會向他挑釁,或者批評他、嫉妒他,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成功,他們選擇用拖延來保護自己。

事實上,你不用為自己太過優秀,太完美,太與眾不同而擔心,你不會成為一個孤獨的成功者,不會成為一個工作狂,也不會失去愛。你需要的只是退後一步,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狀況,並開始解決你的心理焦慮問題。

喜歡這部分內容可關注頭條號,明天繼續講解第二部分,“拖延VS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